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通宇 李梅
采用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CR)的中文修訂版、獨處能力量表、應付方式問卷(CSQ)、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對220名技校學生進行調查,并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其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的關系。本文意義在于: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能教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技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職業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技校學生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的關系的調查與分析,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交往,培養團隊意識,形成成熟的應對方式,為培養優秀的技術型人才奠定基礎。本文使用SPSS軟件、Amo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技校學生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社交回避1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哈爾濱某技校學生220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07份,有效回收率為92.72%,其中男生189名,女生18名;70后學生5名,80后學生23名,90后學生179名;獨生子女159名,非獨生子女48名;農村學生106名,城鎮學生101名;小學學歷學生7名,初中學歷學生110名,中專學歷學生41名,高中學歷學生29名,高中以上學歷學生20名。
1.2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CR)中文修訂版、獨處能力量表、應付方式問卷(CSQ)、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1.2.1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CR)
原量表由Brennan等人于1998年編制。本文采用中文修訂版,分為回避、焦慮兩個分量表,各18道題,采用7點評定制,奇數題屬于回避分量表,偶數題屬于焦慮分量表,第3、15、22、25、27、29、33和35題反向計分,反向計分后,按照兩個維度求出平均分。
1.2.2獨處能力量表
該量表由Larson(1990)編制,目的是了解個體獨處能力的高低。包括獨處應對量表、獨處舒適量表兩個分量表,各有10道題。獨處應對量表是有關個體如何運用獨處處理壓力;獨處舒適量表是有關個體在獨處時是否感到舒適。陳淑芬、吳麗娟(2006)對該量表進行修訂,采用四點計分法,“完全不符合”“不符合”“符合”“完全符合”,分別計1、2、3、4分,其中第3、7、9、10、13、14、15、16、17題為反向計分題;得分越高代表獨處應對能力或獨處舒適度越好,也就是獨處能力高。
1.2.3應付方式問卷(CSQ)
該問卷由肖計劃等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有關理論,結合我國實際編制而成,共計62個條目,分為6個分量表(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初中以上、年齡在14歲以上、除癡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類心理障礙求助者均符合適用范圍。該問卷可用來解釋個體或群體應對方式類型及應對行為特點,比較不同個體或群體的應對行為差異,不同類型的應對方式還可反映心理發展成熟度。該問卷每個條目有“是”和“否”兩個選項。計分方法:(1)除下面(2)所列舉的條目,均為選擇“是”得1分,選擇“否”得0分,各項目得分相加即該分量表的量表分;(2)在“解決問題”分量表中,條目19,在“求助”分量表中,條目36、39和42,選擇“否”得1分,選擇“是”得0分。該問卷計分主要采用因子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單項條目之和/分量表條目數。
1.2.4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由Watson.D和Friend.R于1969年編制,用于同時測量個體社交焦慮和回避行為。該量表共有28個條目,包括2個分量表:(1)社交回避,指個體社會交往時的行為表現,主要表現在傾向于一個人獨處;(2)社交苦惱,指參加社會交往時的情感反應,感到痛苦、煩悶。每個分量表含均為14個條目,采用兩點評分(是/否),其中有14道題為正向計分,14道題為反向計分,有效避免了趨同效應的影響。
1.3正式施測
發放問卷并按規定指導語進行指導和說明,回答內容受到嚴格保密。認真組織施測,保持測試環境安靜,避免干擾,研究對象認真完成。
1.4數據處理
將原始數據輸入電腦,檢查錄入結果,采用SPSS、Amos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數據處理
2.1相關性分析
親密關系體驗問卷中的焦慮維度與獨處能力量表中的應對維度存在正相關、與社交能力存在負相關;獨處能力與社交回避苦惱量表中的社交焦慮維度存在負相關;獨處回避與親密關系體驗問卷中的焦慮維度、獨處能力量表中的應對維度存在負相關;與應付方式問卷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正相關;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中的社交回避維度與應付方式問卷中的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正相關;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中的社交焦慮維度與親密關系體驗問卷中的焦慮維度、獨處能力、應付方式問卷中的自責、幻想、退避存在正相關。
2.2回歸分析
B=-.015;Std. Error=.010;Beta=-.107;t=-1.535;Sig.=.126。
2.3驗證性因素分析
2.3.1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CR)
X2/df=2.945;GFI=0.652;AGFI=0. 601;PGFI=0.569;IFI=0.623;NFI=0.522;CFI=0.85;RMSEA=0.097。
經過對親密關系體驗量表的驗證性分析,發現在進行模型修正后擬合的指標仍不理想,除X2/df=2.945基本符合要求外,其余幾項均達不到標準,可能是由于樣本數量偏少或樣本有失偏頗等原因造成。
2.3.2獨處能力量表
X2/df=2.161;GFI=0.857;AGFI=0.815;PGFI=0.665;IFI=0.854;NFI=0.758;CFI=0.850;RMSEA=0. 075。經過對獨立能力量表的驗證性分析,發現在進行模型修正后擬合的指標仍不理想,除X2/df=2.161,RMSEA=0.075基本符合要求外,其余幾項均達不到標準,可能是由于樣本數量偏少或樣本有失偏頗等原因造成。
2.3.3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
X2/df=2.795;GFI=0.736;AGFI=0.683;PGFI=0.613;IFI=0.530;NFI=0.420;CFI=0.515;RMSEA=0.093。
經過對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的驗證性分析,發現在進行模型修正后擬合的指標仍不理想,除X2/df=2.795基本符合要求外,其余幾項均達不到標準,可能是由于樣本數量偏少或樣本有失偏頗等原因造成。
2.4中介作用分析
2.4.1依戀模式、獨處能力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
X2/df=1.092;GFI=0.989、AGFI=0.963、IFI=0.995、NFI=0.947、CFI=0.995;RMSEA=0.021。依戀模式、獨處能力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較好。
2.4.2依戀模式、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
GFI=0.913、IFI=0.922、CFI=0.921。依戀模式、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一般。
2.4.3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
X2/df=2.674;GFI=0.912、IFI=0.920、CFI=0.918;RMSEA=0.09,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較好。3結果與分析
本文先對親密關系體驗問卷、獨處能力量表和社交回避苦惱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應對方式問卷因解決問題維度、求助維度中有重復題目,未能成功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采用所收集的數據對各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驗證,看各項擬合指數是否符合。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三個量表在進行修正后,模型擬合均不十分理想;然后通過Amos軟件對技校學生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探討;最后發現:(1)依戀模式、獨處能力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較好,但路徑a與b均不顯著;(2)依戀模式、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一般,但路徑b均顯著;(3)依戀模式、獨處能力、應對方式與社交回避苦惱中介模型擬合較好,但各路徑均不顯著。
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幾點:(1)被試的數量過于少;(2)被試選取有失偏頗(本次研究取樣局限于一所院校,而且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也沒有做到合理匹配);(3)被試文化水平不高,對題目的理解能力不夠,且態度不認真;(4)對于理論模型的構想不夠扎實。
參考文獻:
[1]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學報,2006,(3):399-406.
[2]汪向東,土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3]田瑞琪.大學生成人依戀的測量及相關人格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4]陳曉,周暉.自古圣賢皆寂寞?——獨處及其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1):1850-1859.
[5]戴曉陽,劉佳培.高中生依戀類型與獨處行為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002):222-224.
[6]王德華.高技生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J].中國科技縱橫,2011,(01):284.
[7]鐘山,廖碧珠.青年學生健康教育(第2版)[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8]吳麗娟,陳淑芬.國中生獨處能力、主觀生活壓力和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J].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006,38(2):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