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瓊
批評與表揚是教師教育教學手段的兩個表現形式,它們是一個整體。如果教育中沒有了批評,可以說就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一種對孩子很不負責任的教育。有效的批評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也能鞭策學生不斷成長進步。那么,如何讓批評變得有效呢?筆者在平時工作中,翻閱資料,積極實踐,總結積累了“四大法寶”。
延遲批評
教育是一門藝術,批評更應該慎重。在批評的時間上,宜緩不宜急。當問題發生后,我們不應是急著去批評學生,而是應該先設置一個緩沖階段,等自己和學生頭腦冷靜下來后,再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因為教師也是普通人,如果在生氣時批評學生,很容易掌握不好批評的尺度,從而極易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這時,老師不妨把問題先擱置一邊,等自己心平氣和了,再和學生交流這件事情,這樣,處理起來會更加理性。而學生經過冷靜后,對自己的問題也會有一個反省的過程,這個時候也會樂于改正錯誤。
延遲批評,給予了學生自我悔改的機會。把批評稍稍延遲,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會內心愧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老師只要稍加引導,就不難達到預想的教育效果,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就事論事
在事情發生后,我們在制止事情惡化后,教師一定要把事情調查清楚后再采取處理措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尤其是小學生更容易犯錯誤。如果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學生進行批評,既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批評學生前,一定要問清事實。如果孩子犯的錯誤,的確讓人非常生氣,恨不得動手去打、張口去罵,那么,如果我們對他進行一番批評、指責,往往會適得其反。這時,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蹲下來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幫學生弄清所犯的錯誤和產生的惡果,從而讓他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就事論事時,還要注意:批評學生時要點到為止,只說目前的錯誤,不能把老賬舊賬翻出來,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因為那樣會讓學生不知所措,甚至引起學生反感。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學生犯錯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方面,要做到以事實為根據,和學生說清道理,讓學生從心里明白錯在哪里,要怎樣改正;另一方面,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去考慮問題,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盡可能地避免傷害學生自尊心。此外,批評時要對事不對人,不能搞人身攻擊。老師需要批評的是學生的錯誤行為,但不是學生這個人。千萬不要說一些讓學生產生敵意的話:“你真是太笨了!”“你簡直就是個蠢才!”“你沒長腦子嗎?”如果老師說出這樣的話,顯得很沒素質和教養。批評是教育教學中不常用的教育手段,目的是促使學生認識問題,從而達到改正錯誤的效果。
分清場合
在批評的場合選擇上,是不可以隨意的。作為外部環境,場合選擇得當,會對批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不注意場合的選擇,不僅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還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反感,甚至引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造成不愉快的局面。這既達不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目的,也會讓學生錯上加錯。
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要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做到最大程度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注意批評場合的選擇,運用最恰當的批評方式,做到嚴格要求與尊重人格相結合。一般情況來說,批評學生時,盡可能放在私下里。想一想,沒有學生喜歡挨批評,也沒有老師喜歡批評。教師在學校集體活動中也希望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表揚,如果批評的名單中有自己名字,心情肯定不愉快。
那么,小學生有沒有要面子的想法呢?細細一想,怎么可能沒有!別看他們年紀不大,可作為一個社會人,他們同樣有自尊心,要面子。如果因為教師的不經意,給學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記,在學生童年的心理留下了陰影,那對他的成長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等他們走向了社會,也許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語言合理
在批評時,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要非常講究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于心理承受能力尚顯脆弱、分辨是非的能力還不強的學生來說,尤其是這樣。因此,教師對批評語言的使用,絕不能不看對象、不問青紅皂白,隨心所欲,應注意保護學生的心理,確保批評的語言有益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一,不挖苦諷刺。比如,某學生口齒表達不清,就說他“簡直是個白癡”,其結果只能是讓學生更加自卑,對老師心懷怨念;某學生學習成績差,就說他“不是學習的料,不如回家去種地,還可以減輕父母負擔”,其結果只是增加學生的對抗情緒,使其成績越來越差。諸如此類諷刺挖苦的批評語言,只會產生教育上的負效果。教師可以跟學生以同伴的口吻聊一聊,引導他自己發現存在的問題,然后告訴他努力的方向。這樣做,學生會更容易接受。
其二,語言要言簡意賅。批評本身就是運用語言的藝術,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時,首先就應該對批評的語言進行思考、錘煉,盡可能運用最恰當的語言和學生交流,使學生樂意接受,從而收到預期的效果。有時候,教師一句看似普普通通批評的話,也許會使學生銘記一生,受益終身。
批評是一門藝術。在時間選擇、事情調查、場合選擇、語言運用上,教師要認真鉆研,努力掌握批評的“四大法寶”,在實踐中巧妙地運用批評這一教育手段,從而達到“長善救失”的教育目的,幫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