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史小穎,常彥海,杜少蕊,楊利云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ang Xiaoqing,Shi Xiaoying,Chang Yanhai,et al
(People’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710068 China)
?
綜合護理干預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
王曉慶,史小穎,常彥海,杜少蕊,楊利云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ang Xiaoqing,Shi Xiaoying,Chang Yanhai,et al
(People’s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710068 China)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老年病人1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80例,均施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術后觀察患膝疼痛評分(VAS)、傷口48 h引流量、HSS膝關節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結果]兩組術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 h傷口引流量、HSS膝關節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能減輕全膝關節置換病人術后患肢疼痛、減少關節滲血、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置換;護理干預;康復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骨關節病,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對于病變重、保守治療無效的骨性關節炎,膝關節置換術已經成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效的護理是保證病人順利度過圍術期,關節功能恢復的前提。近年來,我院對全膝關節置換病人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160例單純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人,臨床檢查均有膝痛,行走困難。其中男73 例,女87 例;年齡49歲~77歲;病程1年~13年,平均5.8年;均為首次手術。所選病人均為單膝病變,其中左側68例,右側92例。手術均由我院主任醫師主刀,使用統一的假體和手術器械。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兩組間性別、年齡、體重、關節疼痛和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①康復護理干預。病人住院期間給予全程護理干預,入院宣教、術前講解、術后護理、制訂康復計劃均由責任護士完成,并根據病情制定每日康復鍛煉計劃以及預期達到目標。責任護士每日固定時間進行“一對一”康復訓練,對術后僵硬的膝關節均采取手法扳推按摩協助關節屈曲。次日查房評估功能鍛煉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再根據病人情況制定次日訓練計劃。②疼痛護理干預。術后傷口處給予持續冰袋冷敷24 h,減輕局部出血、水腫和疼痛。關注患膝疼痛,強調手術前后特別是康復鍛煉時間“無痛化”護理,同醫生緊密配合,使用消炎鎮痛類藥物或鎮痛泵,減輕傷口疼痛,護士多關心病人,與其建立信任關系,多與病人談心,多使用鼓勵的話語,放松心情,使病人在少痛或無痛的情況下盡早康復鍛煉。③院外護理干預。出院時告知院外注意事項,制定并發放院外鍛煉指導卡,叮囑鍛煉方式和鍛煉頻率,定期電話隨訪指導。
1.3評價指標①觀察兩組病人術后12 h、第1天、第2天、1周患肢屈伸活動疼痛評分(VAS)。②比較傷口48 h引流液總量。③觀察術后2周膝關節功能評分(HSS)。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優≥85分,良70分~84分,中60分~69分,差<60分。④生存質量評分,采用宋偉改良的WHOQOL測量表[1]進行生存質量評價,最高為100分。療效判定標準:優≥86分,良71分~85分,合格51分~70分,差≤50分。
2結果
2.1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患肢屈伸活動VAS評分(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術后不同時間患肢屈伸活動
2.2兩組病人術后48 h傷口引流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48 h傷口引流量比較 mL
2.3兩組術后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療效評定優良率94.5%,對照組臨床療效評定優良率9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病人生存質量比較觀察組臨床生存質量評定優良率96.25%,對照組臨床生存質量評定優良率91.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疼痛是膝關節置換術后病人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影響術后療效和病人滿意度的主要因素[1]。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體征而日益受到重視[2]。朱煒等[1]發現,護士主動參與疼痛管理,可使病人術后盡早得到優質的無痛護理服務,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護士和醫生共同負責疼痛管理,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降低術后傷口疼痛程度,有助于早期康復。全程無痛護理干預使病人在疼痛減輕和肌肉放松的狀態下接受康復鍛煉,增強膝關節早期鍛煉效果,提高病人后期的生活自理能力。護理人員針對每個病人制定相應的康復鍛煉計劃,要求病人積極主動進行下肢肌肉舒縮運動,足趾、足踝屈伸鍛煉,可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3]。通過圍術期健康教育、指導鍛煉、督促檢查等干預措施,使病人術后早期關節功能改善明顯,HSS膝關節評分優于對照組。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通透性降低,減少出血,具有止血、鎮痛、消腫的作用[4],觀察組病人術后48 h出血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
對于老年膝關節病變病人,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方式臨床療效確切,基本上解決了患膝的疼痛和功能障礙問題。觀察組在關節內出血、病人生存質量等方面同對照組比較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病人出院后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提高了出院病人的遵醫行為,減少了并發癥,提高了康復鍛煉效果[5,6]。護理干預更具有個體化、規范化、整體化優勢,充分體現了護士在臨床康復護理工作中對疼痛和護理康復管理中的作用。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先進的護理方法,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手術效果。通過??啤⑨槍π浴⑷套o理干預,病人與護士建立融洽的關系,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病人早日康復,保障院外療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7]。
參考文獻:
[1]朱煒,楊玉英.創建手術后無痛護理病房的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791-792.
[2]沈曲,李崢.休斯頓疼痛情況調查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1049-1051.
[3]翁妙航,陳麗洪,肖智真.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5,11(12):953-954.
[4]梁曉燕,顏嵐.自制防潮冷敷袋在膝關節術后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8B):2475-2476.
[5]錢春榮,朱京慈,陳穎崢.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獨立生活能力和出院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33(8):841-844.
[6]葉向紅,高珞珞,孫寧.延續性健康教育在骨科出院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20):74-76.
[7]雷西嬋,黃敏清,陳玉娣.護理干預減輕肺癌腦膜轉移后頭痛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2B):475-476.
(本文編輯張建華)
收稿日期:(2014-03-10;修回日期:2014-11-07)
作者簡介:王曉慶,副主任護師,碩士研究生,單位:710068,陜西省人民醫院;史小穎單位:714100,陜西省華縣縣醫院;常彥海(通訊作者)、杜少蕊、楊利云單位:710068,陜西省人民醫院。
基金項目:陜西省衛生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2A1。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05.034
文章編號:1009-6493(2015)02B-0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