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代表在首屆會議上踴躍發言

澳大利亞代表在首屆會議上踴躍發言
2016年10月中旬,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298)首屆會議(以下簡稱“首屆會議”)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行,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主要稀土生產、消費大國代表悉數到會,韓國、中國正式提出了提案,各國代表發言踴躍。
ISO稀土技術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長期以來沒有稀土國際標準的局面即將終結,而推出稀土領域的國際標準,有利于促進稀土應用與國際貿易。對于中國而言,ISO稀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由中國承擔,意味著我國將成為稀土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領跑者。業內人士指出,由中國主導研制稀土國際標準,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稀土生產與貿易方面的影響力。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屆會議再次將中國稀土推到歷史的聚光燈下,如果說這是一份榮耀,那么,它首先歸功于眾多的幕后英雄——廣大稀土標準化工作者對這份事業的堅持與付出。
今年8月去澳大利亞交流訪問的經歷讓中方代表團的所有專家印象深刻。在交流過程中,澳方對中國多年的稀土標準化成果及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最感興趣,他們詳細了解了中國現行有效的稀土國家、行業標準中涉及稀土環保、溯源方面的情況。原來,澳大利亞的稀土產品在出口歐洲時屢遭不順,歐洲方面認為澳大利亞在稀土開采過程中對土壤植被、大氣環境均造成了污染,這樣的稀土是“臟”的,他們要限制其進口。
“其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這就是人為設置的貿易壁壘。”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稀土標委會”)主任委員朱玉華向記者解釋說,“這樣的壁壘完全可以通過標準來破解。只要有這方面的國際標準,稀土生產符合該標準要求,那么‘臟稀土’的說法就不成立,買方以此為由限制進口就是沒有道理的。這就叫‘打破壁壘’,事實上,這也是我們積極推行國際標準的目的所在。”
由此可見,稀土國際標準對于促進全球稀土的公平貿易意義重大,同時,對于中國這個稀土大國的產業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資料顯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應用和出口國。當前,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稀土行業提供了巨大的機遇。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陸續實施,稀土作為支撐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材料,在稀土永磁電機、動力電池、照明及顯示器用發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然而,我國稀土產業發展狀況仍不容樂觀。稀土上游開采、分離環節產能過剩,下游應用產業發展滯后,低端應用材料產能亦嚴重過剩,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應用器件規模較小、產品附加值低,加之全行業仍然面臨需求低迷,環境保護壓力加大、融資難等問題,諸多因素制約了整個稀土行業的快速發展。
2015年,中國稀土管理進入了“WTO稀土訴訟案”后時代,由于在WTO稀土訴訟案中失利,我國于2015年1月取消了稀土出口配額,于5月取消了稀土相關產品出口關稅。2015年以來,由于國內外稀土消費低迷,稀土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出口呈現量增價跌的態勢,部分稀土企業處于微利甚至于虧損的狀況。稀土行業發展已經到了爬坡過坎的重要關頭。

日本代表在首屆會議上介紹該國稀土生產情況

加拿大代表在首屆會議上介紹該國稀土生產情況
在這個關鍵時期,不僅迫切需要加快稀土產業的轉型升級,還迫切需要中國的稀土標準走出去,加速我國稀土材料生產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稀土材料走出去。在中國的稀土產業發展過程中,稀土標準化工作一直發揮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不僅規范了稀土產品的生產與貿易,還積極促進了稀土產業的調整與升級。
比如:中國制造需要大量高附加值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合金結構材料,相關新材料標準的研制可以引領高端稀土新材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助推稀土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稀土上游開采、分離和冶煉環節產能過剩,研制相關生產過程控制標準,規范、限制稀土生產過程中廢渣、廢水的排放,加強對于以含有釷、鈾等放射性元素的獨居石精礦為原料的企業的監管,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與安全生產標準,同時強化相關標準的實施,可為改善稀土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危害、淘汰過剩產能提供良好的技術依據;《稀土冶煉加工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是工信部《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對于企業能耗要求的重要考核指標,正在研制的《稀土產品的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強制性國家標準,要求稀土精礦、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與合金企業在產品包裝和標志上注明原料來源,標準的實施將成為工信部建立稀土產品溯源機制的必要前提之一。
目前,我國已經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我國稀土工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歷程,技術路線成熟,產量、消費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稀土標準方面,我國也擁有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ISO稀土技術委員會主席馬存真的言語中透著坦率。他說,無論是從稀土產業發展角度,還是稀土標準現狀角度,中國都是主導稀土國際標準制定最為合適的選擇,而ISO稀土技術委員會,則是制定并推廣稀土國際標準的最佳路徑。
據馬存真介紹,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具有較為完整的稀土標準體系,其他國家均沒有稀土方面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只有企業標準,這些企業標準主要通過公司之間交流時獲得,大多為單一稀土金屬及氧化物的產品標準,且標齡較長。
我國的稀土標準化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于70年代末頒布了首項部級稀土標準。1992年,原國家計委組建了稀土行業標準化辦公室,專職從事相關工作。1997年,原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成立了稀土標委會,負責基礎標準、礦產品、冶煉產品、高純產品、中間及鑄造合金、加工產品、化學分析、物理檢測、標準樣品、能源、安全、環保等十分全面的標準化工作。截至2016年9月,我國已有260項稀土標準,其中國家標準177項、行業標準83項,種類覆蓋基礎通用標準、管理標準、產品標準和方法標準等。
從標準水平來講,我國主要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及新材料產品標準均采納了行業較高水平技術指標,基礎標準和方法標準得到國內外用戶的廣泛認同,“整體上是先進的,標準實施效果也很好。”朱玉華說。此外,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建立了由稀土科研、分析和檢測的專家及技術人員組成的標準化人員工作隊伍,在標準專業研究和外語交流方面均有很強的優勢。
為做好首屆會議的籌辦工作,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國內舉辦多種類型討論會

稀土國家標準外文版翻譯標準審定會與稀土國際標準提案討論會

2016年度第一次稀土標準工作會議

2016年度第四次稀土標準工作會議
但隨著我國稀土產業的迅猛發展及稀土標準化工作的大力開展,長期從事稀土標準化工作的人員深深感到,中國作為稀土的資源、生產和出口大國,在做好國內標準化工作的同時,還應積極探求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創建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求用中國標準帶動世界標準化工作的開展,這對進一步提高中國稀土的聲譽,開拓國際市場,充分發揮我國稀土產業的潛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標準化專門機構,其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工作的發展,以便于國際物資交流和服務,并擴大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動是制定國際標準,協調世界范圍的標準化工作,組織各成員國和技術委員會進行信息交流,以及與其他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共同研究有關標準化問題。
如果能夠成立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我國成熟的國家、行業標準為藍本,將可以制定出一系列稀土國際標準。一方面,制定的這些標準將是今后稀土產品生產、技術交流以及國際貿易的重要技術文件,有利于促進稀土產品的應用,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規范國際貿易,尤其對中國而言,有利于擴大高附加值稀土材料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以秘書國身份出現在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可以大大提高中國稀土在國際上的地位,主導稀土標準的方向,有利于中國盡早由稀土大國向稀土強國邁進。
專家表示,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以及我國加入WTO后面臨國際形勢的變化,稀土技術標準的統一趨勢將不可逆轉。2015年9月15日,國際標準化組織在韓國召開的會議上通過決議,決定成立ISO稀土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由中國承擔,其中,秘書處的具體工作由稀土標委會承擔。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功創立,使在國際范圍內開展稀土標準化工作變為現實。
從2000年中國提出成立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到2015年獲得通過,再到2016年成功舉辦首屆會議,近20年來,推進該項事業一直是我國稀土產業和相關標準化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內容,無論經歷多少次碰壁和失敗,中國稀土標準人從未放棄對這個遠大目標的追求。

2000年年初,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首次向ISO提出成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提案,但由于未能獲得足夠成員國的支持,提案未獲通過。2002~2003年間,我國先后與日本、加拿大、美國等相關公司聯系,希望爭取更多技術專家的支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標準委”)還特別在北京組織舉辦“東北亞標準合作研討會”,專門對稀土標準化領域合作問題進行研討;2004~2005年間,我國派代表團赴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繼續進行技術交流,介紹中國稀土標準化情況,并宣傳中國籌備ISO稀土標準化組織的設想。幾年的努力,盡管付出很多,但由于開展稀土國際標準工作的渠道還不太暢通,國外實質性的稀土生產國太少,難以獲得5個ISO秘書處成員國的支持,工作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

稀土產品

高性能稀土拋光粉生產線
時隔十余年,國際稀土生產格局日漸變化。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獨聯體等國陸續有稀土項目投產,不僅沖擊了國際稀土的價格,還將對世界稀土標準領域帶來深刻影響。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開展稀土國際標準化必然將成為擁有稀土資源和項目國家的重點戰略之一。
2012年,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在其材料中的可申報物質技術委員會(F40)下成立了關于稀土材料的分技術委員會(F40.04),旨在通過發展稀土材料標準來促進稀土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隨著ASTM啟動稀土標準化工作,美國在稀土標準領域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
另外,一些主要的稀土應用國家一貫熱衷于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不能排除他們率先提出成立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可能。一旦他們提出提案并通過,中國將在國際標準領域處于被動跟從狀態,這對于本來在國際貿易中就一直處于不利局面的中國稀土企業而言,無疑將是雪上加霜,低端產品出口可能再次淪為“白菜價”,高端產品出口又多受國外專利制約,我們的稀土強國夢想恐怕會漸行漸遠。
考慮到新的國際形勢變化,同時,基于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及我國目前在ISO的影響,根據組建ISO技術委員會應具備“全球相關、市場需求、技術成熟”3條原則,在國家標準委和工信部的支持下,2014年3月,由國家標準委代表中國再次向ISO提出成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申請。同年5月19日,ISO啟動了為期三個月的投票程序。8月20日,ISO網站顯示初步投票結果,中國共獲贊同票21票,達到了規定的數量,只是愿意擔任P(Participating country參與國家)成員的國家只有4個,即日本、韓國、印度和中國,依然不足5個,這意味著此輪申請又有可能失敗。
知曉ISO投票的初步結果后,國家標準委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與稀土標委會協商補救辦法,初步確定爭取由O(Observing country觀察國家)成員轉變為P成員的國家名單,包括美國、馬來西亞、南非、越南等國。國家標準委負責與相關國家標協聯絡,稀土標委會負責與ASTM及各個國家相關稀土企業聯系,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爭取到有國家同意由O成員轉為P成員。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站在懸崖邊上的一搏終于有了積極的回應,2015年9月15日,ISO韓國會議上傳來的好消息讓中國多年的夢想終成現實。

中國稀土標準專家組到訪澳大利亞標準局

中國稀土標準專家到訪大型稀土生產企業——萊納公司
“當然,ISO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成立只代表大戲開鑼,制定出并推廣稀土國際標準才是接下來要唱的重頭戲。目前我最關心的是首屆會議中提出的8個提案至少有一半以上能獲得通過,讓我們能夠真正干起來。”朱玉華口中的8個提案,包括中國提出的兩項術語標準提案、三項方法標準提案和韓國提出的三項循環利用標準提案。會議最后傳來好消息,我國提出的兩項術語標準提案和韓國提出的三項循環利用標準提案獲得通過,達到了預期目標,我國的另外三項方法標準提案將按會議紀要修改后,于下次會議進行進一步討論。
由于我國在稀土提取分離及稀土基礎材料技術領域的研發和產業水平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國外稀土生產企業有實質性的影響,在多年的對外貿易過程中,我國的《稀土術語》標準及檢測類標準得到了廣泛應用。國外企業從中國進口稀土產品,均按中國現有國行標規定的方法標準進行檢測,并認可其檢測結果。因此可以說,通過多年實踐,《稀土術語》與系列稀土檢測標準的國際化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經過在國內多次“稀土標準工作會議”上的協商,中國決定在首屆會議上率先提出稀土術語標準提案。“提案不是隨便提的,既要有公信力,又要具備可操作性,這樣才能降低被否定的概率。”馬存真強調說。
國家標準委國際合作部副處長李東方,過去兩年一直參與ISO稀土技術委員會提案提出工作。他認為中方作為秘書處承擔國,既需要按國際標準化規則開展工作,更要把控國際標準化發展的方向,重視專家團隊的培養,加強國際標準化培訓,逐步建立一套由中國主導、全球公認的稀土國際標準體系。
馬存真表示,ISO稀土技術委員會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將涵蓋稀土的全部生產鏈條,即從稀土礦、稀土精礦、稀土金屬、稀土合金、稀土化合物、稀土材料至稀土的再生與利用。考慮到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國際稀土業內重要關注點,也擬與ISO相關標委會合作,將環保標準納入新標委會的工作范疇,確定出由通用基礎標準、檢測方法標準、產品標準及相關環保標準等構成的基礎標準體系框架。
在中國提案方面,朱玉華介紹,將優先考慮推出《稀土術語》等基礎標準,然后推出《稀土金屬及其氧化物化學分析方法 非稀土雜質的測定》以及《稀土金屬及其氧化物化學分析方法 稀土雜質的測定》等系列化學分析方法標準,后續可陸續推出主要的輕稀土產品標準、稀土材料標準等。
問到中國未來將在ISO稀土技術委員會中發揮什么作用時,朱玉華說,我國作為秘書國,將致力于建立推行一套由我國主導的、全球公認的科學、公正、合理的國際稀土標準體系,充分發揮出我國多年來成熟的標準化工作經驗,將我國稀土產品質量、技術標準的核心內容納入國際標準體系,同時,也要將我國稀土標準的先進成果與國際稀土生產和應用企業共享,從而推進稀土國際標準化事業邁向新階段,提升我國稀土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發揮出中國引領國際稀土產業與標準發展的重要作用。

中國稀土標準專家到訪馬來西亞標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