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旺
[摘要]陶瓷裝飾中的紋樣甚多,博古紋是明清時期瓷器上常見的紋飾,題材有玉器、書畫、香爐、瓷器等,多為歲歲平安、吉祥如意等寓意。博古紋作為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裝飾在瓷器上,不僅美化和促進了陶瓷藝術的發展,而且使得傳統民俗文化繼續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陶瓷藝術;博古紋;傳統裝飾;審美觀念
一、概念界定
裝飾藝術十分注重表現形式,而傳統的民俗文化則是表現形式的創作源泉。傳統民俗文化中飽含老百姓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精神寄托,這種寄托使得畫家們創造了一個個理想的藝術空間,激發創作欲望,陶冶情操,教化世人。瓷器裝飾紋樣的設計,需要將民俗文化精髓融入其中,這樣裝飾紋樣表現在瓷器上,才使得瓷器更加的有歷史性和文化性,其裝飾紋樣也更加的有藝術價值。“博古紋”這一名詞由宋《宣和博古圖》而來,這本書共三十卷,書中收錄了宣和內府所藏商至唐代銅器八百三十九件,都是宋代所藏前朝青銅器之大成,故名博古。后來,在工藝美術品上裝飾爵、尊、陶器、瓷器、玉器、雜寶、琴棋書畫等題材都以博古為名。博古紋工整秀麗,具有很強的吉祥寓意。博古紋是百姓對自然事物和人文精神的表述,表現出士人的崇高節氣,正人君子的人品,為老百姓喜愛。
明代的國力經濟萎靡,官窯逐漸衰落,此時的民窯瓷器快速成長,擺脫了官窯的束縛,民窯畫工中也有原來的官窯畫師,開始借鑒版畫藝術與文人國畫,創造出了博古紋等一些新的瓷器裝飾紋樣,題材新穎,輕松自由,為瓷器的裝飾藝術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二、博古紋在傳統陶瓷中的藝術表現
在明末清初時期,民窯生產的瓷器對景德鎮瓷器行業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在陶瓷裝飾上,逐漸拜托了官窯繁復細瑣的圖案形式,題材內容更加的具有民間氣息。他們把繪畫中的筆墨情趣從描繪的物象獨立起來,當然需要對客觀事物加以藝術處理,博古紋是在文人畫風盛行的背景下獨立的。清順治時期,博古紋裝飾紋樣出現在民窯瓷器上,構圖或疏密或繁復,裝飾紋樣還不是很穩定,多見于青花瓷器中。
朝代的更替,清代入主中原,在瓷器的裝飾紋樣上不僅要具有觀賞性,還要有吉祥的寓意,例如,博古紋中的瓶,就同“平”諧音,取平安之意。在康乾盛世時期,政治相對安定,社會經濟空前發展,一系列有利于瓷業的政策都將陶瓷手工業推向了歷史高峰。博古紋的發展還受到宮廷里賞花和插花的影響,在瓷器中的博古紋飾中對其瓶插花如同皇宮內的插花一般。康熙時期盛行博古裝飾,從官窯、民窯、外銷瓷都出現了大量的博古紋,有五彩瓷、青花瓷、青花五彩瓷等。其瓶子的器型繁多,繪畫的表現手法有工筆與寫意,裝飾技法如開光、雕刻、描金等,更多的是在民窯瓷器上,藝術風格力求古樸、厚重。博古紋多在民窯瓷器上,官窯器物上并不多見。康熙民窯五彩瓷器已經遠超在官窯瓷器之上。康熙五彩瓷的色彩艷麗,畫工也很精湛,與明萬歷五彩瓷重色彩輕技法的草率作風截然不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瓶裝飾紋樣中博古紋頗多,裝飾在罐、缸等器物上,常用開光的形式來表達。
清代的博古紋裝飾在青花、五彩、粉彩上裝飾,以康熙時期的藝術成績最高,雍正時期的博古紋題材頗為新穎,乾隆后的嘉慶博古紋的裝飾水平就開始有所下降。嘉慶時期的博古紋多裝飾在青花和粉彩上,畫工雖不及以前,但各種紋樣之間的組合頗為新穎,對民國和現代博古紋紋飾的題材給予了很好的啟示。光緒時期的博古紋瓷器數量甚多,圖案有通景和開光兩種博古紋,在晚清博古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宣統時期中國內憂外患,制瓷業受到了很大的衰退,博古紋大致沿襲了光緒時期的藝術風格,老百姓通過博古紋的寓意吉祥希望能夠除兇避災。
三、博古紋對現代陶瓷的影響
博古紋飾應用于現代陶瓷藝術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特別是當西方繪畫文化與傳統文化碰撞時,陶瓷繪畫藝術格局更加的多樣化。在面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時候,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我們該拋棄一切舊的審美思想,全盤接受外來文化。作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者,博古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不單單是作坊工匠們手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博古紋來認識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博古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是對傳統文化的繼續發展,民俗文化在生態系統的環境中,博古紋的題材內容展現了普通百姓的愿望和信仰。盡管博古紋飾
與其它蓮花紋、纏枝紋等出現的晚,但它是人們對千年歲月所積攢起來的精神生活。博古紋與現代陶瓷藝術相結合,就賦予了陶瓷藝術更多的民俗文化內容,而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創作活動。博古這一詞匯源于青銅器語匯,后成為代表工藝美術品的一類題材,具有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特征。我們認識博古紋,不在于它某個圖案或細部,現在我們應該從裝飾題材的整體角度出發。例如,用瓶來裝飾瓶,書卷、文房四寶、燈籠、香爐等作為裝飾元素,這種創造性的裝飾方式,能夠給當代陶瓷畫家在瓷畫創作時提供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