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閱讀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通過閱讀教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一定程度上,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因此,采取積極措施,提升初中語文閱讀中學生感悟能力尤為重要。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感悟能力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扮演著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重要角色。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閱讀教學必須注意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和閱讀知識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感悟能力能夠提高學生日后解題的質量和速度,同時也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一、強化學生知識的全面性,以積累帶動感悟
感悟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過程的優化必須依托于充足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積累。因此,要想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升感悟能力,必須強化初中生的知識覆蓋面。首先,強化課堂知識積累。在這一環節中,知識獲取和積累主要靠教師的幫助來實現,老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進行擴展延伸,在語文閱讀課程中引入軍事、社會、科學、經濟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緊扣閱讀課程的內容,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與此同時,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切忌死讀書、讀死書,初中語文閱讀一定要在閱讀中真正挖掘課文內容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社會、走進生活,縮短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開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其次,加強課外知識積累。課外知識積累主要就是靠學生自己,學生在課下要多多閱讀相關的書籍,加強積累,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初中生找到源遠流長的知識泉眼,開拓學生閱讀視野。同時,老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閱讀條件、有目的、有計劃的推薦一些優秀作品,選擇與課文有關的作品讓學生加強閱讀,在閱讀中不斷積累,在積累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感悟能力。
二、提升學生學習的情感性,以情感提升感悟
語文是最富有情感的課程,這是它區別于其他特別是理科課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情感性是指語文教學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它通過美的事物激發人們的情感,喚起情感共鳴,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和學的積極性,通過在閱讀中情感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環境,認真把握閱讀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例如,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獻給母親的歌》課程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飽含深情的朗讀和莊重肅穆的音樂來烘托氛圍,進而培養自己對母親的熱愛和思念之情,讓學生們明白,當我們相加思鄉的時候,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母親是我們最堅實的感情寄托,然后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唱響一首獻給母親的歌;其次,不斷強化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對學生傾注更多的愛,只有從內心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心理需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自行閱讀、自行體驗,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融入到學生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再次,用真情教育學生、感化學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相互感染的,教師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初中生,必定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情感教育的良性發展。教師給學生講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時,讓學生認識到時間的寶貴,時間一去不復返,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好好學習,進而告知學生生命是有限的,應該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通過語文閱讀中的情感教學,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實踐帶動感悟
感悟能力作為一種學生必不或缺的綜合能力,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情感感化,還需要實踐的內化。“博于問學,篤于務實。”要想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必須培養初中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實現感悟的升華。
1.積極引導初中生進行語文社會實踐。其一,為了培養初中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報告會、讀書會、問題研討會等,在交流實踐中提高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其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文競賽、朗誦比賽等,在比賽中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其三,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關系社會。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除了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還應該從生活中獲取點點滴滴,在實踐中感受社會、感受生活,進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2.培養學生感悟內化能力。從人的本能角度來看,一種是消化能力,另一種就是內化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學習中,內化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掌握、實踐感悟與自己的文化結構有機融合起來,用“內心”去品位、體悟思想,進而用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
四、引導學生的聯想意識,以理解推動感悟
說到底,感悟能力也就是更高一層次的分析能力和聯想能力,在初中語文閱讀中,學生可以通過在閱讀中對一些關鍵詞、關鍵語句的把握和聯想,進而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詳細來講,就是需要老師培養初中生“窺斑見豹”的能力,斑指的就是閱讀中的關鍵句、關鍵詞,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深度分析,聯想自己以往學習的知識點,不斷拓展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豹指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或者主旨,初中生在充分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之后,通過主題更好地感知全文,進而實現對全文的把握。比如,在學習《背起行囊走四方》閱讀材料的時候,學生應該抓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以“家鄉”“親人”“夢想”為關鍵詞,通過聯想以往所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點,對“行囊”等詞語進行重新詮釋,不斷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良好養成。
參考文獻:
[1]吳銳.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J].內蒙古教育,2008,(24).
[2]張鳳君.感悟能力培養探微[J].新課程學習,2011,(12).
[3]艾慶華.沿用誦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J].吉林教育,2002,(09).
[4]嚴興榮,張征.在朗讀中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J].新課程學習,2013,(10).
[5]安秋俠,齊紹恒.淺談小學語文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