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路超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3-2010年我國36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了各類進入壁壘構成因素對于企業凈進入的影響,并基于此測算了各產業總體進入壁壘的高度,檢驗了各類進入壁壘構成因素和總體進入壁壘對于產業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產品差異、行為壁壘對于凈進入和產業績效均存在顯著負向影響;規模經濟、行政壁壘對于企業凈進入和產業績效均存在顯著正向影響;沉沒成本對于凈進入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對于產業績效影響不顯著;總體進入壁壘對于產業績效存在正向影響,且影響強度隨進入壁壘的提升先減小后增大。
關鍵詞:進入壁壘 ? 企業凈進入 ? 產業績效
近年來我國推行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力圖通過市場力量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企業作為資本的載體,在進入行業時會受到進入壁壘的阻礙。從構成因素的來源性質可將進入壁壘歸為三類:一是結構壁壘,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沉沒成本等,由產業的特征決定;二是行政壁壘,指得是產業政策和制度,由行政部門制定;三是行為壁壘,指的是在位企業實施的阻礙新企業進入的策略性競爭手段,由企業的市場行為或行為預期決定。進入壁壘通過阻礙企業進入能夠很大程度影響產業的市場結構從而影響產業績效。鑒于此,本文將結構壁壘、行政壁壘和行為壁壘納入分析框架,分別考慮三類進入壁壘對于企業凈進入和產業績效的影響,并基于這三類進入壁壘對各產業進入壁壘的總體高度進行測算,檢驗其對于產業績效的影響。
模型構建、變量選取和數據說明
(一)模型構建及變量選取
在一個可競爭市場中理想企業會受到利潤的驅使,根據產業的現期利潤與長期利潤的差額決定進入或者退出該產業。另外,企業還會考慮產業的成長性,發展較快的產業往往對企業有更大的吸引力,由此構建企業進入與產業利潤的線性方程:
Ne=β0+β1(π`-π*)+β2q+α(1)
式(1)中,β0為常數項,Ne為新企業凈進入率,π`為產業現期利潤,π*為企業預期的產業長期利潤,q為產業增長率,α為隨機誤差項。
根據Orr(1974)的研究,產業的長期利潤可以通過進入壁壘高度進行預測,因此將產業長期利潤表示為:
π*=θ0+θ1Bs+θ2Bp+θ3Bc+υ ?(2)
式(2)中,θ0為常數項,Bs表示結構壁壘,Bp表示行政壁壘,Bc表示行為壁壘。結構壁壘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絕對成本優勢、必要資本量和沉沒成本。其中絕對成本優勢主要由規模經濟和技術研發獲得,而技術研發產生新產品也是導致產品差異的因素,因此絕對成本優勢可由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代表,本文不再贅述。此外,在資本市場不太發達的時期,企業獲得資本的方法較少,產業的必要資本量阻礙了許多企業進入,而隨著資本市場逐步完善,企業獲得資本的途徑和機會呈現多元化,必要資本量不再是影響企業進入的重要指標,李德志(2004)、楊天宇(2009)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綜上所述,本文選定的結構壁壘構成因素為規模經濟Se、產品差異Pd和沉沒成本Sc。將(1)、(2)式進行整合可以得到其面板數據下的模型為:
Nei(t+1)=γ0+γ1Seit+γ2Scit+γ3Pdit+γ4Bpit+γ5Bcit+γ6π`it+γ7qit+μit ? ? ? ?(3)
式(3)中,i,t分別代表產業代碼和年份,γ0為常數項,μ為隨機誤差項。由于進入壁壘對于企業進入的影響存在滯后性,因此被解釋變量Ne取滯后一期。
在檢驗進入壁壘對產業績效的影響時,本文選擇分別檢驗三類進入壁壘和總體進入壁壘對產業績效的影響,這樣既可以獲取進入壁壘構成各因素對于產業績效的影響情況,又可以得到進入壁壘影響產業績效的總體情況。根據S-C-P范式,績效會受到市場結構的影響,因此將產業規模size作為進入壁壘之外另一個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引入模型,得到:
Pit=χ0+χ1Seit+χ2Scit+χ3Pdit+χ4Bpit+χ5Bcit+χ6qit+χ7sizeit+τit ? ? ? ? ? ? ? ? ?(4)
Pit=ω0+ω1Bit+ω2qit+ω3sizeit+φit ? ? ? ? ?(5)
式(4)和(5)中,P表示產業績效,B表示產業的總體進入壁壘。本文變量選取定義及其處理方法如表1所示。
(二)數據說明
本文除R&D數據外其他指標均選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相關數據,R&D原始數據的2004-2010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并未完整收錄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因此采用各工業行業大中型企業數據進行替代。文中解釋變量以及被解釋變量產業績效均選取2003-2009年的工業面板數據,而被解釋變量Ne滯后一期,因此選擇2004-2010年的數據。由于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對size及Ne影響較大,因此2011年及之后的數據不予納入考察期。
在數據來源方面,計算行為壁壘的企業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其余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經濟普查年鑒2004》。其他采礦業、工藝品及其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這三個產業的相應數據在各年鑒中并未完全收錄,因此將之剔出保留其余36個產業。
實證分析
利用Stata12對式(3)所示的計量模型進行估計,經Hasuman檢驗,支持固定效應模型。因此采用穩健標準誤的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如表2所示。在考察期內,產品差異和行為壁壘對企業凈進入呈負相關影響,這表明產品差異引發的消費者穩定偏好以及行為壁壘代表的市場勢力均對新企業的進入起阻礙作用。
本文參照Orr(1974)的方法,采用平均固定資產原值進行表征。以衡量的規模經濟對于凈進入呈正相關影響,原因可能是的增大同樣會對企業的退出產生阻礙影響,且此影響大于其對企業進入的阻礙影響。凈進入衡量的是企業進入和退出的總和,企業達到規模經濟能夠獲得成本優勢,越大說明新企業挽回成本劣勢就越困難,其對新企業進入的阻礙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越大企業達到規模經濟所需的固定資產就越高,而固定資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專用化資產,在企業退出的時候無法轉作他用,故在較大的情況下,在位企業一旦達到規模經濟就很少會退出。
沉沒成本也對凈進入呈顯著正相關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沉沒成本增加對企業退出的阻礙影響要大于對進入的阻礙影響。沉沒成本阻礙企業退出是因為每個產業都存在由專用資產構成的沉沒成本,這部分資產在企業退出時無法轉移或變現,考慮到這點企業就可能不會退出。
行政壁壘對凈進入也呈顯著正相關影響,這可能是由于行政壁壘提升在阻礙非國有企業進入的時候會給國有資產留出更大的投資空間,刺激新的國有企業進入,產業內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因此增加,這種刺激作用大于對非國有資產的阻礙作用,使得凈進入率提升。并且本文選取的是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其統計時剔除掉了行業中達不到規模的企業,這對于國有企業數不存在太大影響,因為國有企業通常規模較大,但對非國有企業數量會有很大影響,行政壁壘提升對于被剔除掉的這部分非國有企業的影響并未統計在內。
控制變量中,產業現期利潤對于凈進入呈顯著正相關影響,說明利潤越高,企業就越愿意進入,符合對企業趨利的假設。產業增長率對于凈進入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產業在快速發展吸引大量企業進入的同時也伴隨著激烈的競爭,有許多企業會在這一過程中被淘汰從而退出,企業進入數量和退出數量相抵消且沒有哪一方占絕對優勢。
表2的研究顯示三類進入壁壘均對企業凈進入有顯著影響,說明本文選取的進入壁壘代理變量與現實情況擬合度較高。下面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所選取的五個進入壁壘構成因素進行分析,提取出兩個因子累積貢獻率為88.197%,能很好的解釋原始數據。因此根據系數算出綜合得分用來表示各產業總體進入壁壘B的高度并將其進行排序,結果如表3所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電力熱力等能源行業以及煙草制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國有壟斷行業具有很高的進入壁壘,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等具有較高科技的專業化行業也具有較大的進入壁壘,而家具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技術含量低、品牌效應較低的消費品行業則進入壁壘很低。
再分別檢驗各進入壁壘構成因素和總體進入壁壘對產業績效的影響,對式(4)和式(5)所示的方程進行估計,經Hausman檢驗,模型1和模型2均支持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如表4所示。
在表4的模型1中,行政壁壘對于利潤率呈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行政壁壘弱化了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實現超額利潤,且利潤增加超過了可能出現的低效率引起的利潤損失。另外,規模經濟也對利潤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越大產業內可能達到規模經濟的企業就越多,從而降低產業平均成本,增加利潤率。以研發強度衡量的產品差異對于利潤率的影響呈負向,這表明產品多樣化所帶來的成本上升大過了其收益的增加。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除了產品多樣化難以達到規模經濟之外,還可能是因為新產品被市場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且開發新產品的周期一般較長,使得新產品在短期內回報較低,但研發支出卻會加大短期成本,況且新產品研發也存在失敗的風險。以集中度衡量的行為壁壘對利潤率呈負相關影響,這可能是由于在我國大部分集中度高的產業(煙草、能源供應等)存在價格管制,管制價格會極大地削減產業利潤率。沉沒成本對于利潤率并無顯著影響。夏紀軍(2015)認為沉沒成本降低會引起的生產率增加,同時也會加劇產業內競爭程度。生產率增加對利潤的提升和競爭加劇對利潤的耗損相互抵消,可能導致沉沒成本對利潤率的影響不顯著。在控制變量中,以銷售產值增加率表示的產業增長率對利潤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產業增長率越高,產業的產品需求量就越大,從而可能帶來產品價格增加使得利潤提升;以企業數量表示的行業規模對利潤率有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產業規模越大,產業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就越完備,越利于利潤的獲取。
在表4的模型2中,總體進入壁壘對于利潤率呈顯著正相關影響,與Orr(1974)的結論相同,表明進入壁壘越高,產業內競爭和面臨的競爭威脅越小,產業利潤越大。同時也表明在考察期內,規模經濟和行政壁壘對于利潤率的正向影響要大過產品差異和行為壁壘帶來的負向影響??刂谱兞康挠绊懢С至四P?中的結論。
為了進一步考察不同市場結構中進入壁壘的變化對于產業績效的影響,本文按照表3中的進入壁壘高度排序將36個產業均分為高、中 、低三組,分別對應表5中的A、B、C三組。其中進入壁壘最高的A組代表的市場結構為寡頭壟斷市場,進入壁壘居中的B組代表的是壟斷競爭市場,進入壁壘最低的C組則代表完全競爭或過度競爭市場。利用式(5)分別對A、B、C三組進行回歸檢驗,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A、B組支持固定效應,C組支持隨機效應,結果如表5所示。
表5中,A、B、C組中進入壁壘對利潤率均呈顯著正向影響,但影響效果存在差異。C組代表的完全競爭或過度競爭市場中,進入壁壘對利潤率的正向影響最強,A組代表的寡頭壟斷市場其次,B組代表的壟斷競爭市場影響最弱。這表明進入壁壘從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始終對利潤率存在正向影響,但影響強度則是先減后增。產生該情況可能是因為C組中產業的市場結構為完全競爭或過度競爭,產業內競爭非常激烈,產品價格被壓縮到平均成本附近或低于平均成本,這樣會導致產業利潤低下,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此時進入壁壘的提高能夠有效緩解產業內的過度競爭,迅速提高產業利潤,因此在這個階段提高進入壁壘對利潤率的提升非常明顯。A組代表的寡頭壟斷市場中,進入壁壘提高會使得在位企業的市場勢力進一步增大,使得市場由寡頭壟斷向壟斷趨近,在位企業逐步獲得壟斷利潤,因此這個階段進入壁壘提高對利潤率的提升也很明顯。而在B組代表的壟斷競爭市場中,提高進入壁壘既不能消除過度競爭帶來的利潤損失,也不能使在位企業獲得壟斷利潤,因此提高進入壁壘對利潤率的提升不如其他兩個階段效果顯著。在控制變量方面,A組的結果支持了模型1和2中的結論。B組中產業規模的影響也支持了之前的結論,但產業增長率對利潤率沒有呈現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本文選取銷售產值增加率衡量產業增長率,并沒有考慮銷售成本的影響,而在B組代表的壟斷競爭市場中,由于產品存在較大的多樣化,產品種類增多可能會引起銷售成本的增加,使得利潤率降低,這種負向影響會抵消之前檢驗得出的正向影響,使得對于利潤率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C組中,產業規模對利潤率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在進入壁壘較低的行業中企業之間競爭較為激烈,產業規模增大、企業數量增加可能會加劇這種競爭,使得利潤率降低,這種負向影響作用可能會與其正向影響相抵消導致結果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在C組中,產業增長率對利潤率存在顯著負相關影響,這與之前模型得出的結論正好相反,其原因可能在于,C組中產業的總體進入壁壘較低,市場為完全競爭或過度競爭,此時產品市場接近于“市場出清”狀態,銷售產值增加率的提高會使市場中產品供給量上升,導致產品供給量在短期內大于產品量,從而降低產品價格,而這些產業中的產品大都為生活必須品(服裝、家具等),需求為缺乏彈性的,價格的下降會導致總收益減小,從而降低利潤率。
綜合上述,本文可以得到結論:進入壁壘對于產業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采取的產業績效度量指標利潤率,旨在于衡量產業的利潤績效,而產業績效是一個綜合性概念,除了利潤績效之外還包括產品質量、社會福利等。在一些利潤率較高的產業中,進入壁壘的提升有可能會導致壟斷出現,此時用利潤率反映的產業績效會得到提高,但是壟斷所導致的福利損失和總體資源配置低下。而在一些存在過度競爭的產業中,過度競爭使得產業整體利潤率非常低,進入壁壘的提升會緩解過度競爭,使得產業利潤率逐步回歸到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水平,此時進入壁壘提升就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利用進入壁壘對產業進行調控的時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在后續研究中將予以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Orr,D. An Index of Entry barrier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arket Structur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1974,23(1)
2.李德志,閆冰.中國工業企業進入與退出Orr模型的實證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04(6)
3.楊天宇,張蕾.中國制造業企業進入和退出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
4.夏紀軍,王磊.中國制造業進入壁壘、市場結構與生產率[J].世界經濟文匯,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