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事們稱為技術創新“小諸葛”的袁朝偉,自去年獲評“最美中鋁人”之后,又在今年10月21日閉幕的第十屆“中國鋁業杯”有色職業技能大賽中勇奪儀器儀表維修工第一名,從一個角度佐證了“華澤工匠”的成長,展示了山西華澤鋁電有限公司一線技術人員的風采。

“‘中國鋁業杯’第十屆職業技能競賽儀器儀表維修工第一名,山西華澤鋁電有限公司袁朝偉。”
大賽成績最終揭曉的那一刻,袁朝偉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
欣喜過后,理性地回顧參賽過程和過往的工作經歷,袁朝偉覺得最能概括自己體會的詞語就是“厚積薄發”。
2006年,袁朝偉進入山西華澤鋁電有限公司。當時,華澤鋁電剛剛投產,作為新建的電解鋁企業,公司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對自控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很高。初出校門的袁朝偉感到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也可以大有作為的舞臺,他滿懷熱情從一片空白開始了自控技術的學習。走上崗位不久,袁朝偉和同事遇到了一次重大故障:鑄造車間鑄機線出現通訊中斷,鑄機線停運。由于科室人員都是新進廠的員工,沒有處理這類故障的能力,公司請來了一位專家幫助處理。在故障處理過程中,這位專家在困難面前從容不迫的氣度、縝密冷靜的思維以及處理問題時的一針見血、手到病除,給袁朝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袁朝偉意識到了技術所帶來的風采。這一幕場景后來一直深深地印在袁朝偉的腦海里,正是這個形象一直鞭策他努力前行。
從此,袁朝偉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廠區的各個車間,跟著操作工學習操作,跟著技術員學習技術,跟著設備員學習維護,只要是和自動化相關的知識,他都會虛心地向師傅們請教和學習。在實習的日子里,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是第一次獨立處理完故障后激動的心情,用他的話說:“緊張的手腳,急促的呼吸,似乎都能聽到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聲,那種成就感至今都難以忘記!”

袁朝偉(中)在“中國鋁業杯”有色金屬書職業技能大賽頒獎現場
由于成長較快,在隨后的工作安排中,袁朝偉兼任了中心的管理工作,這讓他逐漸脫離了技術一線。隨著時間的流逝,深埋在袁朝偉內心深處的那個形象離他越來越遠,他內心的不安也在一天天的滋長。袁朝偉意識到,只有技術能夠讓他興奮、讓他癡迷,只有在現場排除故障的過程中才讓他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經過認真考慮,在2012年的核崗定員過程中,袁朝偉放棄了管理崗位,重新回到班組。
重新開始與從零開始相比,雖然工作上手不是十分困難,但心理上還是有很大的落差。袁朝偉感到自己在技術上已經落后于那些同時進廠的同事,在工作中需要給他們打下手,在遇到難題時需要向他們請教。雖然在選擇崗位時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這種情況還是讓袁朝偉有些難以接受。在他對自己的堅持產生動搖的時刻,單位領導及時找他談心,讓他終于明白自己的方向。這次波折使袁朝偉堅定了信念:專心扎根現場,學習技術。
為了能夠盡快獨立承擔起現場的自控維護工作,袁朝偉每天都將學習資料帶回家,利用晚上和業余時間熟悉圖紙,解讀程序,不斷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當現場出現故障時,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設備不恢復正常不離開。2014年,某車間因事故所有設備全部停運,公司下達命令要求在10天之內恢復生產,自控技術科承擔了這項任務。上百根電纜的恢復、六七套控制系統的調試,壓力與考驗隨之而來。袁朝偉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從前期的排查統計、到接線恢復、調試運行,始終堅持在現場,每天工作到凌晨二三點鐘才能回家,有一次甚至連續工作40余小時。調試時設備無法啟動,忙碌了近3個小時,還沒有找到癥結,同事們一時都束手無策。這時時針已經指向12點。袁朝偉讓大家先去休息,他重新從線路開始一點一點進行排查,凌晨3點,設備終于順利啟動。在這段時間里,袁朝偉處理了一個又一個故障,積累了一個又一個知識,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夜以繼日地忘我學習和在現場的摸爬滾打,使他很快追上了同事們,并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能獨當一面的自控技術骨干。他更加“迷戀”自己的工作了。
多年的磨煉與沉淀使袁朝偉在心態上更加從容,技術上也更為扎實。2014年,袁朝偉被任命為炭素組班組長,維護片區的改變,責任范圍的擴大,并沒有使他退縮,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了成型、焙燒、鑄造等片區的維檢任務,贏得了車間和班組成員的信任。他先后獲得公司“勞動模范”、“最美中鋁人”等榮譽稱號。

袁朝偉在實驗室對控制模塊的程序進行調試

袁朝偉調試改造項目-與現場人員溝通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選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應該忠實于自己最初、最強烈的那個愿望和目標。”回顧自己的技術成長之路,袁朝偉特別感慨。
不善言談,略顯靦腆,偏瘦的體格使得深藍色的工作服罩在他身上略顯肥大,鏡片后面的那雙眼睛溫和中透著堅毅。這是袁朝偉給人最深的印象。同事們都說,袁朝偉身上有那么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尤其是碰到難題時,總有一股不妥協的精神,一定要把難題解決。
袁朝偉曾經開發了一個桌面鎖軟件應用于現場的上位機上,主要功能是:除了相關的監控操作外,其他與工作無關的操作都進行屏蔽,用以確保控制系統的安全穩定。這個軟件的難點在于如何在保證正常操作的前提下,將其他的功能屏蔽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朝偉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一次回到家里,看到自家電腦上安裝的“兒童鎖”,他一下子茅塞頓開。因為“兒童鎖”就是先用軟件將電腦所有的功能都關掉,然后在軟件上留出一個通道,連接孩子所需用的軟件。能屏蔽無關的東西,又能打開有用的東西,這不正是上位機所需要的嗎?有了思路編程就變得容易了,新的桌面鎖很快應用于現場。雖然袁朝偉開發的桌面鎖軟件,界面不夠精美、功能十分單一,所使用的開發工具VB也是較為落后的編程工具,可以說在市場上根本不會得到認可,但它卻為生產穩定提供了保障。在中心開展的工器具命名活動中,這個桌面鎖被命名為“袁朝偉桌面鎖”。隨后袁朝偉還陸續開發了空壓站、脫硫系統的報表軟件以及科室的維檢系統等,都在生產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過程中,袁朝偉善于靈活變通處理問題。華澤鋁電電解廠風機長期存在因測溫元件損壞出現跳停的問題,當元件損壞時,溫度會跳變到最大值導致連鎖跳停,但元件的損壞又不可避免。如何解決這個棘手問題?經過現場觀察,袁朝偉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在正常的情況下,風機溫度的變化是一個平緩的升溫或降溫過程,不會出現突然的跳變。于是他就在程序內對溫度進行實時記錄,并計算出溫度的變化速率,即每秒鐘升溫多少度,以這個值來判斷測溫元件是否損壞需要更換,成功解決了因此導致的風機跳停問題。
華澤鋁電炭素廠煅燒上料所需設備原由煅前設備、回轉窯、煅后設備三部分組成,后因生產需要,公司決定直接采購煅后焦,這樣就減掉了中間回轉窯的運行環節,只需要在煅前和煅后設備中間增加一條皮帶,用于輸送物料。然而,這隨之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原來三套設備之間的聯鎖功能失效,一旦煅后設備停運,而煅前設備和皮帶還在運行,就會發生堵料。生產廠家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增加一套控制系統,但投入較大。袁朝偉接受任務后,另辟蹊徑提出了解決方案:使用原控制系統的聯鎖停運功能,將煅前設備的末端、煅后設備的前端與中間的皮帶的信號全部集中到停運回轉窯控制系統當中,實現三套設備連鎖以解決堵料問題。方案實施后效果良好,得到生產單位認可。

袁朝偉在焙燒車間修理變送器
2012年以來,袁朝偉先后有8個項目獲得公司技術革新獎勵,并獲評公司“科技創新先進個人”。同事們稱他為技術創新“小諸葛”。
今年7月份,袁朝偉被選拔為參加第十屆“中國鋁業杯”有色技能競賽的選手。這是一項國家級的技能大賽,參加本屆大賽儀器儀表維修工種比賽的選手共有90余名,都是來自全國同行業各企業的佼佼者。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多年的工作經歷給了袁朝偉信心。因為從事技術工作以來,袁朝偉每年都要完成大大小小一百多次的故障處理、幾十項檢修、各種改造十余項。
在隨后的三個月里,袁朝偉針對比賽項目開始了緊張的訓練。比賽分為三個項目,分別是理論考試、儀表校驗和PLC實操項目。PLC實操是一個完整的項目過程,從設計繪圖、組態編程、接線調試都要全部完成,其他方面袁朝偉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但由于接線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較少,在前期測試中,他完成接線需要兩小時,而比賽要求是3個小時之內完成所有工作,這樣項目就很難完成。為了克服這個困難,袁朝偉就反復的練習接線,一遍一遍地接線、拆線。功夫不負有心人,訓練后期他1小時內就可以完成接線。
儀表校驗在袁朝偉日常的工作中涉及也比較少,沒有比賽用的操作臺,中心就安排參賽選手到兄弟企業進行訓練,袁朝偉利用訓練時機,虛心向技術人員請教,把操作要點、注意事項記下來,并編制成了一個操作流程,每天睡覺前他都要把流程在腦子里過一遍,做到了胸有成竹。在最后的比賽中,由于發揮出色,就連這個本來是弱項的他也拿到了高分。
訓練期間,為了做到工作、比賽兩不誤,袁朝偉一方面在現場奔忙,一方面加班準備比賽。9月底,距離比賽僅有兩個星期的時間,焙燒二車間的多功能天車出現通訊故障,經過一個星期處理后依然無法將故障消除。當時焙燒二車間技改完成投產啟動在即,袁朝偉二話不說接受了任務。他在現場整整忙碌了一個星期,期間曾連續三天都在天車上工作,多次晚上加班,終于消除了故障使多功能天車順利啟動。現場問題解決了,他的訓練計劃也受到了一定影響。為了彌補損失的訓練時間,他每天都練習到深夜,禮拜天、國慶長假沒有休息過一天。所有的努力和付出,最終都在10月21日技能大賽的閉幕式上得到了肯定。
袁朝偉的技術成長之路,是一個不忘初心,熱愛、堅持、付出并終有收獲的過程。問及獲獎后的感想,他說:“這次比賽的收獲不僅是成績,更重要的是彌補了我的短板,促進了我技術水平的提升。”袁朝偉表示,將以更加虔誠的心態敬重工作,力爭把它做得更好,用更加精湛的技術水平充分展示技術的風采,用更加專業的自控服務質量完美詮釋“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