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場涉及有色金屬行業國企民企兩大領軍企業的爭論在微信公眾號上討論得熱火朝天,上萬名讀者參與了轉發和討論。事情的起因是11月4日,微信公眾號《礦業匯》上發了一篇文章《魏橋鋁業營收不到中鋁一半利潤是其50倍,他靠什么雄霸鋁業》,接著中鋁公司政研室副主任趙秀富發布了回應文章《解開“魏橋鋁業的利潤是中鋁的50倍”的真相》,結果公眾號“十八銅人”發了一篇《不要慫,正面懟——與趙先生商榷幾個問題》,直接開懟。看得我們吃瓜群眾熱血沸騰,摩拳擦掌,坐等一場好戲開場。
這場爭論最后以一則新聞而終結。據報道,12月6日,中鋁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盧東亮與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副董事長、魏橋鋁電董事長張波舉行了會談,雙方就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進鋁工業健康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溝通,并達成了多項共識。
其實,兩家代表不同經濟形態的行業領軍企業并不是第一次合作。2015年四季度,電解鋁遭遇市場價格狂跌時,張波就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協調下,牽頭與中鋁一起聯合國內主要骨干電解鋁企業限產,并承諾不再重啟關停產能。這次合作,給斷崖困境中的中國鋁工業以強有力的支撐。就如同抗戰時期,國共兩黨摒棄前嫌,握手合作,同仇敵愾。在這個時候,信心遠比收益重要。
公開資料顯示,兩家企業之前也有諸多交流,中鋁感慨,魏橋模式,不可復制!魏橋羨慕,中鋁的人才、技術優勢。瞧,人家兩個主角都和和氣氣的,圍觀群眾起哄躥架,是為哪般?如果還要硬生生地扯上“國民之爭”,非要說道說道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優劣,就真心有點托大了。

用網絡傳播視角來看待這次事件,就更像是一次微信公眾號的營銷過程。自媒體資源+公眾號吸粉,基本上是公眾號運營的通用方式。至于怎樣吸粉,就各有各的高明辦法。互聯網傳播本身就具有放大作用,他打破了線性傳播的傳統模式,使得一個事件以裂變方式快速傳遞。幾年前,一個關于吃桃子要不要削皮的話題,引發了南北方網友的討論,短時間內就有兩萬多轉發量,6000多人參與討論。其實,這不過是一個習慣問題,沒有絕對標準。
虛擬的網絡里,給了圍觀群眾表達的自由。粉絲經濟下的網絡口水戰,在娛樂圈屢見不鮮,近年在商場中也頻頻出現。最著名的是某寶和某東網絡之爭,可以挑戰權威,不乏“一罵成名”的網紅。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網絡口號“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不管怎樣,筆者仍然認為,在自由表達的同時,傳遞正能量才是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