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遼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簡稱)是全國著名的曲藝品種之一。從唐代算起,當時即有說唱故事的“說話”和“變文”。“變”由散文和韻文組成,內容可分為講唱佛經故事和非佛經故事,可見,蘇州評彈的源流之遠。但“彈詞”又有它自己特定的歷史。明代嘉靖進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成書于嘉靖二十六,1547)中即提到:“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樸、魚鼓、彈詞,聲音鼎沸。”(卷十二《熙朝樂事》)其后,楊慎(1488-1559)作《廿一史彈詞》;梁辰魚(約1521-約1594)有《廿一史彈詞》的改作《江東廿一史彈詞》。可見,“彈詞”在明代中葉即已產生。(一說“彈詞”產生于元代)蘇州評彈則“形成于明末清初”。(周良主編:《蘇州評彈史稿》)蘇州評彈長篇書目達一百余部;近六十年間新創作改編的長、中、短篇亦有數百種,字數在千萬以上。全國解放以前,蘇州評彈藝人,零星地、分散地來南京演出,給南京人留下了對蘇州評彈的良好印象。而蘇州評彈在南京扎根、開花、結果,則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成立了江蘇省曲藝團(內分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徐州琴書、相聲等曲種)以后。
當時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的領導對蘇州評彈極為重視,常務副部長陶白親自撰寫有關蘇州評彈的文章,宣揚蘇州評彈;主管文藝的副部長錢靜人常常帶著文藝處的鮑明路和我到江蘇省曲藝團觀摩演出;而當他們創作了新書目,我們觀看了演出后,即和江蘇省曲藝團團長鍾兆錦等同志交換意見。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鄧小平1979年在中國第四次文代會上祝詞中的說法:“寫什么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決。在這方面,不要橫加干涉。”(《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3頁)但是,錢靜人副部長對文藝家寫什么和怎樣寫,表演藝術家演什么和怎樣演,確實從不曾居高臨下、指手畫腳,而是平等待人、平心靜氣地與鍾兆錦等同志一起商量,怎樣把演出本修改得更好,演出得更出色,因此,觀摩演出后的交換意見,彼此都很愉快,談得很有成果!
當時,蘇州評彈在南京的演出有兩大塊:一大塊是著名中、老演員曹嘯君、金聲伯、侯莉君、高雪芳等演出的傳統書目,他們有時也演出現代書目。另一大塊是著名青年演員楊乃珍、郁樹春等演出的現代書目,他們有時也演出傳統書目。1960-1966年,是楊乃珍演出的巔峰時期。她嗓子清亮,唱腔甜潤,音色優美。當時,蘇州評彈女演員,無人出其右。一旦她在南京演出,萬人爭聽,一票難求。南京公演成功后,她應邀到日本演出,得到日本文藝界和觀眾的普遍評贊。后來,她又去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處,也是受到熱烈歡迎。那時,楊乃珍才二十多歲。她和郁樹春等人共同演出的以中國乒乓球在世界奪冠為題材的現代書目《球拍揚威》,兩人說、彈、唱、“噱”,俱臻一流。楊乃珍的表演,有聲有色,贏來掌聲一片,經久不絕。南京人民更加喜愛楊乃珍。“文化大革命”前,楊乃珍等人以蘇州評彈演唱音樂家石林譜曲的毛主席詩詞,影響極大,電臺做了錄音。“文化大革命”期間,楊乃珍一“解放”,即被調到北京,演唱蘇州評彈。這時她已入中年,但她演唱藝術不減當年,深得葉劍英等中央首長的好評,名滿北京。新時期到來,楊乃珍在南京舞臺上依然活躍。晚年,她榮獲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和她在南京幾十年的成功演出是分不開的。
郁小庭是蘇州評彈的著名編劇,創作現代書目許多種。他和張韻萍改編的短篇彈詞《八個雞蛋一斤》,系根據丁汗稼的同名話劇寫成。1963年春,由演員汪梅韻、侯莉君、高雪芳等在南京排練演出,轟動一時。同年9月,又赴北京、天津、鄭州、武漢等地巡回演出。10月21日,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觀看演出。此外,《八個雞蛋一斤》還發表于《曲藝》雜志1963年第6期。郁小庭和薛惠萍、侯莉君合作改編的《江姐》,后由侯莉君、楊乃珍、董梅、徐祖林等按中篇的形式在南京進行公演,也得到大批聽眾的贊揚。
蘇州評彈在南京發展五十多年來具有以下幾個帶有規律性的特點:南京經濟發展、繁榮時期,便是蘇州評彈在南京處于上升的時期,如1963-1966年(“文革”前)以及南京改革、開放以后;南京政治清明、重視文化階段,便是蘇州評彈前進發展階段,否則,蘇州評彈就萎縮,受到壓制(如在“文革”十年);蘇州評彈在南京的聽眾越多,蘇州評彈就越發展,反之,書場被亂砍、壓縮(如“文革”期間),聽眾大大減少,蘇州評彈幾乎消亡。如今,南京市領導突出“新”、立足“高”、追求“美”,充分利用南京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使得蘇州評彈在南京得到了更快、更大的發展,聆聽蘇州評彈的觀眾也越來越多。南京與蘇州評彈的良性互動、互促,蘇州評彈一定會在南京開拓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