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卿
[摘要]《我與地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于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關鍵詞]史鐵生;《我與地壇》;生命
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是在地壇這個特殊環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開頭便寫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弊髡咴诙粴q時雙腿癱瘓,精神近于崩潰,于是就和離家咫尺的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地壇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母親,“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苯o他一個僻靜的地方,靜靜地舔舐傷痕,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讓他“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在作者的眼中,地壇雖然看似“荒蕪但并不衰敗”,看似沉寂卻處處涌動著生命的喧囂。在這種啟示之下,作者從開始發現生命,繼而觀察生命,進而贊嘆生命:廢棄的園子因為有了它們而變得充滿生機,并處處以其生機煥發出無窮的創造力,“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敝挥袑ι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銳的感情觸角;只有深愛生活的人,才會以如此溫馨的筆調描摹如此細微的生命搏動。作品中的這些精美而生動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潤和復蘇的過程。對于這一切,作者把它說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這不就是說大地母親在對作者這個人生道路上暫時“迷途的羔羊”指點迷津嗎?這對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來說,無疑是啟示,是鼓舞,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可以說,地壇像一位智者,在不動聲色地拯救著作者,使作者一步步遠離死亡的陷阱。在生命意義的有力啟迪下,作者在地壇開始了他長達幾年的“專心致志”的主觀能動性的思考過程——即對“生命”的思考。這是作者思想飛躍的最關鍵、最本質的階段。這塊既凝聚著沉重的歷史滄桑印記,同時又充滿著各種當代生命騷動的大地,成了啟示作者沉思的最直觀的空間。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作者進行了透徹的、辯證的分析和論證,最后終于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笔疯F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運巨大打擊的可怕境遇中,經歷了狂躁怨恨、悲觀沉淪、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壇——大地母親寧靜溫暖的懷抱里,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徹悟了人生的意義,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從而使自己人生觀升華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晶瑩澄澈的新境界。而地壇在其間對作者來說,既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啟示者,同時又是一個客觀公正的見證人。史鐵生在大自然中感悟了人生。是什么力量促使作者從悲觀漠然到贊嘆、謳歌,進而熱愛生命?是地壇!是大地母親!所以作者說:“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是啊,大地母親哺育和培養著人類,永遠賜予人類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們依戀她,感謝她,正是因為從大地母親的懷抱里獲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信念。而作者把這種人類和大地母親的關系,濃縮、詩化成一種特定個人和特定環境背景的關系,那就是——“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它帶給人的是心靈的震蕩、思想的啟迪,它給學生的應是思想的沖擊、情感的洗禮、哲理的升華。劉錫慶先生在《中國當代散文欣賞》中談到,“從‘情感——性靈——心靈——生命體驗這不同的層面,散文已超越了‘實生活而進入了寫‘虛的精神的‘內宇宙”“散文中的這種獨特的生命體驗,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獨特性息息相關。它可遇而不可求?!薄斑@個層面作者做的是生命運動?!薄啊段遗c地壇》即是一篇很優秀的‘生命體驗的散文?!弊髡呋仡欁约阂酝纳钣绕涫亲约簹埣惨院蟮男穆窔v程,它是回憶,是自省,彌漫著沉郁的人生況味,閃爍著澄明的智慧之光。對于當代少年來說,對他們如何正確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質,著意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脆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行動,預防發生意外等等,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