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峰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難點.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教師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文言文教學激勵方法
拓展
導讀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結晶的文言文,對于現代中學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并不高,教學效果不是很好。我認為,初中文言文教學應該側重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找準突破口,讓學生走進文本
一節課,總有部分學生置身于課堂之外。這固然有他們學習狀態的原因,但也有教師課堂設計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課文,只要花心思,總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所以,文言文教學找準突破口是一個關鍵。
在設計《三峽》一課時,我想:只有設計一個合理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并保持學習興趣,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每個環節都要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基于此,我找到了《三峽》一課的教學突破口:利用許多同學沒有去過三峽而又很想游覽三峽的心理,讓學生在作者酈道元的引導下,做一次超越時空的三峽之旅,把整節課的學習當成一次旅游,設計了美景激趣、美讀入境、疏通文意、寫解說詞、質疑探究幾大版塊活動,貫穿了理解、感悟、概括、寫作等各項能力訓練。促使學生主動與課文展開深層次的對話,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抓住文本閱讀,讓學生提高文言語感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必須把“讀”字放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文言文語感教學的重要方法,是整體感知語言的有效途徑。停頓、重音的準確處理,語速、語調的準確把握均可喚起想象,引起共鳴。學生口與耳會,眼與心謀,整體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過誦讀、背誦,整篇文章記熟了,其中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就記住了,古人說話、寫文章的語氣、語調、方式、方法也就品出來了。誦讀越多,越能觸類旁通。如學生在誦讀《岳陽樓記》時,要領會洞庭湖勝景、岳陽樓陰冷、晴明景象等畫面的意境,要求學生邊誦讀、邊意會。
三、教會方法,讓學生終生受益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該“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
四、豐富課文拓展,讓學生進行文言積累
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論語》十則可根據自己的切身學習經驗,談談體會。《小石潭記》和《三峽》可作對比閱讀訓練。《五柳先生傳》可采用辯論的形式談是否喜歡文中的人物。
多背誦一些文言文名篇,這對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積累文言文詞語是很有幫助的。多閱讀一些歷史小故事,歷史小說,了解豐富的歷史背景,對讀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幫助。畢竟文言文多記錄的是歷史事件,知道故事內容再讀文章就容易讀懂了。也可讀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從中領悟先哲的思想,并擴大文言文知識的視野。
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學獲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級文言文《桃花源記》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過創設問題引導想象來讓學生感受文章內涵。結合文中的描述,通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想像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緊接著提問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靜、融洽安寧的桃花源中會怎樣做?提出會選擇留下來還是回到充滿功利性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并且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發表自己的意見。從這個角度出發來闡明作者陶淵明的思想——人們追求與向往的理想社會,正是對當時現實的鮮明對比,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用這樣的情景創設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一步一步誘導學生進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間,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總之,教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只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積極探索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文言文教學必將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技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