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豐
凡有人處,即是江湖;凡有廣場處,皆有廣場舞。
君不見重度霧霾下,北京朝陽公園,一群大媽戴著口罩頑強起舞,在混沌中成就她們一天最具儀式感的時刻。
從商業化的視角解剖“廣場舞大媽”這一細分人群,她們既能“盤踞”國內大多數的公園和小區,也能“攻占”法國盧浮宮和美國時代廣場,上可攪局國際金價驚動華爾街,下可配送外賣搞定O2O。她們表面上看是一群愛湊熱鬧的aunt,換個角度又是各路商家進入中老年市場的“入口”。
中國廣場舞群體總數接近一億人,她們歷經半輩子的人生洗禮,有著超常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消費熱情,其背后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虎視眈眈之下,各路商家和創業者悉數殺入戰場,意欲在這一片隱藏的藍海下,賺個盆滿缽滿。
山雨欲來風滿樓。
互聯網+大媽
重慶江北,57歲的崔小萍帶著小區舞蹈隊歡快地跳著《小蘋果》,而一家旅行社正在旁邊做宣傳:“長白山跳舞看雪送人參,10日游1 999元”。既能看雪,又能跳舞,這對崔小萍很有吸引力,第二天,她就鼓動五六個舞友一起交錢報了名。
這次旅游活動的組織者是東北一家藥企,據說,一周就能發一次團,每次成團五六十號人,能賣出20多萬元的人參產品。東北藥企的動作,很快引起了重慶本地某藥企的注意,針鋒相對推出了“8元游黑山谷”。這種“簡單粗暴”線路顯然更讓人心動,原本報了東北游的崔小萍頓生悔意,帶著報了名的大媽們要求東北藥企退款,理由是“10天時間太長,耽誤我們參加區里的比賽”。軟磨硬泡拿到退款的崔小萍,轉身就帶著整個舞蹈隊參加了“8元游黑山谷”,還買了十多盒保健口服液回來。
事實上,兩家藥企的手法和目的都一樣——與旅行社合作,專挑熱愛健身、保健需求較強的中老年群體報團,在線路中設置參觀人參基地或中藥材基地的環節,以此推銷保健藥品。
在旅游行業,這一類打法統稱為“廣場舞定制游”。比如,某旅行社看中了蒙古族歌手烏蘭齊齊格背后的廣場舞鐵桿粉絲,于是鼓搗出了三天三夜的“烏蘭齊齊格秦皇島新歌發布游”。
銀行和金融公司向來是爭奪中老年消費的主力軍,只不過他們把思路從“辦卡送食用油”變成了“一起跳廣場舞”。
金融銷售圈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北京某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為了拓展業務,毅然加入一支廣場舞隊伍。幾個月下來,這名小伙子不僅舞技大長,還把舞蹈隊里三分之一的大媽變成了客戶,其中不乏存款上百萬元的金卡客戶。
這樣的劇情聽上去有些“狗血”,但不乏效仿者。杭州一家銀行為了推廣中老年理財產品,就派出客戶經理長期“潛伏”于廣場舞隊伍中,陪大媽們跳舞,大打情感牌。另外,這家銀行還贊助活躍度高的廣場舞隊伍,作為交換條件,大媽們參加活動時要穿上印有“某某金卡與您共舞財富人生”字樣的服裝。
在爭奪中老年用戶方面,中信銀行祭出的則是殺手锏——舉辦廣場舞比賽。從2013年開始,中信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全國性廣場舞大賽,吸引了數十萬人報名參與。中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推廣旗下主打中老年市場的“幸福年華卡”。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據說每屆比賽的規模效應帶來的開卡量級都在十萬張以上。
甚至,還有公司玩起了“互聯網+大媽”。
2015年9月的一天,近50名身穿統一服裝的上海大媽空降北京,帶著高檔的“低音炮”直奔“約戰地點”,而北京大媽們早已做好應戰準備,一場“京滬爭霸”就此上演。
組織上海大媽“包機踢館北京”的是愛屋吉屋。這家以蔡明為形象代言人的房產中介O2O公司通過“舞裝升級”活動,為十萬名廣場舞大媽提供了統一的服裝道具和專業音響設備,而舞技精湛的廣場舞隊伍還可以獲得助舞金。在制造了京滬兩地“南北大會舞”的話題效應后,愛屋吉屋順勢把活動蔓延到全國各大城市。
一個搞房產中介的為何不務正業?
答案很簡單,愛屋吉屋試圖通過廣場舞這種可移動的活體廣告,達到借勢營銷的作用。
雖然沒有數據證明直接轉化的成交量有多少,但媒體和網絡的超高曝光量已經讓愛屋吉屋賺足了眼球。更為重要的是,當愛屋吉屋與十萬名大媽建立強關聯,并擁有了人氣和知名度后,誰能保證其中有閑置房產的大媽不會成為它的“包租婆”?
“爆款”生意
廣場舞是連接1億大媽的入口,同時也預示著廣闊的商機。顯然,已經有人看到了“跳舞”本身的剛需,決心掘金單品市場。
據相關統計,廣場舞三大裝備服裝、道具、音響,一年就有20億元的市場規模。
85后黃青青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覺得服裝是一個相對容易的切口,單價低,消費頻次高,需求量大。2011年,黃青青開了淘寶店,專賣廣場舞服裝,盡管生意不錯,但他發現,網絡代銷的模式容易受供貨商制約,不穩定的貨源會影響生意。于是,他索性開了一家廣場舞服裝廠,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發展自主品牌。
要想把廣場舞服裝賣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黃青青派設計師和工人“打入”廣場舞大媽內部,搜集到了至關重要的用戶信息:
——60歲至70歲的大媽比較偏愛民族舞曲,而60歲以下的則喜愛流行舞曲。對標而言,愛跳《最炫民族風》的大媽,服裝風格偏重民族特色,亮片、印花等元素比較受歡迎;喜歡《小蘋果》的大媽注重年輕、時尚的上身效果,因此更中意運動休閑型,面料則講究純棉和透氣型。另外,尺碼的設定也很講究,大媽們不像年輕姑娘那么苗條,普遍不喜歡緊身款式,所以基本以寬松的中碼和大碼為主。
有了用戶畫像,黃青青就能根據不同的群體和舞種,設計對應的款式。目前,黃青青的“涪舞”擁有200多個款式,日生產能力1000件,并且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實現量身定制。除了自有的直營網店和實體門店,他還發展了200多家網絡分銷商和40多家實體經銷商,每年的銷售額達到700萬元。
根據淘寶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消費趨勢報告》,廣場舞服裝有一套精準的消費公式:62元的舞鞋、42元的舞蹈上裝或下裝、90元的舞蹈套裝、50元的配飾、151元的演出服,以此可以計算得出,437元是一個中老年“舞”林高手的標配。
不只是黃青青,全國主營廣場舞服裝的實體店有上千家,網絡經銷商更是不計其數。但這些商家大多都是找其他服裝廠代工,貨品也是五花八門,缺乏品牌統一性,甚至有的還順帶賣音響。相比之下,黃青青只賣自家品牌,并且能實現產銷一體化,規模也足夠大,這在廣場舞服裝商中并不多見。
“只要大媽們還在跳,服裝就是一個有剛需的爆款生意”,圍繞這個群體的消費需求,黃青青認為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挖掘,他正在謀劃拓展經營范圍,開發舞鞋、道具、配飾等周邊產品。
黃青青看到了最直觀的商機,試圖在廣場舞服裝的垂直細分市場打深打透,以豐富的產品線來吸引用戶,繼而導流拓展服裝的周邊生意。
達人進階論
與黃青青相比,有一批人自帶流量,掌握大量廣場舞用戶資源,但他們需要解決的是,找到合理的變現方式。
廣場舞達人畢剛,曾上過《中國夢想秀》舞臺,其自創的“剛剛舞”在廣場舞大媽中有著極高的人氣。
畢剛的收入主要靠教學和商演,一年二十多萬元的進賬也算不錯。為謀求更大的個人品牌價值,他在2013年成立一家文化傳媒公司,試圖通過公司化運作來切入廣場舞演藝市場。事實上,像畢剛這樣的廣場舞達人并不少,很大一部分人做著與畢剛一樣的事,當領舞老師收學費,或者做評委拿紅包,基本上屬于單兵作戰,真正的商業化運作非常有限。
并非沒有成功的例子,明星舞蹈老師楊藝就依靠個人名氣,把各種與廣場舞相關的資源聚集在一起,做起了平臺化的生意。
楊藝曾在央視開辦的《聞雞起舞》欄目里長期擔任交誼舞和拉丁舞老師,使得他成為舞蹈愛好者耳心目中的偶像。在多年教舞過程中,楊藝拍了大量的舞蹈教學視頻,并把這些教學視頻轉錄成光盤,向大眾售賣。楊藝當年賣光盤的方式很獨特,據說,他將一套舞種的教學光盤分成12級36張,然后設立了一個舞蹈等級證書。舞蹈愛好者每考一次級,要交一次考試費買3張教學光盤,考試通過后會發一個蓋有楊藝名字的證書。而要想全部通過12級考試,就得交12次考試費。
雖然楊藝發的證書得不到國家承認,但舞蹈愛好者卻覺得很榮耀。楊藝巧妙地利用人們的崇拜心理自建了一套認證和銷售體系,這種方式后來也被他用在了廣場舞的商業運作上。2011年,楊藝在香港注冊了中國廣場舞聯合會有限責任公司,在內地則稱為“中國廣場舞聯合會”,他親自擔任主席,并把紫蝶、春英、格格等明星廣場舞老師悉數拉攏到旗下擔任副主席。
這一次,楊藝變現的方式是賣服裝。他投資服裝工廠,組織明星老師在網上開店,在百度搜索“廣場舞服裝專賣”,就會出現“楊藝廣場舞服裝專賣”“紫蝶廣場舞服裝專賣”等店鋪。據說知情人介紹,這些店鋪每賣出一件衣服,楊藝都能從中分成,一年下來,收入不菲。
如今,楊藝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成為了幾家專做廣場舞生意公司的藝術顧問,據說,每家公司每月向他支付上萬元的費用。
楊藝依靠平臺化運作,通過與粉絲重度連接形成的明星引流效應,為廣場舞明星商業變現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示范樣本。難怪有人評價,楊藝是跳舞的人當中最會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里頭最會跳舞的。
像楊藝、畢剛這樣的明星達人,專業過硬,擁有海量的粉絲群,在廣場舞市場進行商業化實踐具有先天的優勢。但要想像楊藝那樣在商業方面有所作為,就必須得有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操盤水平。
新玩家的生態實踐
2015年5月,一段名為“大媽快閃TFBOYS”的視頻在網絡上瘋轉,短期內制造了300多萬的點擊量。視頻里,一群時髦靚麗的大媽跟著TFBOYS組合的神曲,在杭州西湖邊跳著動感熱辣的廣場舞,引來大量游客圍觀。
拍攝這段視頻的是杭州大福廣場舞創業團隊,創始人方惠發現教學視頻是廣場舞大媽的一大痛點,因為她們普遍不太會使用電子產品和網絡下載。為此,方惠團隊專門開發了一款廣場舞專用平板電腦,引入教學視頻庫,與明星老師進行內容合作,在操作上類似于“老人機”,使用非常方便。
如果說楊藝們的商業化實踐還屬于“內部孵化”,那么自2015年開始,大量創業公司則從外部殺了進來,劍指廣場舞江湖。
包括方惠,目前這些創業公司幾乎都把廣場舞視頻作為打開市場入口的鑰匙。“恰恰”廣場舞、全民廣場舞、舞動時代等都是通過App或微信公眾號,在線上聚合教學、比賽視頻,達到引流的目的。
影響力最大的是糖豆網,它原本是一家視頻云服務公司旗下的生活門戶網站,后來干脆只做廣場舞視頻,教大媽們如何跳舞和如何制作舞隊的視頻。基于母公司視頻技術的優勢,糖豆網日覆蓋人數超過100萬,訪問量超過470萬,在廣場舞網站中排名第一,目前已獲得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
除了賣硬件的方惠,其他以視頻切入的創業公司目前都尚未盈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在嘗試打造一個視頻互動平臺,并以此進行流量和社群的變現。
在賣出了1000臺廣場舞平板后,方惠決定拓展經營范圍。在這種思路下,方惠做了基于線下活動和比賽的大福廣場舞俱樂部,邀請了十多個明星老師簽約作為顧問。俱樂部成立后第一個大手筆,就是與宋城演藝合作,成為宋城廣場舞大賽的報名組織方。400多支隊伍3萬多人參與比賽,為宋城景區帶來了巨大的人氣和消費,而占據了流量入口的方惠也嘗到了甜頭,一些商家紛紛上門洽談合作,生意接踵而至。
廣場舞生意到底可以做成一個什么樣的生態?在方惠看來,如果僅僅只在廣場舞這個興趣點上挖掘,其用戶價值并不算大。但如果把基數足夠龐大的廣場舞大媽聚集起來,與旅游景區、金融機構、快消品公司、廣告傳媒等進行廣泛合作,成為一個商業聚合平臺,那么這就是一個足以想象的故事。
2015年10月,方惠在網絡上發布了《中國廣場舞行業研究報告》,對廣場舞人群在健身、社交、娛樂、理財等方面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面對更多新進創業公司的競爭,廣場舞創業的藍海期也許很快會過去,因此誰最先摸索出盈利的方式,誰就能活下來。
“我們不做英雄,只造時勢”,廣場舞創業的時勢倒是來了,但誰又能做到長袖善舞呢?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崔小萍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