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探源
傅義春
(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摘要:始見于明代的“扯淡”一詞文獻習見,其中“淡”當為“誕”。“胡說”義是“扯淡”的引申義,該義來自“扯”的“閑談”義和“誕”的“虛妄不實的言論”義。“拉”與“扯”語義相近,且有著相似的引申路徑,所不同的是,“扯”已引申出“胡說”、“瞎說”義,而“拉”卻沒有。
關鍵詞:扯淡;語義;胡說;拉;誕
中圖分類號:H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1-0068-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簡介:傅義春(1970— ),男,江蘇睢寧人,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訓詁與歷史詞匯。
Abstract:The word “扯淡(che dan)” first appearing in the Ming dynasty, is often se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The “淡(dan)” in the “扯淡(che dan)” should be “誕(dan)”. The meaning“胡說(hu shuo)”is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扯淡(che dan)”which is from the meaning of “扯(che)”, “chat” and that of “誕(dan)”,the “false speech”. “拉(la)”and “扯(che)” are not only of similar meanings, but also of similar extension paths.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former has extended out the meaning of “nonsense” and the latter has not.

“扯淡”一詞始見于明代,如《梼杌閑評》第十三回:“進忠道:‘沒得扯淡,撮些用罷了,要多少?’”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錢青肚里暗笑道:‘他們好似見鬼一般,我好像做夢一般,做夢的醒了,也只扯淡。’”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九回:“八戒道:‘可是扯淡!認他怎的?眾官躲了,師父藏了,國王避了,我們不去了罷,炫的是那家世!’”
幾部辭書對“扯淡”的釋義如下:《辭源》:“說無意義的話。……引申為無聊,沒意思。”《辭海》:“胡說亂道;閑扯。”《漢語大詞典》:“1.胡說亂道。2.指閑扯。3.沒意思;不相干。”《近代漢語大詞典》:“①瞎謅,說沒意思的話。②白費心思,徒然無用。”

上述諸釋義,均認為“扯淡”有“胡說”義,但對于該義由何產生,或者說“扯淡”和“胡說”得以關聯的理據何在,至今未見有學者予以說釋。對此,清人翟灝曾作如下探求:“《游覽志余》:‘杭人有諱本語,而巧為俏語者,如詬人嘲我曰淄牙,胡說曰扯淡,有謀未成曰掃興,無言默坐曰出神,則自宋時梨園市語之遺,未之改也。按淄牙當作緇牙,扯淡當作哆誕。’”[2]這里,翟氏認為“扯淡”本應作“哆誕”。此說既可商,亦可信。
首先看“扯”。
對于“扯”,《康熙字典》釋作:“《正字通》:俗撦字。《正韻箋》:扯,本作撦。”《漢語大字典》收有如下8個義項:①拉;牽。②拔起。③撕裂。④舉。⑤依托。⑥帶;領。⑦談話,多指漫無邊際的談話。⑧張掛。其中義項①所舉例證如下:1、扯,俗撦字。(明張自烈《正字通·手部》)2、俗云以手牽物曰扯,然經書無此字。《宋史·杜纮傳》:“伴夏國使入見,夏使欲有所陳乞,纮連扯之,乃不敢言。”扯字始見于此。(清趙翼《陔余叢考》卷四十三)3、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4、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犯不著拉三扯四的。(明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
義項⑦所舉例證為:1、你沒得扯談!你認得我是誰?(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2、黛玉笑道:“這就扯謊,自來也沒有聽見這山。”(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3、扯完從前扯如今,紫金英臉兒飛紅暈。(阮章競《漳河水·紫金英》)
由以上釋義和例證可知:其一、字形上,至遲在明代,“扯”為正體,“撦”為俗體。其二、語義上,出現于宋代的“扯”字,其本義為“牽拉”。由“牽拉”義引申出“閑談”、“閑聊”義。如《梼杌閑評》第四十五回:“那城中雖有幾個浮浪子弟、幫閑的嫖頭,總是粗俗不堪之人,不是喬妝打官話的軍官,就是扯文談說趣話的酸子,甚是可厭。”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五:“那些使數養娘們見夫人說罷,大家笑道:‘這老媽媽慣扯大謊,這番不準了。’”進而引申出“胡說”、“瞎說”義。如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二回:“襲人啐道:‘小蹄子兒,人家說正經話,你又來胡拉混扯的了。’”海上獨嘯子《女媧石》第十二回:“你納(吶)別要東扯西拉,聒得人家不耐煩。”
正因“扯”引申有“胡說”、“瞎說”義,故部分由“扯”構成的復合詞也具有此義。以“扯__”為例,《漢語大詞典》和《漢語方言大詞典》的收錄情況如下:前者收如下6個:扯巴、扯白、扯淡、扯蛋、扯撮、扯臊;后者收如下34個(括號內為該詞的使用區域):1、扯白:①撒謊;瞎說。(東北官話、西南官話、湘語)②閑扯,胡扯。(東北官話)2、扯扯:③亂說;瞎說。(東北官話)④閑聊。(江淮官話)3、扯拐:撒謊;騙人。(西南官話)4、扯咕:亂議論;瞎說。(東北官話)5、扯泡:扯謊。(冀魯官話)6、扯唐:亂扯胡說。(西南官話、湘語)7、扯野:撒謊。(西南官話)8、扯粕:胡說。(吳語)9、扯淡:胡說;瞎說。(東北官話、北京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吳語)又作“扯蛋”。10、扯臊:亂說;胡扯;說謊。(北京官話、冀魯官話)11、扯大攔:胡扯;閑扯。(東北官話)12、扯白話:撒謊。(西南官話)13、扯把子:吹牛;說謊。(西南官話)14、扯亂談:亂說;胡扯;閑談。(湘語)15、扯卵蛋:亂來;胡說。(贛語)也作“扯卵談”。(湘語)16、扯垛子:說謊;欺蒙。(西南官話)17、扯咸淡:胡扯;閑扯。(北京官話)18、扯鬼談:胡說。(西南官話)19、扯唐子:胡言亂語。(西南官話)20、扯粟殼:胡扯。(湘語)21、扯犢子:瞎說。(東北官話)22、扯靶子:玩虛招、說假話。(西南官話)23、扯幌子:借故;扯謊。(西南官話)24、扯大頭風:說謊話。(西南官話)25、扯五逗六:<熟>東拉西扯。(西南官話)26、扯白尥謊:<熟>撒謊騙人;胡說八道。(西南官話)27、扯白逗謊:<熟>撒謊。(西南官話)28、扯白料野:<熟>說謊話。(西南官話)29、扯白嘐誑:<熟>說謊話。(西南官話)也作“扯白料謊”。30、扯皮撂謊:撒謊。(中原官話、蘭銀官話)31、扯謊捏白:說謊話。(西南官話)32、扯謊撂屁:撒謊。(蘭銀官話)33、扯謊撩泡:撒謊。(中原官話)34、扯哩哏兒楞:閑扯;胡扯。(東北官話)在上述34個詞語中,“扯淡”的使用地域最為廣泛。
依此可推知,清人翟灝認為“扯”本當作“哆”,似乏所據。首先,“扯”屬昌母麻韻,“哆”屬端母歌韻。二者語音相去甚遠。其次,“扯”引申有“閑聊”、“閑談”義,而“哆”并無此義。“哆”本義為“開口”、“張口”。《說文·口部》:“哆,張口也。”《詩經·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王韜《淞濱瑣話·盧雙月》:“手指口哆,若中有所解。”由該義引申而有“擴大”義。如沈括《揚州九曲池新亭記》:“廢宮之墳,哆其故堂,博而新之。”又引申有“放蕩”義。如揚雄《法言·吾子》:“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述邪哆而稍正也。”汪榮寶義疏:“邪哆疊字為義,哆亦邪也。乃迤之假。”
與“扯淡”之“扯”語義相關的還有“拉”。《說文·手部》“拉”條段注:“拉,摧也。拹干而殺之。何曰:‘拹,折聲也。’按,拹亦作拉。此上文‘摧,一曰折也’之義。”劉沁汶認為,“拉”始見于《漢書》:“昔司馬喜臏腳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脅折齒于魏,卒為應侯。”并認為:“‘扯’出現得比‘拉’晚,……‘扯’始見于隋唐五代《敦煌變文選》中:‘遂被撮頭把拽,捉衣扯擘,撩亂尊拳,交橫禿剔。’”[3]
與“扯”的引申路徑相似,“拉”也由“牽引”義引申出“閑談”、“閑扯”義。仍以《漢語大詞典》和《漢語方言大詞典》為例,前者收有10個,如下:拉三扯四、拉它、拉舌頭、拉扯、拉呱、拉家常、拉搭、拉閑、拉話、拉談。后者收有18個,如下(括號內為該詞的使用地域):拉他(晉語)、拉它(晉語)、拉閑(官話)、拉拉(中原官話、晉語)、拉咕(東北官話、中原官話)、拉呱(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晉語、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拉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晉語)、拉搭(冀魯官話、晉語)、拉嘎(東北官話)、拉舌頭(北京官話、中原官話)、拉閑話(中原官話、晉語)、拉閑篇(官話)、拉拉瓜(中原官話、江淮官話)、拉家常(東北官話、吳語)、拉淡話(晉語)、拉斯氣(中原官話)、拉寡話(江淮官話)、拉呱話兒(晉語)。
不過,與“扯”不同,“拉”并未引申出“胡說”、“瞎說”義。或正因如此,在由“拉”所組成的雙音詞中未見與“扯淡”對應的“拉淡”。即便是由“拉”和“扯”組成的同義雙音詞“拉扯”,表示的也是“閑談”、“聊天”義,而非“胡說”、“瞎說”義。如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十五回:“應伯爵使保兒去拉扯,西門慶只說:‘我家里有事。’”蔣士銓《臨川夢》第十六出:“恁地周折,這般拉扯,只愁我見了他,將這一本曲兒,絮絮叨叨不了呢。”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二回:“襲人啐道:‘小蹄子兒!人家說正經話,你又來胡拉混扯的了!’麝月道:‘我倒不是混拉扯,我是為你。’”第一例中“拉扯”的“閑談”義較顯豁,就后二例,許少峰釋作“嘮嗑、閑聊”[4],甚確。
其次看“淡”。
清人翟灝認為“淡”應作“誕”,則很有啟示。首先,語音上,淡屬定母談韻,誕屬定母元韻。談元對轉,二者音近。
其次,語義上,《說文·水部》:“淡,薄味也。”段注:“醲之反也。”《管子·水地》:“淡也者,五味之中也。”尹知章注:“無味謂之淡。”《漢書·揚雄傳》:“大味必淡。”顏師古注:“淡,謂無至味也。”由“味淡”引申為“無聊”、“沒意思”義。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淡,無聊之義;沒意思之義。”
《漢語大字典》收“誕”有如下8個義項:①說大話;虛妄不實的言論。②大。③虛妄。④欺詐。⑤生育;出生。⑥信。⑦放蕩;放肆。⑧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無實義。其中義項①③和④均可引申出“無聊”、“沒意思”義。也就是說,“淡”和“誕”在語義上存在相通之處。如:《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八回:“(孫)臏或食或不食,狂言誕語,不絕于口,無有知其為假瘋魔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四卷:“庸俗術士,又有一書,能先知其日辰時刻與所去之方向,此亦誕妄之至矣!”
此外,“扯淡”亦作“淡扯”。如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姑娘道:‘張四,你這老花根,老奴才,老粉嘴,你恁騙口張舌的好淡扯,到明日死了時,不使了繩子扛子。’”
綜之,產生于明代,至今仍為常用詞的“扯淡”,其“胡說”、“瞎說”義的理據有二:一是“扯”由“牽拉”義引申有“胡說”、“瞎說”義;二是其中的“淡”當為“誕”,取其“虛妄不實的言論”義。
參考文獻:
[1] 王學奇,王靜竹.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 翟灝.通俗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劉沁汶.說“拉、扯”——古漢語同義詞辨析[J].金田,2014,(10).
[4] 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8.
Exploring the Source of “扯淡(che dan)”
FU Yichun
(School of Humanities,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China)
Key Words:扯淡(che dan); meaning; nonsense;拉(la);誕(dan)
(責任編校:余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