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娟
小學數學教學重點不是灌輸給學生大量知識,而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得以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吸收數學知識,還要具備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應作為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尤其是課堂提問中,教師更要以“問”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
小學數學數學思維能力有效提問問題在數學課堂中價值凸顯。數學問題的恰當設計,能夠有效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搭建起師生思想溝通的橋梁。如今課堂提問的目的已不是簡單的知識鞏固,而是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再度升華。教師在設計數學問題時,不僅僅要考慮所包含數學理論知識,更多的要注意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促進,以“問”出效能,助力學生思維發展。
一、操作性問題,激發學生提問意識
數學課堂問題五花八門,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讓每一個問題都能夠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問題是數學的核心,而學生提出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是思維開拓的一種表現。因此,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成為教學的重點。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計操作性問題,以問題“操作”特點,推動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想問”的欲望。同時,通過操作性問題,活躍課堂氛圍,創造靈動的學習課堂,為學生提供“敢問”的空間,鍛煉學生批判性眼光,從而精確地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間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請問,一根粉筆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學生開始是迷茫的,在真正用天平測量后,有了大概的認識,得出質量大約為15克。在操作中,學生有了疑問:這么輕的粉筆竟重15克,那1克的質量將會多么輕呢?于是,教師鼓勵學生繼續操作,用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對“克”的知識內容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學生感受了1克的質量后,又提出了新的問題:1千克粉筆的重量又是怎樣的感覺呢?學生在操作中,會不斷的產生疑問,并積極地分析問題,對數學知識內容的了解會不斷地深入。由此可見,操作性問題的提出,能夠激發出學生想問、想學的欲望。
二、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數學靈魂魅力的迸發,學生只有領悟到靈魂的魅力,才能夠實現自我飛躍。傳統性數學問題,有很強的束縛性,束縛著學生思維的開發,束縛著學生創造的體現,只是簡單的鞏固課堂中的知識內容,沒有再度的深入;只是簡單地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技能,忽略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必須完善、創新數學課堂中的問題。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性問題,以推進學生積極參與、動腦思考,讓學生的創造力得以充分施展,從而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問題: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探究中,學生的探究方法多種多樣,有學生利用量角器開始測量,有學生觀察三角板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有學生自己制作出一個三角形紙片,然后將其中的三個角用剪刀剪下來,并將這個三個角拼湊在一起,學生驚奇地發現拼湊成了一個平角。為了肯定自己的探究結果,學生又制作了多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紙片,同樣操作后,得出的結果還是平角。于是,學生就大膽地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由此可見,探究性問題的提出,能夠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三、開放性問題,強化學生發散思維
小學數學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都蘊含著獨特的魅力。但在現實教學中,由于教材、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數學知識總是迸發出枯燥的信息。并且課堂數學問題比較單一,學生的思維早已被其固定,在學習過程中享受不到思考的樂趣,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學生可能會因此而放棄數學學習。所以,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摒棄“封閉式”問題,創新課堂問題,可以實行開放性提問,以其開放性特點激活學生思維,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自由的空間。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分數除法的知識后,為學生設計問題時,另辟蹊徑,不再走傳統的“封閉式”老路,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12÷()=()()÷()=0()÷()=29,教師給出的這些題看似隨意填數,其實不然,是有一定條件限制的,需要學生開動更廣泛的思維。這三道題,并不存在唯一的解,需要學生換思維思考問題,有學生在做第二個算式時,看到結果是0,會想到式子中必然存在一個零,但是僅僅考慮這一點是不夠的,學生還要深入思考,除數是0時可以嗎?這種開放性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的創造空間。因此,這種問題的設計能夠激活學生數學思維,挖掘學生創新潛能。
四、生活性問題,提升學生應用能力
生活實際是數學發展的前提。小學數學教學更應以生活為基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應開拓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夠靈活地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分析、解決實際中的一些問題,使自身能夠學有所用、學有所值。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時刻滲透生活思想。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特點,創設生活性問題,讓學生初步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應用,并以生活性問題,刺激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時,教師改變以往教學策略,在問題中融入生活思想,為學生設計了一個生活性問題:同學們,我這有一本掛歷,但是很不巧的是其中11月份的那張掛歷被墨水弄污了,但是我又不想扔掉這本掛歷,你們能幫我把11月份的這張補好嗎?學生在教師給出問題后,都非常激動,都想幫助教師解這個問題。于是,學生就開始回憶課堂中學過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然后,結合這本掛歷月份這張的前后月份,為教師修整好。當學生完成之后,教師鼓勵:你們真棒!以后可以自己制定掛歷了。由此可見,在生活性問題的推動下,學生有了更大的動力去思考,并回憶相關知識,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充滿藝術性。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充分考慮每一個數學問題的價值,將問題形式多樣化,利用問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健.淺議小學數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3,(11).
[2]管艷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吉林教育,2014,(01).
[3]孟鳳英.淺談小學數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