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蘭 梅 惠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北省 武漢市 300191)
武漢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特點評價
程 蘭 梅 惠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北省 武漢市 300191)
居民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旅游,觀光旅游已經不再是旅游者唯一的目標,飲食文化旅游因可以從視覺、味覺以及聽覺的角度滿足旅游者的物質享受和精神需求從而受到普遍青睞。武漢市戶部巷位于武昌區的一個繁華中心地帶,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資源,是武漢市重要的飲食民俗展示區。戶部巷小吃因包羅萬象又極具特色受到旅游者的喜愛,本文在研究前人論文的基礎上,分析戶部巷的發展現狀并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地域性、歷史性、多樣性、經濟性以及口味偏重等特點,研究目的為了讓戶部巷飲食文化發展定位更加明確,從而有利于保護飲食文化。
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武漢市是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南北飲食的交匯處,武漢飲食兼容并蓄,體現了武漢經濟文化的兼容并蓄。武漢飲食種類多樣,資源豐富,有些美食諸如周黑鴨、熱干面等全國聞名,來武漢品嘗美食者絡繹不絕。早在 2008年,武漢市就將戶部巷在內的六條老街列入重點保護計劃,2015年,武昌區改造老舊管線,新增監控探頭、報警裝置和消防裝備等安全設施,建立客流統計預警系統。前后經過三次升級改造,增加基礎設施,建筑更新換代,戶部巷整體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戶部巷是武漢市重要的飲食民俗街區,是展示武漢飲食文化的首選之地。作為武漢市飲食文化“金子招牌”,戶部巷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飲食文化的概念,國內也沒有同意的說法,章彩烈對飲食旅游進行了一次定義:以中國美食為主要內涵,以所在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輔助內容的特色旅游。傅文偉說飲食文化旅游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為主要的吸引物而開發的一項特色旅游。由此可見,飲食文化旅游,是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的一種旅游。戶部巷集聚了湖北省內的特色小吃,從中可以看出湖北省的飲食文化和飲食民俗,以戶部巷美食為依托,展現湖北省的飲食特色。
戶部巷位于武昌區的司門口,其雛形形成于明代時期。司門口為明朝布政使司的辦事處,稱為“戶部”,其東面是戶部錢糧庫,西面則為武昌府糧庫,而中間這條巷子就因此得名“戶部巷”。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就記載了當年戶部巷熱鬧非凡的場景。如今,司門口背靠長江,周邊環繞旅游景點,經濟發展迅速。戶部巷橫臥司門口,集聚武漢特色美食,遠近聞名,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
地域性飲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俗語“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說明自然環境決定飲食的多元性,飲食的多元性造成文化多元性。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資源具有地域性、獨特性和不可移植性,因而飲食文化旅游才會興起和發展。戶部巷匯聚省內多種特色小吃,非常鮮明地代表著湖北省飲食文化特征。例如,恩施盛產土豆,發明了炕土豆;武漢夏天天氣炎熱,晾曬堿面而發明熱干面;云夢擁有兩大淡水水系,魚產資源豐富,因而有云夢魚面。飲食文化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決定飲食的種類和保存方法。
區域飲食的形成是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對食物進行加工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且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戶部巷小吃具有一定的歷史環境和歷史周期性,具有濃厚的文化背景。例如,著名的孝感米酒在明代就已經出現,在清代頗負盛名且逐漸流傳開來;孝感麻糖歷史悠久,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吃過并贊不絕口,從而一舉成為皇家貢品;武漢老通城豆皮創辦于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正式更名為“老通城”,毛澤東曾兩次親臨“老通城”,贊譽“豆皮是湖北的風味”,此后光臨過的名人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等。
武漢位于長江漢江交匯處,素有“千湖之省”和“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中部的大動脈,東西南北必經之地,各地飲食文化在此匯聚、碰撞和交融。戶部巷包羅萬象,融匯各地著名小吃并對其進行改造,使其成為具有“漢味”特色的小吃。除了省內小吃之外,戶部巷還接收外來小吃,西安肉夾饃、長沙臭豆腐、印度飛餅、廣東腸粉、烤魷魚等等。制作過程中,使用煎、炸、烤、蒸、煮、燜、等多樣化的烹飪方法。
飲食文化旅游是將飲食和旅游結合起來發展當地經濟并獲利,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其次是宣傳當地文。據統計,2016年“十一”黃金周,戶部巷接客70.824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485萬元,遠超黃鶴樓、曇華林、首義文化旅游區等景點。戶部巷街區發展讓很多人得以再就業,暴漲了社會安全。司門口是一條商業街,集購物、休閑、娛樂、飲食于一體,戶部巷的發展帶動了司門口的商業發展,反過來,司門口給戶部巷也帶來了消費,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戶部巷食物各式各樣,普遍帶有武漢口味,口味偏重,靠鹽、辣椒、花椒、胡椒粉來調味,口味偏咸、辛和辣,例如,熱干面、炸醬面、恩施土豆、三鮮豆皮、燒梅等食物偏咸,面筋、糊湯粉、烤魚和燒烤等食物偏辛,周黑鴨、精武鴨脖、香辣蝦等食物偏辣,也有很多種食物具有咸、辛和辣等多種口味.
戶部巷四周被名江、名景、名樓包圍,地理位置、文化位置相當優越,為武漢市老街區,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巷內小吃眾多。戶部巷內漢味特色小吃聞名全國,保留了武漢市傳統的飲食文化特征,展示了武漢飲食文化魅力,處處體現著武漢老武漢的飲食民俗。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特點鮮明又具有包容性。研究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有助于戶部巷飲食文化旅游的定位,找準小吃的發展方向,保護傳統飲食風俗,并促進區域發展。
[1]章采烈.論柳宗元的旅游美學觀[J].江漢論壇,1992(02)
[2]傅文偉.論我國旅游開發與環境管理.經濟地理,1994(01)
[3]丁靜蕾,鄧冰.以人文本,傳承文化——談武漢戶部巷的保護和更新[J].華中建筑,2005(04)
[4]柳林,陳晨,武漢戶部巷漢味小吃視覺形象考察.[J].美術大觀,2012(12)
[5]王穎,城市文化特色街區旅游開發存在問題及優化對策——以南京夫子廟為例[J].江蘇商論,2012(08)
[6]吳榮華,張宏磊等.城市歷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間結構及關聯——以南京夫子廟景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4(12)
程蘭:(1991-),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人文地理專業 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