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時代,效益最愛捆綁知名度了,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茅臺不也做廣告了嗎?沒有知名度的風景也沒人買門票呀!
古人云:江山也要文人捧。憑借文學作品被捧紅的景點數不勝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紹興城的一塊菜地成為名勝之跡;蘭亭,不過是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的蘭渚山下的一座普通小亭子,由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名聞天下;南京的秦淮河,有了俞平伯、朱自清被收入語文課本的同題散文而名聲大噪。
正因為如此,隨著電視劇《瑯琊榜》的火爆,一個慣常的“橋段”再次出現了——改名。據媒體報道,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已經就瑯琊閣的歸屬權問題打得不可開交。
但下手快而且得天時、地利者要數安徽滁州瑯琊山風景區了,人家原來就叫“瑯琊山”,憑風借勢、順水推舟地就把景區的“會峰閣”改名為“瑯琊閣”,并完成“瑯琊閣”的換匾儀式,要不是網友的口水太大,“瑯琊閣”三個大字的落款就寫“蘇軾”了。
這樣的“橋段”,并非鮮見。上世紀九十年代,山西喬家大院就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點亮了“大院文化”的旅游熱,讓山西大院形成雨后的“蘑菇圈”;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給重慶武隆的天生三橋景區帶來了“黃金”;《非誠勿擾》的上映則讓海南三亞熱帶天堂森林公園蜚聲遐邇。這些改名現象有些倒是實現了名利雙收,可有些改名與“故里”、“發源地”的關系就是牽強附會的扯淡,完全是為了借名趨利。真正的好風景是藏不住的,張家界景區里的“乾坤柱”更不更名為“哈利路亞山”都能刺破云天。就像北京那樣的大都市許多地名都土得掉渣,什么公主墳、奶子房、騷子營、鐵獅子墳……有些都叫不出口。不少人大代表都下了狠心非要為這些老地名換個新名,可就是好心未遂。起名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理念與生活習俗,地名就像是一個城市的代表,它包含著城市曾經的傳統文化以及審美觀點,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那些形形色色的名字里,可以解讀出一個地區的歷史形態,這些文化因素是不宜隨意更換的。
“會峰閣”明明是有文脈與歷史痕跡的地名,為了眼前一時的利益就隨意更改,這是對歷史與文化的怠慢,甚至是踐踏。不屬于你的地名,你改了也不是你的,就像劉姥姥改名為“劉林黛玉”,可她還是劉姥姥。更何況那些歷史古籍中的記載你能去一一更改嗎?隨意為老地名更名改姓就是文化的強硬拆遷。
【原載2015年12月4日《中國建設報·四版》】
插圖 / 虛名爭利很任性 / 李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