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牧羊
摘 要:近幾年來,心理復原力發展現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廣泛的關注并開展了大量研究,這動搖了研究界長期認定的壓力/逆境對人的發展的傳統影響,促使人們從多重的角度審視壓力/逆境對于心理發展的作用,并以積極的視角看待壓力/逆境中人的發展。本文首先探討了心理復原力的定義、研究歷程,其次對心理復原力的影響因素和干預研究進行了梳理,最后總結了研究心理復原力的不足。
關鍵詞:心理復原力;定義;影響因素;干預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052-03
在當今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人們不得不面臨更多的壓力與挑戰,這使其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加。而導致心理出現問題的大多數根源都與壓力有關。在生活壓力事件與疾病的關聯研究中,專家們注意到一種現象,即為什么有的個體在輕微壓力下就容易出現情緒異常現象,而有的個體卻在遭受重大壓力事件或嚴重創傷后依然能夠恢復到創傷事件發生之前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心理學學者們的大量研究概括,一般把導致這種現象的能力稱為“心理復原力”。本文就對心理復原力的相關現象進行概述。
一、復原力的定義
由于語言的差異,國內對于“relisence”的譯法存在不同。一些筆者撰寫介紹這一研究領域時,將其翻譯成“彈性”;其中香港學者將其理解為“壓彈”,另一些學者則更愿意用“韌性”一詞來解釋[1]。而“復原力”的提出是借鑒了臺灣學者的譯法,強調個體能夠從災難事件中成功地恢復過來的能力。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定義。
首先,歷程的觀點強調特質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復原力是用來解釋個體是如何面對和克服困難的,強調復原力的結果即克服困難、恢復良好的適應[2];其次,在持個體能力觀點的研究者看來,復原力即描述什么是人能夠生存與恢復正常生活的特征。將復原力看作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能力和品質[2];最后,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將復原力看成一種動態性的發展變化過程,并指出生命變化對個體造成的積極意義和對人類力量探索的深遠影響[2]。
綜上所述,復原力是能夠從困境中恢復常態、成功應對壓力并良好適應的一種能力,這些能力幫助個人遭受壓力事件時發展出健康的應對策略,從而獲得有益于個體未來成長的成功經驗。從這三種觀點總結出了復原力的三個特征:即復原力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心理特質[3];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應對的過程[3];并強調復原的結果是克服困境[3]。
二、復原力的研究歷程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對復原力的研究大致都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研究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例如,研究危險因子及其程度和如何確定評估發展功能。在此階段上,研究者發現危險因子存在同現特點并且是以幾何級數增長,而且通過對一些兒童和少年的觀察,發現其在高危環境下仍具有良好的適應,這一現象更好地幫助其研究個體內是否存在某種抗壓能力或保護因子提供了條件。
其次,研究者更注重動態變化、有著強烈的生態取向,并從發展的視角解釋心理復原力。例如,此階段研究開始注重考察兒童的個體內部過程及其生理機制。國內學者雷鳴對心理復原力的生理機制進行了研究,他分別從個人能力視角和發展的視角進行闡述。個人能力視角認為心理復原力是個體自身具備的能力,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是個體神經生化物質的有效調節。而發展結果視角認為心理復原力的機制是因為應激反應中的保護因子產生的積極影響。雖然兩個視角的解釋不同,但通過對其的研究,總結了心理復原力來源的三個可能的方面:先天遺傳、早期生活經驗以及在解決危機事件后個體所獲得的學習經驗。
最后,強調心理復原力的發展需要對其進行干預。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開展檢驗心理復原力的實驗研究。例如:生活技能訓練和青少年資源工程就是兩項最有代表性的實證研究。生活技能訓練通常是通過示范、角色扮演、行為家庭作業等活動達到提高個體的認知行為技能的效果,而青少年資源工程則更注重家庭方面的資源,這兩種方法從不同方面對心理復原力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并且張日■指出箱庭療法通過激發來訪者的心理自愈力可以對復原力也起到干預作用,并已經取得了進展。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也可以通過重視個體成長環境、國家政府制定相關干預對策、加強個體自身的干預研究等方面提高個體心理復原力水平。雖然此階段已經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得以形成。
三、復原力的影響因素
目前,對復原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理論、機制、結構以及一些模型的探討。例如:常慧青對青少年心理復原力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復原力的素質,為青少年健康發展奠定基礎[4];郭雪萍、汪勝亮分別深入研究大學生復原力的影響因素和干預對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導[5-6]。張姝■和王芳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及時對災區中的小學生和大學生的復原力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分析調查數據探討學生創傷后應激反應和心理健康狀況水平與復原力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大體上將復原力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個體、家庭、社會三大類。
(一)個體因素
自我(個體人格的核心)對心理復原力產生重要的作用。在結果取向研究中Bonanno等人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幸存者中發現,心理復原組個體的自我提升得分都顯著高于其他組別的個體[7]。這研究有效地說明個體的自我是實現心理復原力的重要資源。在雷鳴的《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一文中指出,自我和諧因素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可以深化自我與復原力的關系。而且調查結果顯示,自我不和諧因素與心理復原力呈顯著的負相關,自我靈活性與心理復原力呈顯著的正相關。這可能是因為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容易導致個體對自己產生不合理的認知,更傾向于產生消極的應對方式,從而導致個體對壓力的控制感以及承受能力下降[4]。
在此之前,王倩的研究指出自我和諧對幸福感的重要影響[8]。而自我和諧又與心理復原力存在相關,那么幸福感與心理復原力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得出,主觀幸福感可以影響復原力水平[3]。與國內的某些研究結果相一致,主觀幸福感得分越高,復原力水平越高。個體主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越高,對待身邊發生負性事件更容易用一種樂觀向上的方式處理,這樣就會使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增加,從而使個體表現出較強的心理復原能力。在崔麗霞、殷樂的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積極情緒在心理彈性與壓力間起到中介調節作用,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剛才的解釋是正確的[9]。
郭雪萍在研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時得出了,人格的內外向性與情緒性均對復原力有顯著的預測作用[5]。對此可以這樣理解,具有外向性格的人熱愛交際,社交面廣,那么當這類人遇到困難時就容易得到更多朋友的幫助和支持,使其復原力的外在保護因子得到增加;而內向性格的人比較沉默,不善于交流,這類人較外向性格的人有較少的支持和幫助,從而降低了復原力的保護因子。那么情緒穩定的人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通常不會采用偏激的方式處理問題,從而增加了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反之,情緒不穩定的個體缺少自我控制能力,易激動,使復原力的內在保護因子減少,使復原力的水平偏低。
(二)家庭因素
復原力不單指個體所擁有的個人特征,它還包括一些社會資源,如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幫助和支持。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是最主要的保護因素,為個體提供心理復原力的社會情感支持并且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父母教養方式與眾多因素有著密切關系,如焦慮情緒、人格、應付方式、自我概念的形成等,所以有專家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同樣與復原力存在相關關系。根據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確對心理復原力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并且積極的教養方式更利于子女的心理復原力的發展,而且母親采取的教養方式對于子女復原力的影響大于父親。這樣有效的提示家長應該更加重視母親角色在子女心理復原力培養成長中的重要影響力。
(三)社會因素
除了以上兩種因素的重要影響,社會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黃敏娟指出領悟社會支持與復原力存在正相關。也就是說,個體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建立更好的復原能力的欲望就越強烈,所以會表現出更好的復原能力。而且社會支持會以復原力為中介間接影響積極應對方式。那么可以這樣理解,社會支持狀況良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支持資源,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在面對問題時就會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聶遠剛以青少年為被試的實驗得出,人際和諧、社會支持與心理復原力存在著顯著相關[10]。這一結論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理論。并且在楊彩霞的結論中得出積極的應對方式對復原力也存在著正向預測作用[11]。那么復原力作為中介不僅可以影響積極應對方式,而且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間也起著中介作用,并且對心理健康存在著正向預測作用。
四、教育啟示
通過對心理復原力的調查研究,使我們了解到培養心理復原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不論對于成人個體還是處在成長中個體來說良好的復原力水平可以更好地幫助個體身心健康的發展、更輕松地面對挫折和困難、更愉快地與人進行交流,使其更有信心的生活。那么,復原力的這些優勢促使我們不由自主對日常生活重新審視,在這審視的過程中我們又得到了以下這些新的啟發。
(一)學校方面
在學校時,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復原情況,對心理復原力差的學生給予關懷。而且在同伴交往中,應該互相幫助給予同伴最大的支持。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培養個體對生活的樂觀信念,引導其形成客觀的歸因方式和成就動機取向是十分重要的。使其避免由壓力引起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從而促進心理復原力的發展。
(二)家庭方面
在家庭中,對與心理復原力差的孩子,父母需盡可能采用鼓勵的方式對待他們,營造一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使他們獲得更多的信心和支持,培養個體的積極情緒。應該使個體意識到犯錯誤是正常的表現,不要因為自己犯了錯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導致壓力加大,用積極的情緒和樂觀心態面對壓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要與孩子多溝通,做朋友,這樣會幫助家長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也是孩子對家長有了不同的了解,這樣會促進兩者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社會方面
在社會中,我們應該加強宣傳力度,使人們知道心理復原力的重要性。例如,舉辦公開免費的講演、發放有關心理復原力的相關手冊等。提高全民素質,鼓勵人們樂于助人,改變社會風氣,加強社會支持這對于心理復原力低的個體十分重要。使他們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感到溫暖比起理論疏導有效得多。我們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研究不足
雖然我國對復原力的整體研究已經初步有所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國內有關復原力的研究工具還是較少的,目前較成熟的是陽毅和劉蘭蘭2005、2007年編制的測量大學生復原力的量表[12],但是此量表取樣的地區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其適用性受到地區局限的限制,其廣泛適用性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大部分學者還是直接引用國外編制的量表或進行修訂后進行實驗測量。其次,有關復原力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還沒有真正從本土化的角度來研究復原力。因此應該根據我國國情結合心理復原力研究的國際趨勢在理論和干預方法上進行進一步研究,為心理復原力領域的研究做出特有而有創新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relisence)的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8,31(4):995-996.
[2]崔榮寶.心理復原力研究綜述[J].金田,2013(10).
[3]繆勝龍.國內關于心理彈性研究取向的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2,134(27):23-27
[4]常慧青,潘云.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韌性[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3,10(4):78-80.
[5]郭雪萍,馮超,張紅雷.大學生復原力的影響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0,12(3):106.
[6]王勝亮.大學生心理韌性及其培養[J].延安技術學院學報,2011,25(4):27.
[7]Bonanno G A,Rennicke C,Dekel S,et al.Slef-enhancement among high-exposure survivors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
rist attack:relisence or social maladjust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6):984-998.
[8]王倩,胡巧,江琦.自我和諧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33-1235.
[9]崔麗霞,殷樂,雷靂.心理彈性與壓力適應的關系:積極情緒中介效應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3):308-311.
[10]聶衍剛,毛蘭平,王敏.青少年人際和諧、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37(2):1-5.
[11]楊彩霞,張偉.大學生復原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2014,33(2):103-104.
[12]劉蘭蘭.大學生復員力量表的編制及其初步應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