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昶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河市燕郊支行 河北 廊坊 065201)
關于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完善措施
劉利昶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三河市燕郊支行 河北 廊坊 065201)
隨著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的發展趨勢,其基層網點的數目正逐步萎縮,工作重心也向城市和大型農業基礎設施項目上轉移。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國家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較窄,在農村一般沒有營業網點。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和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都集中在城市。在這種金融形勢之下,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正規金融貸款業務的主要途徑。我國農村進行了新農村建設和改革措施,農村信用社逐漸發展壯大,覆蓋了鄉鎮金融機構的空白,成為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歷程和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現狀,立足于國內外對農村金融和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歸納了我國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最后探討了農村信用社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策略。
農村信用社;農村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影響
地方政府接手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工作后,對信用社的盈虧負直接責任,有助于地方政府打擊企業逃廢信用社債務的行為,有效防范和環節過去盲目投資借貸的金融風險。同時,地方政府參與了信用社的管理過程,對本地信用社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實施的積極性也得到極大提升,從而間接改善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狀況,營造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
農村信用社吸納的資金主要包括原來存在其它金融機構的存款和民間資金。而我國民間資金很大一部分流通在非法經營的民間金融市場,鑒于其屢禁不止的現狀,農村信用社積極調整策略,提出提高存貸款利率的方法。存款人可從信用社提高的存貸款利率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借款人可利用高利率實現便利借款。農村信用社的合法化運作過程可保證民間資金較高的安全性,減小損失和風險,從而促使民間資金自覺地走上了正規金融的軌道。
通過實行縣級統一法人制度,農村信用社強化了管理體系和資金調控能力,極大地減少了成本和附加消耗,并且擴展了業務范圍。同時,無息再貸款、減少稅收、呆壞賬分期進入成本核銷及設立信用社風險補償基金等優惠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完善,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授信額度也相應增大,可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額度需求。支付風險和壓力也隨之降低,支持了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農村信用社作為一種合作金融組織,其責任和義務決定了其為農民、農村、農業經濟的服務職能,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然而農業作為一種對自然和市場依賴性極大的弱質產業,導致我國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資金投入不足及資金回報率低等問題。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民相當貧困,地區經濟條件無法達到開辦農信社的標準。經濟發達地區貸款的選擇性多,不一定選擇農村信用社。合作制式的農村信用社多數都囤積了大量不良資產,存在嚴重虧損嚴重和資不抵債的問題。
農村信用社吸納資金、維持本社生存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是股金資本化,而股金資本化和合作金融的本質相互沖突。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標的定位是為三農(農民、農業及農村)服務,《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強調農村信用社的資金投放應主要用于支農。鑒于農村信用社將大量資金投入農業領域,會導致極大的經營風險和較低的資金使用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求農村信用社轉變策略,以經濟效益為導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改變政策性信貸業務帶來的經營虧損。這種商業金融與政策性金融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
秉持政企分開原則,省級人民政府減少了對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和詳細業務的干預度,依法將其管理權下放給地(市)、縣、鄉政府。如此一來,地方政府掌控的管理權限(主要為人事權)被放大,其對農村信用社的干預度又會增大。地方政府將農村信用社作為自己的第二財政,面臨著新的金融風險和經營虧損問題,導致地方財政吃緊,此現象在經濟落后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因為農村信用社的資金籌集渠道難以拓寬,可挪用資金量少,故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撐才能延續信用社的生命,且農村信用社對地方經濟的引導作用不強、傳導效率低。農村信用社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其金融抑制現象重影響了農村經濟增長。
農村信用社一般利用農村儲蓄的水平的提高和儲蓄轉變成投資的水平,來供應農村經濟的資本需求。隨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信用社的各種金融業務得到創新,金融工具得到多元化改進和補充,有助于擴展農民的投資渠道、降低投資風險,從而促進農民選擇農村信用社作為將實物積累劃為貨幣儲蓄的首選工具。農村信用社存款量和農村資本積累進一步提高,就可將更多資金流向農業發展事業。同時,借助農村信用社的中介作用,儲蓄者和投資者可有效解決資金供求問題。
農村信用社的多樣性服務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業務,可幫助農民、農企擴大資金源。隨著眾多商業銀行逐漸退出農村市場,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經濟的唯一正規金融機構。農戶小額信貸業務主要依靠儲蓄存款和中央銀行低息再貸款及國家扶貧基金。農業信用社開展農業貸款、小企業貸款、農業產業化企業貸款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等業務,同時推出信貸共同體貸款,這些措施都為三農事業提供了廣泛的信貸支持和便利,有利于提高農民、農業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和投資盈利,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
利用分配和再分配貨幣資金,農業信用社有助于農業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并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農村信用社作為資源調配的媒介,可將農村的閑散閑置資金分配到資金需求大的區域,利用信用創造來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如農村信用社開展的基金項目和保險理財產品,大大提高了本金安全性和投資收益率。
農村信用社影響著農村經濟的各個生產要素,如生產要素的關聯影響和流動引導作用,都可促進農業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充裕的資金可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工作的開展。
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產權不明晰(即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關系)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弊病。農村信用社缺少明確的產權所有人,缺乏健全的內部監督,經營者隨意控制信用社,設置以權謀私,導致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金融風險化解等政策和措施無法落實。此外,農村信用社雖是股份合作性質的組織,但主要股份仍被少數股東所掌控,小股權的股東很難參與信用社的管理,難以實現真正的民主。農民的股權被分散,,股權穩定性差,信息權對稱性差,股權被過度稀釋的股東對自身權益維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也相對較差。種種原因導致農村信用社處于內部人員控制之下或在外部人員干預之中。
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信用社開始建立包含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內部治理結構。此種組織結構不是建立在農村信用社股東和主任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上,不構成法人治理結構,導致農村信用社出現軟約束預算和最大化經營成本趨向,促使農村信用社實際決策者尋租行為的產生,信用社的資源配置被限制,顧客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滿足,無法支持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
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控制制度不規范,缺乏權威性和獨立性和權威性,且內部稽核和監察力量配備存在缺陷,缺少對領導干部違規行為或管理決策行為的責任問究制度。不規范的利潤處理操作行為在一些農村信用社中盛行,如采用虧損掛賬方式或沒有風險基金的提取。
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包括國家財政撥付、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和私人募股。應先界定歷年積累的產權,再采用統一管理,引進戰略多元化投資者,基于清產核資對經營性虧損與政策性虧損施行進行區別處理。通過法律手段明確信用社社員的權利義務,適當提高產權的集中化程度,明確管理者的地位、目標和責任,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實行民主管理。
如利用國際信用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模式,探索將股份制和合作制想結合的發展之路。如清算現有農業信用社的合作性股份和商業化股份,合作性股份的持有者作為整體享有投票權和經營管理權,商業性股份所有者按入股數額享有權利和分紅。農村信用社可向縣市商業銀行進行轉變,具備政策性的農村信用社可改革成農業發展銀行的基層網點。允許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依法被并購入城市商業銀行、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或外資銀行,以分支形式存在。
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完善設計農民切身利益和農業發展的相應政策制度,保障存款保險制度、全國性的農村信用社強制性存款保險機構等的順利運行。依據農戶與農業經濟實體的需求,以信用卡、基金定投、優惠貸款等新型業務來滿足農村金融的巨大需求。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工作應不斷創新,以滿足各類型客戶的需求,如實行風險差異化的貸款市場定價、抵押擔保方式靈活化。此外,農村信用社的用人制度、崗位培訓制度、獎懲制度應與時俱進,重視專業型人才的吸納和培養環節,以市場化、公開化的原則來配置管理隊伍。如競聘上崗的勞動用工制度,將個人貢獻與激勵處罰機制掛鉤。
民間金融是指居民個人或團體采取利息面議、直接成交等方式進行借貸活動,是民間經濟主體之間的一種普遍的資金融通形式,具有高效率、互助性、靈活經營等特點。鑒于農村的民間金融自古至少都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廣大市場,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應從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活動入手,規范民間信用的合法空間,依法將合適的民間借貸引入正規信用合作制度。應結合不同地區、不同組織形式、不同作用實質的民間金融,施行差異化的監管。應堅決取締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以高利貸為目的、產生不良社會和經濟影響的民間金融活動。
首先以《農村信用社監督管理條例》為代表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地位、作用、職責、產權和內控制度業務范圍及實施細則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規定,各級政府應當明確自身在信用社監管中的職能,創建良好的法律環境。銀監會應落實監管責任制,協助農村信用社完善行業內部自治制度。此外提升外部審計力量、加強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是強化社會對農村信用社的監督作用的有效方法。
[1]李喜梅.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形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年(16)
[2]李國璋,等.農村信用社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08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