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霞
摘要: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與閱讀習慣、閱讀喜好發生了改變,傳統媒體的新聞創作也不可避免受到市場的影響。本文由自媒體的特點分析入手,提出傳統媒體新聞創作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
如今,人類傳播媒體的發展已經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到以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新興媒介為主兼容多媒體發展技術的新媒體。而以web2.0應用技術為基礎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更是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自媒體這一概念源自于一位硅谷最著名的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DanGillmor),他在2002年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wemedia。他認為,自媒體是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產生的一種交互性媒體報道方式,它是在不斷的討論中形成的,這種新形式報道的供給者突破了原來獨立一個作者或幾個作者供稿的形式,綜合了眾多來自不同層次、不同經歷的共同思想成果。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數字信息的傳播速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自媒體已迅速成為新的主流媒體。傳播介質的不同使新聞的采寫有著與傳統新聞相比更為特殊的要求。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媒體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而這種競爭歸根到底還是對受眾的爭奪。自媒體的新聞源于大眾,也為了大眾,天生的草根性使其完全有別于傳統媒體中新聞創作的規則與流程。傳統媒體在新聞宣傳工作中要想繼續求得更大的發展,就必須了解今天受眾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改變陳舊的新聞采寫模式,提供更好的新聞作品。
從自媒體的創作主體來看,平民化、個性化是其非常鮮明的特點。2006年年終,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臺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這便道出了自媒體最根本的特點——平民化。每個社會公民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是站在新聞的背后,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成為新聞的創作者、發布者,當然也是一個傳播者。
之所以人人都成為自媒體的擁有者,是因為自媒體的門檻低、運作簡單。傳統媒體審批難,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運作復雜。而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信息傳播技術帶來了徹底的革命,從傳播介質到傳播方式,讓傳播變得簡單而隨意。
而這種簡單和隨意性又使得自媒體具有交互性強、傳播迅速的特點。傳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從獲得到制作,從發布到反饋,與受眾的距離幾乎是零。
傳播的隨意性也導致了信息發布主體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隨心所欲地編輯信息內容,這些內容個性如此鮮明卻又良莠不齊,使得信息變得真偽難辨,甚至會為了追求點擊率、追求轟動效應而發布違法內容。網絡的隱匿性又降低了這些不良信息發布者突破道德底線的成本,使得自媒體傳播信息的可信性大大降低。
自媒體的發展給新聞寫作帶來了新的要求。從以上自媒體的特點與傳統媒體相比較可以看出,自媒體既有明顯的優勢,也有先天不足之處。而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恰恰要考慮到讀者受自媒體影響而改變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在新聞創作與發布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是新聞的語言要多樣化。在信息量大、傳播快的狀態下,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主權。受眾不僅要獲取新聞信息,還希望能夠與信息發布者進行互動,甚至會追求圍觀與群聊的效果。這就使新聞更要具備可讀性、專業性、準確性以及平民化。在語言表述上則要更為口語化。輕松活潑,生動有趣、準確犀利的新聞,才能吸引受眾閱讀。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移動終端越來越普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一些自媒體如博客、微信等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得受眾更加傾向于習慣網絡語言的時尚性與前沿性。這就要求新聞創作者在真實、符合規范的基礎上讓新聞語言更接地氣。
二是新聞的標題內容要更加的寫實,用詞更有沖擊力。受在電腦、手機上閱讀新聞的影響,受眾往往是用掃描式閱讀來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信息,這就要求新聞寫作、編輯上應該更加重視對新聞標題的擬制。在傳統媒體上,標題往往會有引題、副題來輔助主題,而在網絡閱讀或手機閱讀中,新聞標題受屏幕限制,就要求更精煉、更準確、更寫實。由于媒體信息容量巨大,各種終端具備的超文本鏈接功能可以讓新聞標題像超市陳列商品一樣在屏幕上排列展示,以供讀者選擇并進入閱讀。這就要求標題要能夠讓受眾一次掃描就能判斷新聞內容是否是自己有興趣或能否激發自己的興趣,從而產生第一判斷。當然,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聞,尤其是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民生等的大事件,還是要通過復雜標題來突出。
三是網絡新聞內容的寫作要有創新。美國sun微電子公司的網絡大師級人物杰可布·尼爾森在對網絡受眾的研究中發現,接受測試的網絡用戶中,79%的人看到新頁面時總是快速瀏覽而過,只有16%的人會仔細閱讀。基于這一分析,尼爾森提出:“網頁內容的寫作必須有利于人們的瀏覽,以便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知曉一篇文章的內容要點。”而自媒體強大的互動性又使讀者原本用于閱讀的時間,會用于邊閱讀邊發布,閱讀單個信息的時間與耐心都明顯減少。
在新聞內容的制作上,要盡量避免以往大量文字堆積的創作習慣,一是增加圖片量,二是將文字內容模塊化。傳統新聞中交代背景通常是將新聞背景與新聞事實融匯在一起,而不成為獨立的結構,而模塊化則是將除新聞事件主體外的內容作為單獨內容,供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在正文的寫作上,為了讓受眾快速準確捕捉新聞的核心內容和信息,采取一段一個內容,并在每段開頭安排一個主題句。如果一段的開始句不能吸引住讀者的注意力,那么其余內容就可能被忽略掉。同時,要遵循“重要信息優先”的原則。
四是要求記者進行體驗式寫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絡與數字研究室主任閔大洪就明確指出:“未來的記者將是復合型記者或‘超文本記者,需要掌握和運用多種數字傳播設備,完成多媒體信息獲取、加工、傳輸全過程,過去單一的文字記者將不復存在。”為應對自媒體時代新聞的特殊要求,作為記者除具備基本的新聞寫作功底之外,還要了解自媒體受眾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心理,學會站在自媒體受眾的角度去感受、衡量一篇新聞作品,并通過適應這種創新后的形式與內容,從中獲得閱讀快感與享受。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新聞以及新聞的傳播載體、傳播方式也要隨著技術的發展而變化,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的寫作方式和內容形式不會有一成不變的創作規范,但只要了解受眾的心理、習慣以及行為方式,并能夠滿足受眾的需求,就能夠搶占傳媒市場并贏得發展的先機,這是媒體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參考文獻]
[1][美]丹·吉摩爾.草根媒體[M].陳建勛,譯.南京:南京 大學出版社,2010.
[2]張美玲,羅憶,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優勢分析,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3月第14卷第1期.
[3]閔大洪,數字傳播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P.196.
(作者單位:吉林教育出版社,吉林 長春 13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