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文學期刊往往是時代的風向標、時代的立言者。要把支持現實題材創作作為重點,刊載和傳播更多為時代立傳、為人民抒懷的優秀作品,引導廣大作家關注時代發展、關注當下生活、關注人們心靈,用文學記錄和描繪我們這個偉大時代。要鼓勵百花齊放,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創作,包容觀念上、技法上的探索和創新,使現實題材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樣、文學園地更加多姿多彩。文學期刊要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借助互聯網激發活力和創造力,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要關注網絡文學創作群體,主動發現、團結他們,幫助他們成長。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加強與讀者、作者的交流互動,打造屬于文學期刊自己的網絡社群,增強年輕讀者對期刊品牌的認知度、黏合度和忠誠度。
——201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到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調研文學期刊發展情況時指示。
現在很多詩不太屬于個人的生活,原創性不夠,模仿很明顯。詩應該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適的氣候和生長條件,自然成長起來,這樣的生長方式不管什么品種,都是獨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說帶有原創性。
——當代詩人、散文家周濤認為,詩歌應來源于作者自身對生活的體驗,而不應該是作者對新的詩歌方式的體驗。
網絡文藝應做文藝的時代“先鋒”,一方面,要豐富文藝資源庫,創作不同類型、不同題材和形式的文藝作品供觀眾選擇;另一方面,要在技術和形式上不斷提高文藝作品網絡傳播和接受的效能;還要重視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做優良文藝傳統的“衛士”。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網絡文藝委員會委員桫欏談網絡文藝。
在文學問題上,所謂的東方和西方的對立其實是假設性的,文學是世界性的語言,人類備民族的文學本質上是相通的。無論是西方文學還是傳統文學最終都要變成作家自己的文學才有意義。沒有經過作家創造性轉化的東方或西方,沒有變成作家的深層觀念、思維和文學血液的東方或西方都是沒有意義的。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如是說。
好的小說,應該是出入意料,又合情合理。這個分寸就是兩個標準,第一,不刻意制造大起大落,第二,平常的敘述中要時刻展現新意和驚喜,維持閱讀的新鮮感。
——小說家張忌如是說。
作為一名編劇,應該定期為自己“充電”,同時也要耐得住寂寞,下得去生活。像老一輩的優秀劇作家那樣,“坐冷板凳,寫熱文章”,應該成為編劇的基本功。如果不深人生活中去傾聽、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這樣的作品必然沒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編劇趙葆華如是說。
對于書法家而言,書寫的過程是情感的寄托、靈魂的凈化。以書法為表征的中國藝術,其核心是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人,是數千年文化化育的有道德、有風骨、有情操、有擔當、有品格的文化主體。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書法藝術是“線”的藝術,它是中華民族文脈的流線,綿延、傳承至今,從甲骨文、金文、簡牘到紙張的書寫,伴隨著書體的演化,它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對一部電影真正的評價標準不是票房,也不是影評人的評價,而是時間,時間會讓一個作品的價值和光芒顯現。在電影行業,每天都像下雨一樣,下很多作品出來,新的作品覆蓋舊的作品,能夠留下來的被人傳頌的,我覺得才是真正的好電影。
——導演陸川談電影的評價標準。
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脈絡,他的山水畫創作,都遵循中國山水畫創作規律,他對大自然的物象,抱有既敬畏又親近的感受。他樂于走進山水,與大自然親切對話,從自然中尋找美感并探索其表現的方法,從而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圖式符號和藝術語言。
——山水畫家白曉軍的創作談。
作為一個優秀的舞者,要有一顆很開放的心,這顆心讓你看到自己,有人性、有人味兒。
——舞蹈家許芳宜如是說。
體驗探險、閱讀探險故事,可以學到許多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物理、化學、自然等科學知識;可以學到許多野外生存以及平時遇險的求生技能;學習相互鼓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幫助、相互求助的團隊精神和擔當精神;學習對萬事萬物的一種探索精神和開拓精神;學習一種敬畏精神,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上蒼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可以擁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內心。
——兒童探險小說家彭緒洛談閱讀探險小說對于讀書階段的孩子的意義。
未來就在現實中,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的、國家的、公司的、個人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這一切現實都時時在刺激我們,讓我們看到未來的萌芽、未來的陰影,而小說可以對這些未來進行普及。
——作家李宏偉認為,小說可以普及未來。
一個中國作家,也只有書寫了真正基于中國人感受的文學,基于漢語這種語言,并對這種語言有所創新、有所豐富、有所發展的文學,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世界文學。
——作家阿來認為,作為中國的寫作者,在努力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應該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