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雜志自2015年7月增頁改版以來,在紙張選用、欄目設置、版面設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進,曲藝界很多老、中、青藝術家對雜志的改版都表示了肯定。常貴田老師說:“改版后的雜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內容更全面,欄目更合理,整體感覺更時尚了。”耿瑛老師說:“雜志改版后更加厚重了,看完令人眼前一亮。寫人物的文章,很真實,很細膩;一些老演員、老作者如趙連甲,能總結自己寫作、演出的體會,對中青年是很有幫助的;而且還增加了批評性的文章,很好。”此外,還有很多業內外讀者在《曲藝》改版后第一時間致電雜志社,表示認可的同時積極出謀劃策,給雜志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
《曲藝》雜志要站在曲藝理論的高地上
文︱常 笑
擴版后的曲藝雜志,不僅在于頁碼的增加,欄目的增設,及因此帶來的容量的擴增,關鍵是讓人讀出了“厚重”,感受到了“豐富”。
作為中國曲協的會刊,《曲藝》雜志要站在曲藝理論的高地上。目前,版面的增加使得刊載有深度和廣度的大篇幅文章成為可能,利于提升刊物的學術層次,營造濃厚的曲藝學術氛圍。快捷的曲藝新聞報道,圍繞曲協重大活動及與曲藝相關社會熱點問題的及時性評論,曲藝領軍人物的訪談,均體現了《曲藝》作為全國唯一曲藝期刊的獨特引領作用。囿于目前曲藝的發展現狀,擴版后的雜志,沒有一味“攀高”,而是努力尋求解決示范與普及的矛盾,在滿足大眾讀者方面,繼續保留刊登作品傳統的同時,亦作出了新的嘗試,增設《姜昆·說》《牡丹綻放》《藝評》《書評》《活動》等欄目,均體現了可讀性、趣味性、知識性。
現在的《特別策劃》欄目,每期選題自成體系,已成為雜志的一大亮點,建議選題的后續性學術研討的展開,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更有利于專題研究的深入。
《曲藝》應多一些互聯網思維,多一些時尚元素
文︱劉 嵐
《曲藝》改版已經好幾期了,與之前相比,增頁改版后的雜志煥然一新,定位更加明確,版塊設計也有了很大進步,宏觀政策導向、新聞時效性、科學專業性,以及大眾參與度都基本具備,兼顧了不同層次的讀者。但是,在原有的進步之上,我個人還想提一些建議:
既然雜志要讓很多非專業人士閱讀,就應該設計出更多令讀者感興趣、有所收獲的版塊和內容,多一些互聯網思維,多一些時尚元素。
關于介紹人物的文章,除了介紹一些歷史上著名曲藝家外,能否多介紹一些當下積極從事曲藝工作的年輕人;關于作品選登,不僅要成為同行之間的藝術交流陣地,也要兼顧外行讀者的實際需要,題材盡可能寬泛,使其可以稍加改動就能服務于本職工作,增加雜志作為“工具書”的作用。
加大“傳承”使命,激勵“傳承”勇氣,增強“傳承”信心
文︱王 偉
《曲藝》每個月都會如期而至,所謂“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種陪伴漸漸成為一種習慣。改版后的《曲藝》增加了頁碼也增設了新欄目,評書論藝、訪古問今,《牡丹綻放》《藝評》《書評》等欄目實現了多重視角的跨越和鏈接,大大豐富了雜志的內容。
曲高,高在和眾。基于此,提出一些小建議:涉及人物故事的稿件,或訪談紀實或趣聞軼事,是否可以關注一下普通的曲藝人或曲藝工作者?如果“傳承”是當下曲藝發展的一個關鍵詞,而“學科建設”與“高校教育”必將培育一批專業曲藝人才。“說”“論”“評”“談”這些“話語權”是否可以對專業學生開辟專欄,加大“傳承”使命,激勵“傳承”勇氣,增強“傳承”信心?
結緣《曲藝》為時尚短,卻習慣了循著書香于不知不覺間漫步在求知的路上。住宅沒有書,如房間沒有窗戶;書中沒有《曲藝》,如窗前沒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