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據媒體報道,自2016年1月1日起,我國將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錢,打出去產能、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結構性優化的“實招”。此次降價金額重點用于同幅度降低一般工商業銷售電價、支持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并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家認為,這體現了國家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思路,特別是對于化解過剩產能中可能帶來的下崗失業問題,國家將采取穩妥的處置方式。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而在結構性改革攻堅中實現穩中有進,則是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在開局之年發展的最佳選擇。
穩步提高經濟增長“含金量”
2016年,企業產能過剩和去杠桿壓力較大,房地產去庫存壓力不減,投資增速可能繼續回落;消費將繼續對經濟增長發揮穩定器作用,但影響消費升級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貿不確定性增強,將面臨嚴峻挑戰。“2016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嚴峻復雜,困難可能比去年更大。”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說,要增強憂患意識,穩定預期、增強信心,加強各項政策銜接配合,形成增加有效需求的疊加放大效應,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徐紹史認為,2016年我國經濟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方面,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都會通過匯率、投資、貿易等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市場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大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專家據此表示,2016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挑戰還是如何穩定經濟運行的態勢,讓穩增長真正見實效,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從需求端短期因素看,2016年經濟增速穩定在6.5%以上比較有把握,但投資、消費、出口的壓力依然較大。
盡管挑戰巨大,但一些好的發展勢頭開始顯現。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受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增速提高的影響,2015年1至11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前10個月持平,改變了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一路放緩的態勢。11月份房價環比和同比上漲城市均有所增加,漲幅持續擴大,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增速均高于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穩步回升。據預計,隨著政策效力繼續發揮,經濟增長中的積極因素將進一步累積。基礎設施投資態勢正不斷改善,房地產市場回暖有望保持,消費和投資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外貿在不確定中低位走穩的概率較大,預計2016年經濟增長將低開穩走,穩中有升,下半年經濟向好特點將更加明顯。
盡管從經濟總量上看,去年4個季度經濟增速逐步下行,但依舊保持在7%左右的合理區間。從經濟結構看,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高端裝備制造成為拉動出口的主力軍,這表明我國經濟正在穩步優化,質量穩步提高,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為殷實。
由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清理過剩產能,所以中央下決心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改革發揮重大牽引作用。
2016年,中國的改革步伐將加快,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將更加堅定。當然,那些給改革前進中造成的困難因素不會一夜之間消失,無論是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企業轉型升級,還是適度擴大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進而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經濟持續增長新動力,深層次的改革都將貫穿始終,以此發揮積極的牽引和引領作用。因為,中國的改革已邁進深水區,很多領域的改革要同步推進,這對在改革中提高宏觀把控能力和把控藝術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網絡。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尤其是在改革中要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需要采取“政府+市場”的組合模式,以政府主導改革來彌補市場失靈的核心功能,待市場功能恢復后則應由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其中,在前期,政府要通過主導各種改革來完善當前市場上的各種短板,使其功能恢復。在后期,大量的攻堅戰必須要由市場來發揮作用。在政府進行短期的扶持、補助的基礎上,市場將作為調節的主要手段,大量的產能過剩要靠市場競爭來進行,企業盈利也要靠市場競爭來進行,補短板也要靠市場競爭來發揮作用。
另外,同以往經濟帶的概念不同,經濟軸帶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密集程度會更高。在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沿線區域城市的經濟發展空間非常大。在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下,通過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的廣闊發展空間將被開辟,這是通過發展思路的創新對中國區域發展空間的拓展。而空間區域的拓寬,必然會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