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去年11月,云南公安機關在工作中發現,老撾南塔省(中、老邊境)有一批中國人涉嫌從事跨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作案嫌疑人達數百名。經艱苦細致的偵查,工作組逐漸查明,該電信網絡詐騙團伙盤踞在老撾邊境,購置或租賃當地酒店作為詐騙犯罪窩點,并仿冒境外知名博彩網頁設置虛假賭博網站,誘騙國內博彩愛好者投注賭博,通過后臺人為控制開獎結果、誘騙參與賭博者不斷追加賭注等方式詐騙錢財。經初步調查,該犯罪團伙所實施的詐騙案件涉及全國大部分省市,受害人逾千名,涉案金額2億余元。
電信詐騙已經影響到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盡管對冒充快遞、中獎等的低段位騙術已形成成熟的社會免疫機制。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大數據的迅速發展而衍生出更多欺騙性更大、靶向性更強的新型犯罪手法。種種跡象顯示,電信詐騙的“局”正在升級,從最初的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退稅補貼,再到冒充公檢法人員、稅務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等,通訊信息詐騙類型已擴展到數十種,并且從過去“亂槍打鳥、漫天撒網”向“鎖定信息、精準下套”轉變。“平時也聽過一些案例,了解過詐騙犯罪的方式,但當時就好像吃了‘迷魂藥’,被騙得團團轉。”在行文之前,有一親戚被電信詐騙精準地騙走了八九千元錢,要不是向他人借錢被拒,估計損失會更大。回想起當時的情況,她心有余悸地說:“騙子太厲害了,如果當時手里有更多的錢,或者借來更多的錢,我也肯定全部匯給人家了。”
隱蔽化作案,產業化發展,企業化運作,跨境跨國犯罪——這是近年來電信詐騙犯罪的一個發展趨勢。公安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國通訊信息詐騙分別發案10萬起、17萬起、30萬起、50萬起,年均增長70%以上。2015年全國電信詐騙案數預計依然呈持續上升的態勢。電信詐騙等新型網絡違法行為的受害者少則數月、數年的收入,多則一生的積蓄瞬間化為烏有,數百萬、上千萬甚至數千萬元的大案屢有發生,損失慘重。公安部的數據顯示,每年因通訊信息詐騙導致的民眾損失達100余億元,平均單筆金額超過5萬元。
盡管電信詐騙泛濫、被騙金額屢攀新高,但破案率和贓款的追回率卻非常低。警方內部消息表明,目前各地通訊信息詐騙的破案率不足5%,在被破獲的案件中,贓款的追回率同樣也不足5%。而且,還有不少隱性的案件還沒有被披露出來。一方面,很多受害者因損失不致影響生活,或者基于“面子”、“聲譽”上的考慮,就沒有報案,或者拒絕配合警方的調查、取證;另一方面,此類案件偵破面臨著技術、查證等諸多難題,受理案件的基層公安機關偵查手段有限,部分基層民警處于“小案不愿辦,大案辦理難”的窘境。尤其是后一種情況,加劇了電信詐騙的猖獗。當然,法律對電信詐騙犯罪按普通的詐騙罪定罪量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法律的懲戒力、威懾力。正如我在此前的一篇評論中所言,“回報高,違法成本卻如此之低,犯罪分子自然會肆無忌憚的猖狂作案。”從警方已破獲的案件看,逾九成電信詐騙案件是通過改號電話實施的——詐騙團伙租用境外服務器,將網絡改號軟件連接到服務器上,以此虛擬國家機關來電,騙取人們信任,給受害者造成嚴重損失。從法律(或程序)上看,境外撥打到境內的電話應通過“國際關口局”這一篩選、過濾等監管環節。但是,不法分子往往與國內一些不法網絡公司人員勾結,通過境內外服務器鏈接直接進入國內服務器,并通過中繼網關數據轉換,再進入運營商通信網絡,從而繞過“國際關口局”這道“馬奇諾防線”。
當然,每一起電信詐騙的受害人也應當反思,城里人、年輕人和高學歷的人也不要心存僥幸。據警方統計,上當受騙的早已不是婦女、老年人的“專利”。相反,“中招”的人群年輕化、高智化現象日顯突出。在受騙事主中,80后、90后人群已日漸成為電信詐騙受騙者的“主力”。其中,在去年的電信詐騙案中,受害者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的人數占了總數的68.61%。受害者中不乏領導干部、高校教師、企業高管、專業技術人員等。
餡餅的背后是陷阱。臨近春節,“騙子也要趕緊‘賺點錢’回家過年呀!”盡管一些朋友自信滿滿的,“電信詐騙也騙不到我,我反正也沒錢。”其實,騙子從來不怕被騙的對象沒有錢,不是有不少人借錢給騙子嗎?所以,還是謹慎點吧。當然,不少人之所以被騙,根本的原因還是“貪心”。比如,說你中獎了,或者有高回報的理財產品等著您坐等發財,一些眼紅的人就急不可耐地往前沖,結果上當了。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天上掉了餡餅,您就有那么好的運氣,恰巧被餡餅砸中?所以,如果碰到這等“好事”,能多留個心眼,絕對能減少上當受騙的幾率。
詐騙手法再怎么防不勝防,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沖錢來”!所以,每個人都應長點心,凡是陌生電話不要回撥。同時,凡是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幾乎肯定是電信詐騙。因為像銀行卡、身份證信息、賬戶和密碼等個人信息及隱私是受法律嚴格保護的,非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利用。當然,購買理財產品讓財富保值增值是必要的。但是,收益過高,比如年收益率超過15%的產品就要小心了。不懂沒關系,不懂可以去銀行咨詢理財專家。
重拳出擊、重典治亂。從警方公布的案例來看,實施電信詐騙主要借助兩條渠道,一是通信線路,二是銀行網絡。騙子通過通信線路與受害者聯系,進行誘騙;受害者受騙,把錢存入“安全賬號”,騙子通過銀行網絡將錢快速提走。由于這兩條渠道的監管不力,致使電信詐騙等新型網絡犯罪屢打不絕。換句話說,除去受害人警惕性不高等因素之外,電信和金融系統在詐騙行為中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部分電信運營商、電信增值服務商在將業務層層轉包后,并未采取有效的監管機制,因此違規經營、管理松懈的現象較為普遍。再比如,有些銀行對批量開卡、委托辦卡審核把關不嚴,犯罪分子通過一些渠道輕松獲得了“無名銀行卡”,在作案后將其扔掉,逃避追捕。對于電信、銀行制度上或機制上的缺陷所導致的電信詐騙,公安、司法機關有責任以“司法建議”的形式要求其堵塞漏洞。
防治電信詐騙應有頂層設計,尤應建立起“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齊抓共管、落實責任”工作方針。同時,還應加強國際執法合作,完善警務合作工作機制,不斷提高跨國跨境打擊犯罪能力。從實踐來看,自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等2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以來,僅2個月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670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5825名,打掉團伙927個;各商業銀行共阻截電信詐騙案件6000余起,成功攔截被騙金額1.4億余元,清理非實名銀行賬戶7900個,凍結賬戶4.2萬個;各電信企業共攔截改號網絡詐騙電話64.1萬次,查處非實名電話卡、上網卡、寬帶業務18萬戶,關停違法電話號碼5萬余個。同時,公安部赴印尼成功搗毀電信詐騙犯罪窩點8處,抓獲犯罪嫌疑人224名;赴柬埔寨工作組聯手柬埔寨警方、移民局聯合開展抓捕行動,成功搗毀網絡詐騙窩點3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68名。其中,共有254名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被中國警方押解回國。
針對電信詐騙這一社會頑疾,既要“防”電信詐騙,也更要“堵”。首先,不斷創新打防管控機制,著力提升源頭監管能力,切實形成綜合治理的良好格局。同時,還應從立法層面入手,盡快修改《刑法》等相關法律,一是降低電信詐騙的入刑門檻;二是改以詐騙行為而不是金額為立案的量刑標準。其次,建立預警機制,其重點是強化電信運營商及金融機構的法律責任。
一言而蔽之,防范“防不勝防”的電信詐騙,需要的是系統化解決方案,即用戶、運營商、公安、銀行的聯手。通過用戶舉報,電信運營商可以實現對詐騙電話的屏蔽;借助大數據系統,銀行可以與公安部門聯網,對通訊信息詐騙涉案賬戶的相應操作提示風險。其中,既需要公安、司法機關、電信部門和銀行聯手,加大打擊力度,也需要規范電信運營秩序、嚴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理,讓詐騙犯罪分子無機可乘,從而切實地履行起保護公民權益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