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賓遜漂流記》是笛福以英格蘭水手為原型,進行的文學藝術的再創造,將自己多年的海上經驗和體驗灌注于魯賓遜身上。這部小說大獲成功,為笛福贏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這部小說帶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并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向讀者展現了笛福的殖民主義心理。本文通過對魯賓遜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找尋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義色彩。
關鍵詞:《魯賓遜漂流記》 資本主義時期 殖民主義 侵略
丹尼爾·笛福生活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統治時期,此時英國正處于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關鍵時期,英國成為對外殖民擴張和掠奪的主要頭目,世界籠罩在殖民主義色彩的陰影下。《魯賓遜漂流記》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作者笛福對于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和侵略行為是認可的,可以在書中找到印證。并且小說明確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積極的價值觀念及殖民主義文化特點。
一、《魯賓遜漂流記》的歷史背景
殖民主義之所以能在英國實行開展,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方面,英國具備雄厚的物質資金基礎;另一方面,英國當時具備開拓殖民市場的現實條件。由于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英國經濟實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快速累積,資本主義占據了整個英國市場,相應而生的就是奴隸的販賣行為。資本的大肆支持下,旅游和探險也紛紛興起。《魯賓遜漂流記》正是笛福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下殖民主義的確實描寫,是那個時代的思想映射。
笛福屬于中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比較關注。由于資金有限,他不能更為有效地投資到工商業貿易領域。不過,他堅信辛勤的勞動和自力更生能改變現狀,并積極支持以殖民方式進行大肆的擴張活動。這一時期英國的手工業正快速向工業化轉型,致使資本主義市場迅速龐大,經濟不斷發展,英國政府不滿足于現狀,企圖稱霸世界,從而開始了殖民擴張計劃。從小說對魯賓遜的描述就可以看出笛福骨子里的不安分與資本主義對于其的時代烙印。
小說一開頭,就將魯賓遜定義為不安分,這正符合當時大環境下年輕人追求刺激,想獨闖天下的心理,雖然盲目但不失屬于年輕人的那份朝氣。同時,也暗含著資本主義將在這個時代迅速發展的意味。對于笛福來說,安穩地踏實工作確實可以掙到資金,但他更希望通過從事冒險事業來滿足他的野心。這一點也在側面印證了笛福對于殖民擴張行為的支持。在《魯賓遜漂流記》中,笛福將魯賓遜化作自我,將孤島視為自己的財產,這正是對英國殖民擴張行為的映射。
二、文化滲透進行殖民活動
在《魯賓遜漂流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星期五見到我后就急忙奔跑,跪趴于地,姿態盡顯謙卑,甚至將頭放于我的腳下,之后更用各種姿態表明愿意歸從于我。”魯賓遜通過前期的自力更生,在荒島上已經可以生存下來了,一次偶然的機遇,他從食人族部落營救回一個野人,并命名為星期五。之后,魯賓遜就開始奴役星期五。首先,就是通過步槍作為征服星期五的工具,利用武力讓星期五失去自由,并甘愿臣服于他。步槍對于星期五來說是一個新鮮事物,所以,當星期五看到魯賓遜手持步槍時,自然被嚇壞了,甘愿聽從他的調遣。當星期五喪失自由后,魯賓遜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培養其新的思想文化,在小說中也有相對應的描述。魯賓遜教星期五學習英語和文明禮儀,“教他‘主人的發音,是為了方便以后,讓他知道如何稱呼,星期五的命名是為了讓他知道我救過他的命”。魯賓遜急于改變星期五的文化思想,是緣于早期白種人對印第安人及黑人的觀念。
白種人因歐洲中心論而自命甚高,瞧不起印第安人和黑種人,認為他們是野蠻沒有文化的種族,思想落后腐朽,甚至是無知的,和牲畜無異。歐洲殖民者堅持認為自己擁有更為先進的文明,可以幫助野蠻人學到很多東西,相較于野蠻無知的種族,白種人擁有更高的種族榮譽感。在小說中,魯賓遜就視星期五為野蠻人的代表,不斷對其進行教育和馴化。不僅僅在語言方面,教會星期五說英文,還著意于改變星期五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讓他吃熟食,改變食人特性。魯賓遜對于星期五有極強的占有欲和奴役心理,他曾不斷告誡星期五,是誰給了他第二次生命,讓他臣服在自己腳下。
魯賓遜不斷向星期五灌輸基督教的思想,并謊稱其之前的信仰存在欺詐行為,試圖徹底消除星期五原來的宗教信仰。魯賓遜對于星期五的教化語言是這樣的:救世主耶穌,是上帝派來的圣靈,將凈化信仰他的子民,他是導師,能夠對人類靈魂進行救贖。對于宗教界發生的所有斗爭和糾紛,包括教義和教會內部間的一切紛擾都和我們沒有絲毫關系。
魯賓遜不僅是個虔誠的教徒,還是位極好的馴化師,他深知信仰可以奴役奴隸的思想,通過對星期五進行全新思想的灌輸及培養,從而能更好地控制他。魯賓遜利用現代化的步槍和基督理念實現了對于星期五的完全奴役,在星期五面前真正地充當著主人的角色。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英國對于外界的殖民擴張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利用先進的科學產物和精神文明。在魯賓遜長期的教化中,星期五開始放棄自己原有的信仰和語言,甘愿被魯賓遜驅使。小說中,當魯賓遜要恢復星期五的自由身時,星期五卻反對。可見魯賓遜對于星期五的教化還是頗有成效的。星期五曾表示,如果回到原先的部落,他將用魯賓遜的教化方法,對族人進行改造。笛福這樣的描述,不難看出其激進的殖民主義觀念。
三、通過宗教信仰進行殖民活動
從小說中不難看出,魯賓遜是個虔誠的教徒。每次遭遇困難時,他都會打開《圣經》進行誦讀,從中感受上帝的力量,得到啟示,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有一次,他在島上生病了,第三天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并向上帝祈禱。從此以后,誦讀《圣經》成為魯賓遜每天的必做功課。當疾病纏身或死亡來臨時,他就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過錯,并堅信一切苦難都是上帝對于自己過錯的懲罰,儼然是一位忠誠的教徒。從《魯賓遜漂流記》中,可以看出作者笛福也是位信教徒,雖然對當時英國政府所實施的宗教政策有意見,但是,通過小說中對基督教的眾多著筆,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笛福對于宗教的忠誠。
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通過向上帝禱告,我獲得了拯救野蠻人的權利和資格,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開化他們,給他們帶去上帝的旨意和精神。”為了使星期五能從內心深處忠誠于上帝,魯賓遜讓他每天誦讀教義,不斷向他灌輸基督教義和基督思想,讓他徹底放棄了對原有信仰的執念,在魯賓遜的努力下,星期五終于變成了一名基督教徒。魯賓遜對于星期五所做的所有事情,究其本質,就是思想的滲透和殖民。在作者看來,世界上的其他信仰都不應存在,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同樣,英國的殖民侵略者也是利用思想文化的侵蝕,完成殖民擴張行為的。
四、利用經濟手段與土地占有進行殖民活動
小說一開頭就介紹了魯賓遜流落至巴西定居,以種植業謀生。后來他開始考慮通過勞動力的買賣活動,來彌補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小說對于魯賓遜這一人物謀生發展的描述,暗示了笛福對于殖民主義的奴隸買賣行為持支持態度及對殖民行為的認可。
盡管魯賓遜獨自漂流到荒島,但依舊抵擋不了他的興奮,并認為自己可以做荒島的主人,以后將島傳承給子孫后代。當在島上發現食人族時,由于自己勢單力薄,他開始重新盤算奴隸買賣的事情。后冒險搶救出了星期五,并開始對他進行馴化,從而奠定了其主人的地位。在此之后,西班牙人和另一名土著人也出現了,更加膨脹了魯賓遜的統治欲望,要將孤島作為自我的王國。殖民侵略行為最終的目的是經濟發展,資本主義往往通過對土地進行控制、收購,以達到殖民擴張的效果。魯賓遜對于星期五的救助是一種殖民主義文化在利益的驅使下所實現的冒險行為,同樣也反映出笛福對于殖民行為的大肆吹捧。
單從小說的內容看,《魯賓遜漂流記》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但在其曲折離奇的劇本設定的背后,卻隱藏著屬于那個時代的殖民主義擴張、侵略思想。笛福通過對魯賓遜的描寫,抒發出了自己的殖民傾向和主張,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環境有密切的關聯。英國資本家不斷對外界進行侵略擴張,試圖稱霸世界,展現出“日不落”帝國的“歐洲中心論”。對小說進行深度剖析,可為研究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殖民行為提供重要佐證。
參考文獻:
[1] 劉巧萍.在基督教視角下解讀《魯賓遜漂流記》[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3(10).
[2] 武文娟.《魯賓遜漂流記》宗教思想探微[J].青年文學家,2014(29).
[3]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 梁軍.《魯賓遜漂流記》中的殖民主義想象及破壞力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2).
[5] 褚夫敏.從《魯賓遜漂流記》試析笛福的殖民主義思想[J].山花,2012(12).
[6] 邵倩穎.英國著名文學《魯賓遜漂流記》試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3(13).
[7] 王允曦.淺談《魯賓遜漂流記》與社會歷史的重要關聯[J].青年文學家,2013(29).
作 者:冶海波,青海省西寧市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士學位,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