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政 薛鵬
摘 要:《拜—杜法案》極大推動了美國大學的專利知識轉換,在美國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向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長久以來,學界一致認為,這一法案的成功在于釋放制度資源,從而激發了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熱情。但近期的研究顯示,2000年之后美國大學的專利申請和知識轉換增產率出現了停滯和下滑的趨勢。多方學者試圖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以扭轉這一現象。認為如果將授予發明單位的專利所有權,進一步給予技術專利發明人的話,則能更進一步激發大學技術專利轉換為生產力。
關鍵詞:《拜—杜法案》;大學技術創新;制度資源;制度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N03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028-03
被《經濟學人》雜志譽為20世紀后半期美國最成功的法案——《拜—杜法案》[1],頒布于1980年,其核心是規定由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所生產的技術專利的產權歸屬于承擔科研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大科學計劃所生產的技術知識盡快的轉換為生產力。該法案明晰了當下科學研究中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問題,為美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轉向知識經濟奠定了法律基礎,促成了美國經濟的重新崛起。世界各國紛紛效仿,頒布相似的法案,我國于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就直接借鑒了該法案。但自2008年以來,西方國家科研技術轉化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為了應對這一問題,西方各國科學政策學界開始積極檢討《拜—杜法案》及其所帶來的問題,希望幫助科研究機構重現科研技術轉化的熱潮。
一、《拜—杜法案》的成功與制度資源的釋放
制度經濟學認為,專利制度的本質是對工業技術專利人和發明成果的所有權的界定和保護,專利權澄清了制度安排中的產權歸屬,保障了專利所有者的權力,在市場交易過程中降低了交易成本,防止了工業技術創新知識產品的外溢。專利制度就是將專利人對其發明成果的所有權進行了有效的界定和保護,從而激發了工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而在當代的專利制度研究中,對專利時限和專利范圍的保護不斷調整,成為政府通過平衡具體的專利權人和全社會技術研發之間的關系,以達到促進市場將資源配置給技術創新部門,激發社會各界研究技術,將技術轉換為生產力的過程。也就是說,專利制度本身形成了一種制度資源,通過對專利制度資源釋放的控制,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拜—杜法案》推出之前,美國政府以各種“大科學計劃”為典范,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以研究應用技術,但是這些研究的成果并沒有轉移到生產部門,截至1980年,聯邦政府持有近2.8萬項專利,但只有不到5%的專利技術被轉移到工業界進行商業化生產。當時的研究者指出,美國的科技政策并沒有對大科學生產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配置,政府擁有技術資源和行政權力,但沒有動力推進技術的商業化。1980年通過的《專利與商標修正案》,即《拜—杜法案》(Bayh-Dole Act),正是當時的卡特政府基于美國技術知識轉讓中出現的問題,試圖依托市場重新配置科技資源,激活沉睡在實驗室中的先進技術,促進大科學研究成果向產業界轉移的體現。與以往專利法案不同的是,《拜—杜法案》規定了由政府出資的科研項目中所取得的專利,專利權歸屬于發明人所在的科研機構所有。主要內容包括:(1)由政府資助產生的高??蒲袡C構所獲得專利,高校可與政府資助機構簽訂協議時選擇擁有所有權,高校同時承擔專利申請、授權和轉讓的義務;(2)技術專利發明者有權分享專利授權許可所得的收入;(3)高校應將專利技術轉移所得全部收入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4)政府保留專利的“介入權”,即在高校尚未將技術通過專利授權轉讓之時,政府有權保留決定將該項發明授予某人或者企業進行商業化的權利[2]。
學界一致認為,這一法案的成功在于釋放制度資源,將原本屬于政府的專利轉贈給了大學和科研機構,從而明確了相關技術專利的產權,讓大學通過技術專利轉讓從中獲益。這一行為極大地激勵了各個大學技術專利轉換的熱情,從而推動美國經濟從傳統經濟走向知識經濟?!癇ayh-Dole法案通過對產權歸屬的調整和激勵機制,激勵學術成果的商業開發,其本質是在相關行動者間利益的重新配置?!盵3]也就是說,在當下的技術創新研究中,制度經濟學的思路始終主導著技術創新研究。通過制度經濟學視角和邏輯的演進,才使得創新的理論從熊彼得走向了當今“國家創新系統”和“協同創新”的研究。
二、美國大學專利申請的衰退與《拜—杜法案》效用的終結
2009年,“官產學三重螺旋”的提出者、荷蘭學者勞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與同事在《科學計量學》雜志上發表名為《美國大學專利申請的衰退與〈拜—杜法案〉效用的終結》[4]一文中指出,在2000年前后美國各個大學專利申請量逐漸減少,決定在這一現象的是其背后是更深層次的制度原因,即制度資源消耗殆,盡所導致的“效用的終結”。
勞德斯多夫等人利用美國專利局(USPT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歐洲專利局(EPO)的數據庫進行了數據分析指出,在2000年之后,美國大學專利申請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他同時利用美國技術轉讓經理人協會(AUTM)和新加坡學者[5]所得的數據佐證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在1980年《拜—杜法案》頒布后,美國大學專利申請量從不到總量的0.5%,一路飆升到了90年代末的2%左右,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大學專利的申請就出現了停滯和下滑的趨勢。
在此基礎上,他又對美國四所專利申請和轉讓最積極的大學進行了研究——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德克薩斯大學,這些大學在2000年之后的專利申請量都呈現出了下滑趨勢。在國際上,選取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京大學等四所在專利申請方面較為活躍的一流大學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除東京大學外,其余三所大學的專利申請量表現出下降趨勢。與以往學者強調科研機構衍生公司、大學企業孵化器和專利技術轉讓外包對當下大學技術轉讓積極影響不同的是,勞德斯多夫等人的研究顯示,這些新的大學專利轉讓制度創新并沒有取得真正的效果。他認為美國大學已經從重視專利轉讓重新回歸到重視傳統的科學研究當中來。
勞德斯多夫等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其主要原因是:(1)《拜—杜法案》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其制度優勢已經釋放殆盡,所以導致其“效用的終結”。(2)在當今大學排名中專利并不是其中的考慮因素,大學之間的競爭、社會和政府對大學的評估等原因都削弱了各個大學對專利申請和轉讓的激勵程度。(3)昂貴的專利轉讓費用阻止了企業從大學購買更多的專利,在其中以年均5%的速度不斷膨脹的技術專利轉讓機構的行政運營花銷是其中重要的原因。(4)大學向傳統科學理論研究回歸,并不意味著官產學結合失去了現實意義,而是在現實中“應用環境而發生變化,這種應用環境不再強調機構束縛,而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功能聯系方面。這些變化會更多地體現在新制度的形成過程中,體現為比從前更靈活的合作和競爭方式。在官產學三者之間,一種就知識產出的新的社會契約關系已經形成。然而,專利已經成為大學一種可能的但不是核心的功能?!盵4]
三、美國學者應對《拜—杜法案》效用終結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勞德斯多夫等人的研究激起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同時由于美國社會對改革《拜—杜法案》的呼聲越來越大,對于該法案的研究再一次成為學術熱點。2011年8月,《科研政策》(Research Policy)雜志第40卷組織專題研究,試圖通過對現狀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以扭轉當下美國專利減少的現象。這些研究顯示,《拜—杜法案》的推出及大學和科研機構投入專利技術研發和轉化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干擾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研究,還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6]。與此同時,該法案移植到歐洲的和印度后,對所在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也產生了積極的效果[7]。在此基礎上,這些學者將研究集中討論《拜—杜法案》是否適合當下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如何通過政策調整,釋放制度資源,從而刺激技術更快的轉換到生產領域當中。
在這當中,最為因為注目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凱恩(Kenny)和帕頓(Patton)的研究。實際上,這兩位學者在2009年就曾發表《反思<拜—杜法案>和“大學所有權”模式》一文。在該文中兩位學者將《拜—杜法案》中規定的,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所產生的技術專利所有權授予了研發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所有權形式,稱這種所有制為“大學所有權”。他們對通過“技術許可辦公室”來專門負責專利技術事宜的“大學所有權”模式的效率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這種所有權模式,實際上依然是科層制的官僚機構在負責掌管技術知識轉移;而這些機構的工作人員,卻不具備在技術知識轉移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專業知識和人際資源。這些專業知識和人際資源依然掌握在技術知識的研發者手中。所以,如果試圖扭轉美國大學專利申請減少的現象,有必要進一步釋放制度資源,將大學擁有技術知識的所有權進一步授予到技術發明人的手中。就此他們認為,有必要對20多年前建立的《拜—杜法案》的專利體系做出必要的修改,從而適應當下以風險投資和自主創業為核心的開放式創新體系[8]。在《科研政策》2011年的專題中,他們又通過對北美六家大學的對比研究指出,唯一實行“發明人所有權”的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計算機領域的科研人員通過利用自身發明的技術,進行開放式創新,從而衍生了大量的高科技企業,其技術利用效率遠高于其他大學,借以來論證他們在2009年提出的觀點[9]。
凱恩和帕頓的觀點,引發了諸多學者的注意,大量學者通過研究來論證他們的觀點。印地安納大學的阿爾德里奇(T Aldridge)和奧德斯(D Audretsch)兩位學者嘗試通過研究來回應凱恩和帕頓的方案。阿爾德里奇和奧德斯認為,以往STS學界對于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知識生產和轉換研究,依賴于各個大學的技術轉讓辦公室提供的各種數據,而從未對科學家自主創業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兩位學者從這一問題入手,通過研究,兩位學者指出,與美國技術轉讓經理人協會給出的科學家不愿意自主創業的研究結論相反的是,在大學中有大量科學家有著強烈的自主創新,成立企業的欲望和需求。他們通過對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現場訪談研究發現,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科學家有著成立新公司自主創業的打算[10]。這一比例,不僅遠高于預期,且在不斷地增長之中。他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現象,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在《拜—杜法案》推出之時,諸如科技園、種子基金等自主創業的輔助機構尚不完善。但時過境遷,隨著開放式創新的發展和市場對于創新環境建設的重視,此類輔助機構逐步完善起來,這也成為促成科學家自主創新的重要原因。
而瑞典學者溫伯格(K Wennberg)等學者則通過對瑞典相關大學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與通過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轉讓專利技術和自主創業相比,科學家實際上更傾向于以專利作為一種資本直接入股到公司中。溫伯格等人稱這種現象為“間接溢出”(indirect spillovers)方式[11]。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這種方式,既不妨礙繼續自身的科學研究,同時可以兼顧技術知識轉換,從而為自身謀取經濟利益。這種間接溢出方式,之所以越來越得到科學家的青睞,主要的原因有:首先,由于私人組織的工作效率遠高于官僚機構,所以在技術知識轉換領域,科學家更信賴私人組織和企業,而不是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轉換領域的輔助組織日益專業化和高效化,使得技術轉換更為方便快捷。最后,科學家之所以不愿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來,主要是因為自主創業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科研人員并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訓練。
綜上所述,對于美國大學和科研結構專利申請減少的現象,大多數學者基本認同。而解決方法延續了《拜—杜法案》成功的思路,認為隨著市場環境的變遷,有必要進一步調整產權所有制,將技術專利直接授予發明人,從而激勵技術知識轉換,扭轉停滯和下滑的趨勢。
四、釋放制度資源以刺激技術創新策略的本質
傳統觀點認為,專利權是產業科學的核心規范,界定了技術專利知識的產權,保障了技術知識研發投資者的積極性,促進技術知識與生產要素結合,從而促進生產進步和經濟發展。在《拜—杜法案》實施之前,由于大科學計劃所生產的技術知識產權不明晰,所以導致相關技術被閑置;政府擁有技術知識的產權,但沒有動力推進技術知識轉換為生產;企業需要技術,但礙于產權不明而無法購買;該法案的頒布理順了當下科學研究中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問題,為大科學計劃生產的技術知識轉移到生產領域奠定了產權基礎,從而促使美國經濟從傳統經濟轉向知識經濟。該法案的成功之處就在于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釋放制度資源,從而推動大學和科研機構參與到市場當中來。
而作為這一思路的延續,研究者普遍認為當下的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專利申請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原有制度資源釋放殆盡,所以有必要進一步通過釋放制度資源以刺激大學技術創新。
通過最近對《拜—杜法案》與大學專利轉讓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看到,研究者普遍支持傳統的制度經濟學對技術創新研究的思路,而且更進一步認識到,該法案之所以能夠極大的刺激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由于在應對當代科學技術知識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地方性問題方面,相對于國家官僚機構而言,科學共同體顯然更熟悉技術知識的特性,及其市場前景、工業化中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等方面,這就為技術成功轉化為生產打下了基礎。在現實中,無論是大學還是公立科研機構,都更傾向于成立“技術許可辦公室”來專門負責專利技術轉讓事宜。
事實上,“技術許可辦公室”雖然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科學共同體的一部分,但是相比具體的科研工作者而言,他們依然是科層制下的官僚,不能真正深入了解技術知識的地方性,從而促成科學知識轉換為生產力。所以在當下的研究中,學者們紛紛指出,真正能夠解決大學專利申請減少,進一步刺激技術知識轉換為生產力的方法,是將原來《拜—杜法案》中規定的“大學擁有技術知識產權”,改變為技術發明人擁有相關技術知識產權。凱恩等人的研究證明了,只有技術的發明人才能真正了解相關技術的發展方向、未來前景,如何尋找領先用戶,以及如何找到相關技術補足整個產業鏈條等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只有將技術知識產權賦予發明者,才能真正意義上激勵科研工作者,脫離研究團隊自主創業,從而刺激技術更快地轉換為生產力。
這一情形不單存在于當下大學中,也存在于傳統的產業科學大企業的工業實驗室當中。切薩布魯夫在《開放式創新》中曾對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實驗室中技術知識的地方性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技術信息黏著在研發部門,即相關知識只能在部門內部交流,與銷售部門無法共享信息,從而形成信息鴻溝,他說:“公司不得不把有前途的技術應用于新的市場和新的客戶群。于是,公司必須處理技術不確定性與市場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哪些消費者、該技術的哪些用途才是最有價值的。”[12]帕洛阿爾托實驗室的一些技術人員選擇了被銷售部門淘汰的技術,通過開辦自己的公司獲得巨大的利潤,而施樂公司卻為這些研發付出了巨大的成本[12]。
參考文獻:
[1]Innovation's golden goose[EB\OL].[2015-08-09].http://www.economist.com/node/1476653,2002-12-12.
[2]S.2446 - Patent Law Amendments of 1980,[EB\OL].[2015-
08-10].http://thomas.loc.gov/cgi-bin/bdquery/z?d096:S2446:.
[3]張寒,李正風.對 Bayh-Dole 法案及相關研究的再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8):59.
[4]Leydesdorff L,Meyer M.The decline of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the end of the Bayh-Dole effect[J].Scientometrics,2010,
83(2): 355-362.
[5]Wong,P.K,A.Singh.University patenting activities and their link to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Triple Helix Conference,Singapore,2007-06:16-18.
[6]Thursby J G,Thursby M C.Has the Bayh-Dole act comprom-
ised basic research[J].Research Policy,2011,40(8): 1077-
1083.
[7]Geuna A,Rossi F.Changes to university IPR regulations in Europe and the impact on academic patenting[J].Research Policy,2011,40(8): 1068-1076.
[8]Kenney M,Patton D.Reconsidering the Bayh-Dole Act and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vention ownership model[J].Research Policy,2009,38(9): 1407-1422.
[9]Kenny,Patton.Does inventor ownership encourage university research-derived entrepreneurship A six university compar-
ison[J].Research Policy,vol40,2011:1110-1120.
[10]Aldridge T T,Audretsch D.The Bayh-Dole act and scientist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11,40(8): 1066.
[11]Wennberg K,Wiklund J,Wright M.The effectiveness of un-
iversity knowledge spillovers: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t-
ween university spinoffs and corporate spinoffs[J].Research Policy,2011,40(8): 1128-1143.
[12]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
ess School Press.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