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我國經濟減速換擋的原因,有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因素,但更根本的是供給側的結構性因素,由于生產要素條件變化導致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需求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 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供給側勞動、資本 等生產要素在充分配置和利用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傳統需求管理更多地屬于短期干預,作用主要是熨平經濟周期,影響短期經濟增長率。實踐證明,在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單純通過短期政策刺激需求的效力是有限的,甚至會加大經濟運行的風險。只有啟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推進改革,通過激活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穩步促進潛在增長率回升,才能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內蒙古當前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雖然有市場趨緊、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影響,歸根結底也是結構性問題。內蒙古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出路同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結構性改革促進有效供給適應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完成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
通過改革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源配置的效果。當產業結構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實現合理調整和及時轉換時,社會資源就能得到更有效合理的配置,單位資源的產出效益就能提高,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就會降低資源配置的效果,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區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向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努力形成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化解產能過剩。我區諸多優勢特色產業屬于產能過剩的行業,這已越來越成為我區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目前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金融風險累積,可以說都與產能過剩密切相關。為此必須調整優化存量,按照“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原則和“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的要求,全面分析不同行業絕對過剩、結構過剩、周期性過剩等具體情況,統籌考慮就業、銀行資產、社會穩定等多重影響,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堅定不移地化解過剩產能。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通過生產要素流動和整合,實現優勝劣汰和結構升級。要嚴格控制增量,堅決杜絕保護無效產能,新上項目必須嚴把準入關,符合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防止新的產能過剩。近幾年來我區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放慢,今年以來更是持續大幅負增長,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已經嚴重供大于求。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關鍵是加大去庫存的力度。一方面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一方面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努力培育壯大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產業、高附加值產業、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更多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產品、新業態,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不論是去產能去庫存的存量調整,還是做優增量、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關鍵都要劃清市場和政府的界限,在清除結構優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上下功夫。要應充分信任和依賴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上最合適的產業方向,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工作重點從過去沖在第一線招商引資、擴大投資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標準、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等方面來,特別是要抓好改革舉措的落實,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 。
通過改革促進創新驅動
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我區作為典型的資源富集地區,過去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驅動實現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貢獻率低,不僅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和物質消耗較大,而且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差。隨著全國經濟下行和資源型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區多數企業面臨趨于飽和的市場和不斷上升的成本的雙重壓力,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推動發展的路子已經走到盡頭,當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化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切實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有效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促進我區經濟增長從資源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軌道。創新驅動關鍵依靠深化改革,緊緊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鼓勵企業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要按照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要求,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創新驅動要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企業采取股權獎勵、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多種措施吸收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創新驅動提供人才支撐。要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和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更多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把創新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深化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努力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通過改革壯大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培育壯大各類市場主體來進行,以微觀活力增強支撐宏觀經濟穩定增長。為此要繼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圍繞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三張清單”,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凡是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同時堅持放管結合,進一步創新監管機制和方式,優化政府服務,提高政府效能,真正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該提供的服務提供好,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圍繞培育壯大大型骨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協作配套,走“專、精、特、新”道路,培育形成一批有活力、能創新、善協作、帶動就業強的中小企業集群,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國家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形式的各種不合理規定,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保證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切實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動力和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強化創業政策扶持,打造創業創新平臺,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形成多渠道、多元化資金投入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增強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紅利,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大力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繼續大膽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降低企業稅負,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清除一切不必要的收費,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減輕企業經營負擔,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抓住當前煤炭、天然氣、石油價格走低、電力企業發電成本隨之降低的時機,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按照“放開兩頭、管住中間”的原則,加快建立發售電價格主要有市場決定、輸配電價格由政府定價的機制,提高電價市場化程度, 擴大電力多邊交易范圍, 促進發電企業充分競爭,降低發電成本和企業用電成本。深化流通體制改革,降低實體經濟的物流成本。加大金融改革創新的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努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自由活動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要始終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培養創新型企業家,激發企業家精神。
(作者系內蒙古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