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華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關鍵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能發揮自己創新才能的空間和氛圍,在教學中,多帶領他們去觀察、分析、合作、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局限創新意識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就是學生對所開展的學習活動,有自覺的意識與反應,并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為此,我就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與需求,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成為未來世界的創造者。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必須給學生經常創設一個發現問題的環境,當學生有了問題,就隨時地引導、鼓勵他們去解決問題,這樣,他們就會想方設法以自己不同的觀點,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大膽地思維、分析、評判、創新。真正成為積極的觀察者、探索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當他們養成自覺創新意識之后,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去發現問題,才能逐步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就會越來越細、越來越深、越來越明白,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就會主動的去研究它、攻克它,從而走向成功,迎來喜悅。例如,在教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時,我是讓學生通過切割重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可以通過切割重組后,得到了一個同底、同高的長方形,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運用同形組合,讓學生去發現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關,引導他們總結出底乘高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除以二就是三角形的面積。同理,還可以總結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等等。在高年級,由于他們知識的積淀較多,對問題的觀察、分析就更全面,一題多解時有發生。如我在教六年級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沒有直接去給學生講這公式、那公式的。而是讓學生面對自帶與自制的實物,去觀察、分析、發現、解決,就這樣,學生出現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先是出現了三個不同的解決辦法:一是分別求出六個面的面積,然后再加起來。二是將三個不同面的面積各乘二,再加起來。三是將三個不同面的面積之和成二。當將三種方法做一比較時,主張第一種方法的同學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無蓋或無底的長方形盒子呢?后兩種方法還能解決嗎?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方法,再加上心急,只做了單向思維,認為求六面的面積方法,不能求缺少面的面積。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問題,卻打開了同學們的思路,他們通過觀察、分析、討論,得出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先有說將三個不同面的面積之和乘二,再減去缺少的那個面的面積,就是五個面的面積,接著另一組又提出將前面的面積乘二,加上一個側面積乘二,再加上另一面的面積,也是五個面的面積。其他組也不示弱,馬上有人起來說:“像你剛才這個方法,我覺著應該將前面和一個側面的面積之和乘二,再加上另一面的面積,這樣更好。”這無蓋無底的問題解決之后,可學生的問題還沒完,他們又提出了四個面的(即無底無蓋的)求法。先有的說將前面的面積乘二,加上一個側面積乘二,就是四個面的面積,又有人說前面積與一個側面積之和乘二,也是這四個面的面積。學生的思路打開之后,有個同學便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想法,他將自己的學具四個面展開,形成一個長方形,讓大家看,底面周長就是展開圖的長,原來的高,就是展開圖的寬,那么,這四個面的面積就是底面周長乘高,這是一種創新。這時,又有一個同學得到了啟發,馬上起來說:“他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求五個面的面積,就是底面周長乘高加底面積。”另一個同學也馬上起來說:“我覺著也可以用來求六個面的面積,即用底面周長乘高,再加底面積乘二就可以了,大家說對不對?”這真是一石擊出千層浪,大家你一個方法,我一個看法,由一個問題,引出了許多問題,一種解題方法,引出了多種解題思路,這一題多解的表現,豈不是創新意識的體現嗎?
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探索創新的意識就產生了,在這種意識的推動下,學生經過努力探索,自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學會了新的知識,而且,還經歷了公式的推導過程,同時又對公式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學好數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代具有創造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