劉彩香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試制度的限制,很多的家庭、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品質、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在學習方面不錯,但在品德、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有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
為什么有的人在學校是尖子生,進入社會后卻“泯然眾生”碌碌無為?難道他們的智商不高嗎?而現代社會也不乏高智商的未斷奶的大學生,身為清華、北大佼佼者,卻要父母陪讀,衣食住行不能自理!為什么清華、北大的尖子生在畢業后還有人找不到工作?他們缺智商嗎?智商只能構筑我們的知識層面,所以現今這個社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而情商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山東商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四年級小學生水杯中被投花露水”一事,我認為投花露水的這位同學與人發生矛盾后采取過激手段,這充分表明現在的孩子太任性,自私,幾個大人一手捧大的獨生子女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碰不得,傷不得,唯我獨尊意識太強。當然,不要把教育的全部責任全推給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就要引起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相對于智商的培養,家庭和學校教育更應該關注孩子情商的教育,
教育專家表示,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情商,和其童年時期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人說, “性格是從小養成的”。在過分注重智商教育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必然缺乏了解他人、與他人進行良好交往的能力;在保護意識比較濃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必然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充滿憤怒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必然也有著暴躁的脾氣和扭曲的心理。如果在男孩幼小的時候,父母就對他進行“情商教育”,給他們一個溫暖、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教他們如何控制情緒、平息憤怒等,這將對他們的一生都起到積極的作用。新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當今社會孩子的智商是普遍提高了,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聰明的同時,情緒情感和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卻在急劇下降。據美國近15年來的統計發現,目前兒童和少年患有憂郁癥的數量越來越多,甚至增加了近千倍。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做出這樣一個估計,即全球大約有1/5的未成年人,在其成年之前或多或少地出現不良的情緒行為問題,其中主要表現為學習困難、基本的社會交往困難以及或輕或重的反社會行為等。
有關研究表明:智商更多的是靠天生,而情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養。這就意味著無論孩子天賦如何,父母都有彌補孩子性格的機會。在《10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童年故事里》講到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智商令人嘆服,但是他們的情商更深深地震撼了我們。從這100個故事里,我可以知道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因為他們主動性、應變能力、心理調適能力多超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龐麗娟認為:"從兒童發展規律來看,兒童的教育應是全面的,不能只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還要進行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這類教育比知識教育更能影響兒童將來的生活幸福和事業的成功。"
學校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優良的品行和學業成績。其中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尚可,潛力較大,但品德、習慣,生活能力及受挫能力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他們進一步發展。鑒于此我認為目前學校教育中應該加強情商的培養,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即我們常說的心理素質,這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心里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即使智商再高,也難取得成就。我個人認為培養孩子的情商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堅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取得成就的一種情感,是意志品質的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它可以成為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地去實現理想的內在動力。一般來說,在其它能力相當的情況下,自信心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有人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其次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孩子遇到困難,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讓他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天長日久便會有成效。能忍耐的孩子的事業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
第三,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小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總想去摸摸碰碰,看個究竟。如果大人這也不讓動,那也不讓摸,將來就很難使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會寧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