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
學生持續發展,是課堂教學追求的重點。尤其是在教學中,教師更要巧用“秘訣”,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但從目前來看,數學教學中,教師僅注重學生的計算、解題等能力的發展,忽略了其持續發展的需求,因而學生對數學學習提不起勁。基于此,以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為探討重點,分析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學習持續發展
學生新課改下,如何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從目前來看,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深遠,教師在課堂上仍然“稱霸”,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各方面的能力無法得到鍛煉與培養。面對如此情況,要想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教師必須從改變教學觀念做起,進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設計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發展。
一、豐富課堂導入,強化學生學習動力
單調的數學課堂導入只能讓數學學習變得壓抑。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復習作為唯一而重要的導入方式,再直接過渡到新課教學。這樣的導入不僅乏味,還給數學課堂平添無趣,學生也無法在導入中獲取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全面豐富數學課堂導入,讓“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導”精彩紛呈,讓“導”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自行車里的數學》這一課時,教師以問題情境方式導入,激活學生的大腦。生活中,自行車到處可見。但要想探究自行車里到底有著怎么樣的數學知識,則需要教師牽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以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支撐,引出不同種類的自行車,形成直觀印象。緊接著,教師引出問題。師:自行車蹬一圈,車輪就轉一圈,走的路即是車輪的一周周長。你是否認為這個是對的?(教師以多媒體播放自行車蹬一圈的視頻,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此時,學生的“疑”被激發出來,因而數學學習興致非常高。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利用視頻、問題等優化情境創設,從而促進學生探究。有了“疑”,學生有“學”的欲望。由此,學生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發展。在情境創設時,應該直接,不應有太多雜亂的因素,以免學生的思維被干擾。
二、引導操作學習,促進學生表現自我
好奇、好動都是小學生的明顯特點。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順應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學效果則會翻倍。其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操作學習。讓學生直接參與的操作,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認識。通過直接操作,學生再加以思考、分析,對數學學習有更理性的認識。此外,操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動態的過程,學生的“好奇”“好動”等特點得到極大的滿足,并能讓學生表現自我,因而學生的學習勁頭更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學習,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多邊形的類型非常豐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并非直接告訴學生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而是讓學生動手制作不同的多邊形。每一位學生在硬紙板上畫出自己想要畫的多邊形,然后再利用剪刀剪下來,學生間相互交換。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能夠認識不同的多邊形。緊接著,學生再想辦法探索出其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環節,教師在學生自主思考后,滲透割補的方法,從而讓學生發現“秘方”。最后,學生再展示自己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以學生喜歡的操作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最為可貴的是,自主設計多邊形,再互換,再探究的學習模式,能夠給予學生無窮的探究力量。
三、搭建合作平臺,開發持續發展潛能
善于合作是學生獲得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給予學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為此,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做學生“合作”的引路人,開發學生持續發展的潛能。為了讓學生有合作的興趣,教師可以巧設“障礙”,讓學生“欲罷不能”,而應通過合作的方式才能解決。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三角形》這一課時,教師巧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是三角形的重要內容。但如何總結出這一結論,學生卻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一個人難以完成。為此,對學生分組后,學生開始進行合作。教師給每一個小組分長度分別為2、3、4、5、6厘米的五根小棒。小組學生任意拿三根小棒擺三角形。教師給出問題:(1)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嗎?如果不能,這是為什么?(2)圍成的,有具體的規律嗎?(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圍繞問題積極合作,擺動小棒,探索分析。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問題,真正讓教學走向自主。在學生合作時,教師可以以“學生”身份與小組成員共探究,并注重點撥,從而開發學生的潛能。
四、開放數學教學,給予學生創新自由
封閉的教學只能讓學生的思維“生銹”,或者是“固化”。為此,為了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教師必須開放數學教學,讓學生得到一定的空間,去創新、去發現。教學中,教師既可以開放教學方式,也可以開放練習設計,還可以開放學習時空,從而最大化促進學生學習、創新。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一課時,教師設計開放的學習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鞏固學生的課堂所學,教師設計開放的活動,讓學生合作完成。師:請自主選擇調查內容,要求運用到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并結合統計圖,提出對應的數學問題。這個活動非常開放,學生可以選擇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如學生如何展開調查?如何記錄?提什么樣的問題?等都由學生定。在開放的數學活動中,有小組學生大膽以不同的方式調查;有小組提出創新的數學問題;有小組表格設計上獨有創意……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以開放的條件讓學生自由調查,從而讓學生得到了極大的創新自由。只有開放的教學,學生才能夠獲得更持續的發展。
總之,教學需要變革,才能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教師要以學生持續發展為總目標,抓住小學生的特點,全面優化教學,從而真正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評價、數學練習等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富昌.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習興趣[J].新課程(小學),2014,(03).
[2]陳敏.情境交融探索規律——“找規律”教學案例[J].新課程導學,2014,(26).
[3]李永梅.探究學生學習心理促進高效課堂改革——數學高效課堂改革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