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曲藝藝術根植于民間,曲藝創作歷來最貼近生活。2014年10月15日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已經發表一周年。一年來,講話中關于文藝創作的許多形象而精辟的論述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時刻激勵和鼓舞著曲藝界和曲藝作家向著更高的標準攀登,向著更長遠的目的地進發——為人民抒情,為時代放歌。一年來,曲藝人以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在曲藝創作、表演、理論研究等方面均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深入生活,創作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作品
田連元 評書表演藝術家
習主席的這次講話可以認為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延續。文藝界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我們不可理解、感到困惑的現象,通過學習習主席的講話精神,使我們從心底對這些現象有了理解和解釋。毛主席曾經精辟地總結,干革命不僅靠槍桿子,還要靠筆桿子。一段時間內,我們對筆桿子重視不夠,而習主席的這次講話體現了對筆桿子的重新審視和重視。以此為契機,文藝工作者都應該珍惜、珍視自己的職業,另外在行動上也要自覺踐行講話中的各種要求。比如說,不應當讓市場經濟大潮把文藝的社會效益給沖淡了;創作不能夠不深入生活。我們現在的創作是不深入生活的,坐在家里空想、胡編亂造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電視、電影中無可避免地出現了那么多看上去貽笑大方的東西。
習主席講話中有一句給我印象深刻:目前文藝創作有高原,沒高峰。警示我們在這個時代里,沒有真正的藝術精品——所謂精品的內涵是內行看著是佳作,外行看著接受喜歡,而且能夠流傳后世。這樣的作品現在恐怕是鳳毛麟角,那么過一段時間會不會有?需要拭目以待,看大家的努力。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著,燦若星辰。《三國》《水滸》能夠流傳是因為它的生命力極強,而極強的生命力來源于真正的群眾生活。以此為基礎再加上作家文人的努力,于是形成了一種共性的東西,全人類都能夠理解,產生共鳴。前人的藝術高峰是我們努力的榜樣,習主席的講話等于對我們文藝界作出了號召,提出了建議和看法,因此下一步文藝界和文藝工作者應該去努力實踐,深入生活,才能夠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文藝作品。
小節目,也要兩樣具備
郝 赫 曲藝作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已經發表一周年了。通過學習講話,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感覺到,作為一個曲藝工作者,首先要找準自己的“氣場”。曲藝藝術歷來是有“氣場”的,如果沒有自己的“氣場”,也不會流傳千年。當今,我們的“氣場”在哪里?不在塔尖上,仍在人民大眾中間,這是民族民間藝術的共性。
曲藝藝術歷來被人民大眾稱作“輕騎兵”。與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相對比,我們是小節目。節目雖小,也要兩樣具備,一樣是“有意思”,另一樣是“有意義”。在以前的某個階段,我們的創作,曾經單純地追求“有意思”,為迎合某些觀眾的需求,隨意地把低俗搬上舞臺,以此刺激一些人的感官,更有甚者,拿社會上的某些陰暗面換取廉價的笑聲。單從劇場效果來看,似乎“有意思”,可他卻忘記了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我們在“有意思”的同時,更要為生活真情代言,與時代同頻共震,就是說,我們的作品,更要有意義。如果沒有“意義”,光有“意思”,頂多是個高原,絕對成不了高峰。
作為一個曲藝作者,我也曾單純地追求過“有意思”,生怕演員接過作品后,說出“沒意思”三個字。在學習了習總書記的講話之后,盡量朝著“兩樣具備”的方向努力。爭取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當然,這絕非一件易事,讓我們共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吧。
向生活學習 為人民寫作
李 侃 曲藝理論家、作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向全體文藝工作者發出號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回顧自己40年的創作歷程,深深感到一個作家如果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創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為人民寫作,創作就失去了方向,作品就不會受到社會歡迎,甚或被人民唾棄。
我是一個曲藝作家。曲藝被喻為“文藝戰線的輕騎兵”,能迅速反映我們偉大的時代,謳歌前進中美好的人和事。我在創作中,時刻不忘使命,牢記責任,不入歧途,不劍走偏鋒,始終堅持為人民寫作,為百姓放歌。我曾經深入生活,以桂林農行儲蓄員與歹徒作斗爭的英雄事跡創作出桂林漁鼓《熱血金穗》,以環保老人“為漓江洗臉”(撿垃圾)的事跡創作出壯族天琴彈唱《漓水謠》,以侗族山寨贍養孤寡老人的事跡創作出侗族琵琶歌《侗寨傳奇》,以瑤族母親重諾守信的事跡創作出瑤族樂春鼓《諾言》……由于這些作品來自生活,腳踩堅實的大地,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歌頌凡人百姓心靈崇高之美,一經上演即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懷揣著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文章,去年10月下旬,我們一頭扎進桂北高速公路建設工地,和工人、技術人員近距離接觸,體驗沸騰的建設生活。革命前輩長征在這里流血犧牲氣貫長虹,如今革命后代在這里架橋筑路茁壯成長,這鮮活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很快創作出桂林漁鼓《夢圓》,表現出“中國夢”在一代又一代革命接力賽中逐步實現的宏大主題。
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在文化繁榮發展的大潮中,我們應該更加自覺地、主動地深入生活,向人民學習,反哺社會,為人民歌唱,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將燦爛的文藝鮮花奉獻給人民大眾。
親吻土地 打造精品
暴玉喜 曲藝作家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時至今日已過去一年,習總書記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深深感染和滋潤著文藝工作者的心田,促使文藝創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時代的大熔爐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親吻土地,打造精品。
在多年的曲藝創作中我體悟到,創作的根基在基層,群眾的語言最靈動,把節目寫活,活學活用,才能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創作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這樣更容易發揮想象的功效,好比順著一條筋往前捋,沿著一條藤往上攀,把經絡捋清,把枝蔓摸準。自然界的物體用藝術構思的鏈條,用審美情趣的連綴,把生活畫面通過時間順序連接起來,讀者感到不空,讀來也有厚度。有情有趣,雅俗共賞,文情并茂,既富于時代生活特征,又不失傳統形式之美。只要把描摹的物象看成是生命的物象,并與之展開心靈對話,寫出的東西就一定是有生命內核和富有光澤的。盡管曲本中敘述的是小事、小情、小人、小理,但都要關注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字字句句、點點滴滴,注入生命的情感,才可能讓人信服,令人感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文化。習總書記講話的精神內核恰恰再一次提示了曲藝的真諦:要保持曲藝的藝術魅力,應遵循兩個原則,一要“原汁原味”,二要“返璞歸真”。要充分展現真正優秀、精湛的民族藝術,作品必須接地氣,接地氣的作品才有靈氣、有活氣、有生氣。背靠“鄉土”、“鄉景”,面對“鄉親”、“鄉里”,演出“鄉音”、“鄉情”,弘揚“鄉韻”、“鄉味”。沉浸在家鄉的鼓曲中,品味曲藝帶來的歡樂,我時刻在用心感悟、感動、感恩著曲藝與生活……踏上新的征程,意氣風發的曲藝人必將繼續把藝術追求和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更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讓曲藝這朵鮮艷的藝術之花永不凋謝。
當個好兵
陳紅旭 曲藝作家
2014年10月15日,習主席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猶如一股春風,讓全國文藝界正能量滿滿。
一年來,作為一名部隊文藝工作者,以習主席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為統領,根據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著力培養 “四有”軍人的要求,我們第一時間深入基層,在火熱的軍營生活中汲取營養,以最快的速度創演出一臺反映“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題材的快板劇《當個好兵》。
快板和話劇嫁接,長達兩個小時的快板劇還不多見,在創作上可借鑒的藍本不多,如果用話劇的形式可能會容易些,但我們堅持用善唱正氣歌的快板劇形式奏響礪兵強軍的號角。
創作前,首長給我們提出了“有主題、有藝術、真人真事、小分隊”的要求。為了一個“真”字,我們下到坐落在黃河故道的安陽支隊二中隊采風。從事創作這么多年從沒像這次采風這么踏實,丟掉以往座談采訪的方式,真心和基層戰友交朋友,時間久了,戰士們有什么心思都主動和我們交談。先后八次下到中隊,采訪了一百多人次,筆記記了三大本,故事聽了二百多個,從二百多個真實的鮮活故事中提取了六個故事進行創作。
本次創作經歷告訴我,當你聽到二百個故事后,創作的急迫感會達到井噴的狀態,劇本寫出后還不罷休,帶著劇本再次到中隊聽取意見,先后修改14稿,最終以一臺兩個小時的快板劇立體地闡述了“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時代風貌。
首場演出,除去現場觀眾,還通過部隊局域網面向部隊所有連隊直播。很多戰士看哭了,他們在網上發郵件稱快板劇《當個好兵》是青春勵志劇,說從中看到了自己。看著戰士們一封封郵件,我的感想是:《當個好兵》的成功來于自己先當個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