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改變,生育二胎也被一些家庭重新提上了議事日程。可是你知道嗎?生育二孩的情況并不等同于第一胎,特別是對于那些當初選擇了剖宮產的準媽媽來說,二孩意味著將會面臨全新的挑戰。
瘢痕子宮,不可忽視的大問題
在一胎政策的環境下,很多媽媽當初都選擇了剖宮產,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比例曾一度超過50%。于是,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瘢痕子宮再孕的二胎準媽媽逐年增多,而與瘢痕子宮有關的分娩期并發癥(主要是前置胎盤、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子宮破裂)也呈上升趨勢,其中有一些并發癥,如子宮破裂等會嚴重地威脅著準媽媽和圍產兒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子宮剖宮產瘢痕妊娠是剖宮產手術的一種遠期并發癥,是一種特殊的子宮肌層妊娠,屬于異位妊娠。就是媽媽在接受剖宮產手術后,子宮切口愈合處會形成一道瘢痕。當再次妊娠時,受精卵恰好選擇了這個瘢痕部位作為“棲身之所”,這就叫做瘢痕妊娠。臺灣省曾有報道指出:有剖宮產手術史者再次妊娠時發生瘢痕妊娠的機會為0.13%;有剖宮產手術史并有異位妊娠史者為5.05%。子宮剖宮產瘢痕妊娠屬于高危妊娠,表現為在懷孕過程中出現陰道無痛性不規則出血或大出血,如果難以控制的話,準媽媽可能會出現迅速昏迷、不省人事,甚至可能來不及搶救。
再次懷孕,最好間隔兩年
女性做過剖宮產手術后,子宮壁上的切口在短期內很難完全愈合。若過早地再次懷孕,隨著胎寶寶的發育,子宮會不斷增大,子宮壁就會逐漸變薄。此時,尚未完全愈合的原手術切口就可能在妊娠末期或分娩的過程中破裂,從而引起子宮大出血,甚至威脅到準媽媽的生命。因此,做過剖宮產手術的女性若想再次懷孕,最好要等剖宮產手術結束后的兩年以上,才較為安全。
當懷孕后,應在早孕階段及時做超聲檢查,以排除瘢痕妊娠的可能性。如發現瘢痕妊娠,需要去正規的醫院住院治療。妊娠期間要避免腹部受到擠壓,尤其到了妊娠晚期,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腹部,避免其受到擠壓,以免子宮上的瘢痕(剖宮產留下的)裂開,危及自己和胎寶寶的生命。這些準媽媽在外出乘車、走路時須盡量避開密集的人群,做家務時強度也要適當,睡覺時要采取側臥位或仰臥位,對性生活也應有所節制。
提前待產,降低風險
產前,未經醫生評估過的瘢痕子宮準媽媽一定要在出現宮縮前住院待產,以免出現院外子宮破裂的慘劇。至于分娩方式,確實大多以再次剖宮產來終止妊娠,但經過醫生的嚴格篩選把關,一部分準媽媽也可以進行陰道試產。
鑒于瘢痕妊娠病情兇險,準媽媽切不可妄想保胎而耽誤治療,等到大出血無法控制時只能進行動脈栓塞甚至切除子宮,從而不幸喪失生育能力,得不償失!千萬不可大意!
再次分娩,以剖宮產為主
對于有剖宮產手術史的準媽媽,在第二次分娩時,最好還優先選擇剖宮產,這樣的分娩方式比陰道分娩更有利于子宮和胎寶寶的安全。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準媽媽做剖宮產手術的時機非常難以選擇,若手術做得過早,胎寶寶不易存活;若手術做得過晚,則易引起子宮破裂或胎寶寶死亡。因此,此類準媽媽只要胎寶寶已發育成熟便可進行剖宮產手術,不必等到臨產時才進行剖宮產。
那瘢痕子宮的準媽媽就沒有可能進行順產了嗎?實際上,如果前次剖宮產的子宮下段橫切口愈合良好,連續性好,而且疤痕處厚度都在4毫米以上,無其他產科原因需要剖宮產的,那么也可以選擇正常順產。不過即使到時候自然分娩的產程進展順利,在臨產后也同樣要注意觀察產程、胎心及子宮下段情況,有無壓痛等,同時備好血。如產程進展不順利,或子宮下段有壓痛,或準媽媽自覺訴恥骨上疼痛,則要及時剖宮產終止妊娠。
有臨床研究發現,一般每位女性最多只能承受兩次剖宮產手術。因此,有剖宮產手術史的準媽媽在做第二次剖宮產手術的同時,建議做輸卵管結扎,以使身體受到保護。
在生活中,學會辨別危險信號
一旦發生腹痛應立即就醫:
做過剖宮產手術的女性再次懷孕后,隨著妊娠月份的逐漸增加,其子宮壁所受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時,子宮上的瘢痕就有隨時破裂的可能。而子宮破裂的孕婦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腹痛。因此,這類準媽媽(尤其是處于妊娠晚期)一旦出現腹痛的癥狀,哪怕是無任何誘因的、癥狀較輕的腹痛(有時腹痛雖然較輕,但子宮已經破裂),也應及時去醫院檢查,以免發生意外。
密切注意胎動的變化:
胎動是指胎兒在準媽媽子宮內不規律的活動。胎動的快慢可以反映出胎寶寶在子宮內的狀況。在妊娠的中晚期,正常的胎寶寶每小時應出現3~5次的胎動(或12小時內至少要出現10次以上的胎動)。女性在做過剖宮產手術后,帶有傷痕的子宮很容易出現輕微的破裂或引起胎盤異常,從而導致胎寶寶的死亡。而胎寶寶在死亡之前的24~48小時內,可出現胎動減慢或消失的現象。因此,進行過剖宮產手術的女性再次懷孕后,應密切注意胎動的變化,以便能提前發現胎寶寶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