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啟躍

廣西大宗繭絲交易市場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連接買賣雙方的中間環節,在全國繭絲行業影響力較大,對廣西繭絲品質控制、信息發布、價格指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董事長陳暉作為一個浸淫此行業多年的從業者,對廣西繭絲的發展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做好平臺,多角度助力繭絲產業發展
記者:請您簡單說說貴公司的情況。
陳暉:2004年的時候,我們這個公司就成立了。本身就是依托于繭絲綢,來做電子商務。我們實際上起到一個平臺的作用,作為一個中間環節,連接買方和賣方,通過平臺進行交易,我們對資金的安全和品質控制、信息發布,對價格的指引都起著重要作用,平臺可以服務于整個行業。
記者:那貴公司作為中間平臺對市場或者買賣雙方的具體作用在哪里?為什么要選擇通過貴公司進行交易?
陳暉:我們大宗繭絲交易市場的作用有三個。一是作為信息交流平臺,二是作為服務平臺,三是作為質量把控平臺。
為全行業做信息交流,因為我們的平臺是開放的,可以使賣家通過平臺賣得更多,買家通過平臺得到更多符合他意愿的商品。可能有的買家他只認識四五家上游的企業,但是我這邊,我們現在有接近600家客戶,包括繭站、繅絲廠、中間商、進出口商和一些絲綢廠,廣泛性很強,買賣雙方可以通過我們得到最廣泛的供求信息。
作為一個服務平臺,在交易過程中,我們會給出資金支持,使繭站、繅絲廠收繭的量變大,可以緩解上游企業的資金壓力。另外一個,我可以給下家一部分資金,讓他的采購量變大。這就是我們行業內所說的“供應鏈金融”。因為資金不足其實是困擾廣西很多繭絲企業的大問題。
記者:您能具體說說這個“供應鏈金融”的操作模式嗎?
陳暉:譬如上游的繭站,到了收繭的季節,但是資金不足,可以通過將干繭抵押到我們倉庫的形式獲得資金,等他有了資金再把抵押的貨贖回。
對于購買干繭的下家,買貨之前,我們會先給他做一個結算,假如這批貨是100萬,那么下家可以先預付給我30%,剩下的70%可以根據你的生產情況,分批來提貨,分批結賬。等于是我們先給他墊付70%的貨款。因為生絲的生產周期并非是能一次加工完這100萬貨,存在他自己的倉庫里也是存著,他用不完。這樣就大大緩解了繅絲企業的資金壓力。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之后,他的采購量就會變大。
記者:請您再說說質量把控。
陳暉:質量把控這邊結算都是通過公檢證書的指標完成的,2007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和廣西纖檢所的合作,我們作為一個第三方,引進國家的檢測機構,保證質量公正。買賣雙方憑借纖檢機構出具的公證檢驗證書進行結算,優質優價,劣質低價,大家都比較認可。
記者:您覺得公證檢驗證書的數據指標公正性如何?
陳暉:其實纖檢機構的指標好不好用、準不準確最終都是通過客戶的反饋決定的,通過和纖檢機構這幾年來的合作,我們把這個指標的貨物輸送給下家,通過這么多年的反饋還是不錯的。市場是很客觀的,如果買賣雙方對公證檢驗的證書存在意見,他肯定會反映給你,但是目前來看,大家都是比較滿意的。
當然因為公檢證書這個東西本身是抽樣性的,再加上企業本身生產的過程中現場的工藝之間存在差異,工廠的環境畢竟和實驗室不同,不敢說公檢數據和企業生產數據百分之百相同,但是整體上還是沒什么問題。
公證檢驗加強了我們平臺的運營能力,我們每年還要做一些數據比對,將工廠的一些數據和實驗室的數據進行比對交流,為進一步加強數據的一致做工作,這是一個過程。
記者:你們作為中間商,等于是為買賣雙方做一個資金和貨品質量的擔保,這中間是否會承擔一定的風險?
陳暉:風險肯定是有,但是我們把它降得很低。
在結算這一塊,整個貨物買賣過程的結算都是通過我們,形式上來說是賣家賣給我們,我們再賣給下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把控了資金結算的安全。沒有欠款,我這里必須要現金,你把貨交到我倉庫以后,我才能把貨款給你。這樣就沒有賬款的賒欠問題。
作為一個中間商,我們對買賣雙方就沒有那么明顯的利益沖突,我們在中間收取手續費,那么這個結算是比較公正的。公平公正公開,這是我們市場運營的一個基礎,因為對我來說如果讓買方獲利了,賣方吃虧,這個天平向一方傾斜,永遠是一個單邊。那這邊的客戶越積越多,另一邊客戶越來越流失,那這個平臺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公正。像蹺蹺板一樣一邊高一邊低是不行的。
至于質量,就像我前面說的,通過和纖檢機構合作,引進國家的檢測機構,保證質量公正。如果在最后質量出現問題,我們的交易都會留有記錄,我們也會幫助查證。客戶直接反饋給我們,我們去和檢測機構或者是廠家來溝通,包括做產品追溯啊、賠償什么的。而且我們有一個類似黑名單的制度,出現質量問題的賣家,下次在我們這里進行交易時,會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
廣西繭絲已然領跑全國 但仍需加強內功
記者:以您的角度說一下廣西繭絲行業的現狀。
陳暉:應該說目前廣西在中國繭絲綢行業是一個領跑者的地位,因為整個產業的量級夠大,廣西的蠶繭、生絲產量都是全國第一,大量的生產資本、原料、行業關注度都越來越集中到廣西,而國內其他省份則是穩中有降,此消彼長的一個趨勢。廣西以后應該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因為第一名要走得更遠一點才能帶著后面的人走。
廣西現在應該自我提升,廣西的“內功”還不足。一個巨人長大了,但是能不能站得穩還需要考驗。是能像姚明那樣去打籃球,還是只是個空樣子是個問題。
記者:廣西繭絲產業如何能提高自身的“內功”?
陳暉:首先是提升質量。廣西繭絲質量提高在源頭,蠶種的質量要有一個改變。目前廣西所用的蠶種是適合廣西的氣候條件的,較之山東等地的優秀蠶種有不足。但是這個問題不能操之過急,想要近幾年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不太可能,這個還需要科技人員的再研發。當務之急是能把廣西蠶繭的質量穩定住,減少病蟲害,減少加工過程中的一些負面影響,這些還是比較實際的。
再有就是加強下游的生產能力建設。這包括兩個內涵,一是延伸產業鏈,向終端的絲綢廠,甚至成衣發展;二是在生絲生產的領域,打造一些知名品牌,不要停留在低端的原料供應階段。
比如國外很多大品牌,如LV制作成衣箱包用的絲綢不少都是廣西的,但是我們只能提供原料,沒有人知道我們,那我們就只能處在利潤最低的環節。
要注意,我說的生產能力建設不是指單純的產能提高。廣西現在有規模以上繅絲廠88家,現在應該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數量,如果過分地投入絲廠的話,恐怕惡性競爭會加強。然后搶勞動力的情況也會出現,大量的工廠集中在一個區域生產產品,內部的競爭會加強,為了銷路惡性壓價。現在這種苗頭已經有一些了。
記者:您覺得如果這種惡性出現會不會導致繅絲廠哄搶原料,繭農為了產量大賣毛腳繭、劣質繭的情況出現,反過來導致廣西繭絲質量的下降?
陳暉:這個情況不能說不會發生,但是要清楚,繭絲行業自有它的一個市場機制在。“好繭出好絲,壞繭出壞絲”,質量不好的繭會導致你后端絲的質量上不去。本來你能生產4A5A的絲,結果現在因為繭質量不行變成3A,受害的是絲廠自己。等級一變,價格差很多,反而得不償失。這不像是你把好米和壞米混在一起,可能還看不出來,但是絲有嚴格的評判標準,終端的市場價值會倒逼回你的原料采購階段,促使廠家在收購蠶繭的時候保持注意。
記者:您覺得廣西的繭絲產業還存在哪些不足?
陳暉:其實前面已經講過,還是“內功”的問題。
現在廣西的生絲以出口為主,抵抗市場波動能力比較弱,因為你的渠道是單一的。匯率,關稅,出口渠道等方面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對我們的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即使是以出口來說,廣西的生產企業,自身的出口能力也不強。都是通過江浙那邊的代理商出口。這樣產生的經濟效益可能就會被幾個中間環節分掉。所以最終得到的利潤就很少。
還有就是人才的培養。很多時候,人的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人才培養跟不上,再好的設備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繭絲綢這個行業很古老,又不是一個大眾的行業,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寥寥。你比如普羅大眾,很多人都知道絲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一個東西,但是真的是怎么來的,他完全沒概念。包括我們公司招員工,很多連繭都沒見過。
我知道在江浙地方有些院校里是開設了和繭絲綢或者紡織有關的專業,但是廣西在這方面好像沒聽說過。
記者:人才從外地引進不行嗎?
陳暉:當然可以。比如很多繅絲廠可能有個別工廠著眼提高生產能力,都會從江浙請技術人員過來,但是這種現象只是零散的、不成規模的,整個本地區的技術能力還是有待提高。而且現在能夠進入這個行業的新生力量還是少,人才缺失比較嚴重,接班人缺失。
再有就是這個行業之間其實還是存在著一個壁壘的。很多技術企業是不愿意共享的,這讓很多后起的企業自己埋頭苦干從頭來,這是有困難的。
另外一個就是為繭絲行業服務的相關行業人才不足。比如生絲出口,我們廣西同樣有口岸,為什么要運到上海那么遠去出口呢?因為廣西相關的進出口人才還不夠,服務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