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海
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太行地區,有著豐厚的曲藝歷史和資源。當地至今仍分布和流行有30多個曲種,擁有曲藝演出隊伍200余支,職業鼓書藝人2000余人。在全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曲協組織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于8月27日走進太行抗戰老區,在長治市舉辦“送歡笑”惠民演出。期間,長治市獲得由中國曲協授予的“中國曲藝名城”榮譽稱號,成為獲此殊榮的首個城市。
長治市成功創建“中國曲藝名城”,成為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標志著長治的曲藝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長治市曲藝文化底蘊深厚,市委、市政府對曲藝工作高度重視、統籌謀劃,將發展地方曲藝納入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整體規劃,加強創建工作組織領導和政策扶持,不斷壯大曲藝隊伍,繁榮曲藝創作,最終順利通過考察組的評審驗收,中國曲藝名城的稱號實至名歸。曲藝發展的長治經驗、上黨模式值得我們認真提煉總結,面向全國推廣。
作為歷史文化古城,曲藝藝術在長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底蘊。上黨是戲曲樂戶之鄉,千百年來,上黨曲藝在這塊沃土上生根、發芽、綻放,曾經創造過“上黨歌舞先梨園”、“譽滿并門”、“唱紅京城”等輝煌。現今留存的還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長子鼓書、武鄉琴書、沁州三弦書、屯長道情、上黨八音會等30多個民間曲藝曲種,這些曲種遍布全市各個縣市區,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共同組成了艷麗的長治曲藝百花園。憑借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健全的市、縣、鄉、村四級文化設施網絡,長治曲藝形成了縣縣有地方曲種,鄉鄉有曲藝隊伍,村村有曲藝演出的生動局面。在長治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長治的曲藝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無論是藝術創作、賽事表演還是文化交流,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長治在全國曲藝界和曲藝發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國現代化發展帶來了城鄉建設的趨同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在哪座城市,符合現代人居需求的高層建筑都在逐漸取代原本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同樣,伴隨全球化而來的強勢文化也在無形中擠壓著本地文化的生存空間。在信息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天南海北的文化產品,這本該有利于本土曲藝藝術的傳播,但事實卻是,一部分曲藝走出去了,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甚至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而另一部分曲種卻越發舉步維艱,舞臺陣地不斷縮小。在全國影響深遠的大曲種,更要關照那些尚未走出去、或者走得不夠遠、甚至陣地難保的地方曲藝,讓長治經驗為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出路的曲種提供參考與借鑒。
保留著地方語言、代表著傳統審美、具有深層次的心理認同感的曲種,往往因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而獨具文化內涵,具備成為地域文化名片的潛力,但也由于同樣的原因,無法獲得外地受眾與本地年輕人的青睞,在推廣與繼承中阻力重重。長治市的眾多曲種中,既有潞安大鼓、襄垣鼓書、沁州三弦書、長子鼓書等在座各位耳熟能詳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黎城鼓兒書、屯留道情等一度瀕臨失傳的小曲種,隨著長治市委市政府與當地群眾的不懈努力,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因此,如何變潛力為實力,化阻力為動力,是“長治經驗”對于各地地方曲藝來說最為寶貴的財富。
一是堅持走以人民為中心的曲藝道路,讓“潛在”受眾成為“實在”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長治市創建曲藝名城的過程中,將曲藝文化與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廉政文化、法治文化緊密結合,創造了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曲藝作品,并通過電視等方式廣泛播出,讓群眾成為優秀作品的受益者,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實處。曲藝藝術本來就是人民的創造,在長治,曲藝更是與人民群眾有著不解之緣,是群眾難以割舍的情懷。時至今日,搭臺說書仍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曲藝藝術。這樣的情形在全國各地也不是少數,這就構成了曲藝發展壯大的先天優勢。推動地方曲藝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要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也要讓群眾成為創作主體、受益主體,更要讓百姓故事成為作品的精髓與來源,重新呼喚出群眾生活與曲藝藝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系,讓“潛在”受眾成為“實在”的生力軍。
二是堅持走彰顯地方特色的曲藝道路,讓“潛在”寶庫成為“實在”的資源
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對外知名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潛在的題材庫與珍貴的思想庫,是曲藝傳承發展的不竭動力。長治市依托自身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教育文化以及山水峽谷文化和神話故事文化資源,創作出了一大批文藝作品和舞臺精品,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并在各類曲藝賽事上屢屢斬獲大獎,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動曲藝發展的成功范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險要的地理環境在上黨人身上印刻出了“性樸質”、“尚節氣”、“人俗勁悍”的性格特征,而本土的鼓書類作品往往剛柔并濟、雅俗共賞、明白曉暢,與當地的傳統人文性格一脈相承。若是忽視本地性格,盲目引進外來的名優曲種,或是放棄本土文化寶庫,從網絡移植創作素材,即使能獲得一時的掌聲,也是資源的巨大浪費。曲藝人與當地政府應當明確傳承重任與文化責任,通過探尋現代意識與傳統文化的結合路徑,全面提升創作水準,讓曲藝走上彰顯地方特色的道路。
三是著力完善曲藝傳承保護體系,以青春力量構成發展動力
為了解決地方曲藝的人才斷層,改善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現狀,完善的曲藝傳承和保護體系建設勢在必行。長治市為了推動曲藝事業,在延續曲藝血脈、培養曲藝人才、推動曲藝傳承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科學有效的傳承體系。在傳承對象方面,對境內的曲種深入挖掘整理,編錄文獻資料,建立博物館進行保存;在傳承主體方面,大力挖掘培養曲種非遺保護傳承人、實施曲藝人才培養工程,助力人才成長;在傳承客體、即觀眾與市場方面,積極打造群眾曲藝傳播的陣地平臺,精心組織曲藝藝術“進校園”、“進課堂”,通過多項途徑,提升曲藝文化生態圈在年輕人生活中的覆蓋面,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成為曲藝文化的愛好者、支持者與傳播者。這一經驗對于發展地方曲藝彌足珍貴。如今,曲藝以及傳統戲劇的青年受眾群與傳承人群大量流失。面對現實情況,要加快建立曲種齊全、結構合理、梯次分明、素質優良的曲藝傳承人隊伍,全方位培養傳承人,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扶持獎勵政策,解決傳承人的后顧之憂,建立社會聯動保護發展機制。更大范圍地普及非遺知識,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讓更多的人關注、關心曲藝,尤其重視面向青少年的宣傳普及,多開展地方曲藝“進校園”、“進課堂”等活動,讓學生受到曲藝傳統的熏陶,才能讓青年力量構成了曲藝發展的新動力。
四是著力推進曲藝作品創作生產,以精品魅力增強傳承活力
推動曲藝事業繁榮發展,要以創作為中心任務,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這其中有兩方面要求:一是全面提升本地各類曲種創作水準。各曲種先天條件不一、在群眾中的受歡迎程度不同,即使不能達到同等程度的發展水平,也要努力提升新創作品的含金量,以新人新作新氣象,擴大曲種的公眾影響力。二是重點推進優勢曲種出成績。長治市推出的潞安大鼓《古城賦》、《割肉還娘》、《好婆婆》,襄垣鼓書《水》,長子鼓書《小兩口回娘家》、《常回家看看》、《臘月天兒》,武鄉琴書《一碗榆錢》,沁州三弦書《笑聲飛出劉家坪》等43部優秀作品就是優勢曲種精品力作的代表,在國內重要賽事中屢獲殊榮,提升了各曲種的文化自信力和創新活力。這就給其他有志于推動曲藝發展的城市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全面疏理各級各類文藝賽事,以重大賽事為向導,制定曲藝生產創作方案,打磨精品,留下一批能廣為流傳、延續后代的作品,是實現地方曲種發揚光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