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強調,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大冶有色老一代建設者中有一位倍受尊敬的老紅軍,他就是已故公司副經理趙開義。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記者走訪了趙開義同志的兒子、公司退休職工趙宜富,聽他講述其父親的故事,通過緬懷這位老紅軍、老領導的感人事跡,激發廣大干部職工為實現公司“一流銅業,國際品牌”企業愿景砥礪奮進的精神動力。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作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長征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他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奠定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基礎。
趙開義,就是在這支遠征隊伍里,開啟了他傳奇的人生之旅。
1903年10月9日,趙開義出生在四川省廣元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小小年紀就到地主家做長工,生活屈辱而艱難。
有一天,趙開義發現自己放養的牛少了一頭,他焦急地找遍了整座大山,直到深夜也不見牛的影子。趙開義知道自己闖下了天大的禍,為了免受地主的責罰,趁著夜色逃出大山,連跟家人道別也顧不上。
他找到蘇區游擊隊,堅決要求參加革命,并如愿成為一名紅軍戰士,時為1933年3月。不久,游擊隊被紅四方面軍收編至剛剛組建的紅31軍,軍長是赫赫有名的共和國大將王樹聲。1935年3月28日深夜,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拉開了長征的序幕。趙開義所在部隊在軍長王樹聲的帶領下,全殲江防守敵劉漢雄一個旅。長征途中,紅31軍以敢打惡仗、硬仗聞名,令敵膽寒。受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影響,趙開義跟隨部隊兩翻雪山,三過草地,歷經千難萬險。隊伍走出困境抵達甘肅天水時,與胡宗南的剿共部隊遭遇,激戰中趙開義身受重傷,左腿落下殘疾,后被定為乙等革命傷殘軍人。

趙開義軍官證上的登記照

趙宜富珍藏的淮海戰役紀念章

趙開義使用的最后一枚帽徽
長征勝利,全面抗戰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趙開義所在部隊編入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政委分別是劉伯承、鄧小平。趙開義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在后來的解放戰爭中,又隨部隊千里躍進大別山,參加了洛陽戰役、淮海戰役等,可謂轉戰南北。
趙開義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先后擔任過蘇區游擊隊排長、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排長、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警衛、延安騎兵連司務長、中南軍區供給部總務科長、中南空軍后勤部生產科長等職務,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記大功一次。1937年5月,趙開義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4年在河北涉縣一二九師司令部駐地,英勇帥氣、敦厚樸實的趙開義遇到了當地一名叫張福果的女青年,并談起了戀愛,后經師長劉伯承特批,兩人在一二九師司令部結了婚。同年,趙開義的長子趙宜富出生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
抗戰期間,日軍對抗日根據地輪番進行大掃蕩,實施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為了保護部隊首長孩子的安全,中央決定將分散在各戰區的革命后代集中轉移到延安中央托兒所。
劉伯承的兒子劉太行當時只有5歲多,也是這次轉移的對象。司令部在物色護送人選時,曾征求劉伯承的意見,劉伯承淡淡地說了句“籍貫四川”。趙開義在師部當警衛員,老家四川廣元,勇敢健碩,忠誠可靠,成了護送劉太行的最佳人選。
當時的戰區危機重重,敵人的圍追堵截無處不在,安全護送劉太行到達延安,其中的艱難險阻不言而喻。但趙開義沒有絲毫猶豫和畏懼,毅然決然地接受了任務。從根據地到延安,這一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經歷了多少風險,今天已經難以知曉。
安全抵達延安后,根據組織安排,趙開義在楊家嶺又照看了劉太行一個多月,劉太行也非常親近趙開義。期間,毛主席、朱總司令經常帶著劉太行玩。有一次,劉太行跑到毛主席的窯洞里,從桌子上拿了一盒香煙,返回自己的窯洞要給趙開義抽。雖然趙開義特別喜歡抽煙,但他連忙告訴劉太行:“這煙是主席的,不能拿,趕快送回去。”劉太行又連忙送了回去。怕劉太行影響毛主席工作,趙開義隨后要求劉太行不要隨意進出毛主席的窯洞。

10月25日,趙開義的兒子趙宜富講述其父親的長征歲月。
劉太行幾天沒去,毛主席竟來看他。一天,毛主席來到趙開義和劉太行住的窯洞,他戴著灰帽子,穿著一身寬大的灰粗布衣服,面帶笑容,和藹可親。他問趙開義的姓名,哪年出來革命的,并稱贊趙開義把太行照護得好,有功。但趙開義并沒見過毛主席,只覺得這位大領導一點架子也沒有,事后問當時主管延安后勤的康克清,才知道這就是思念已久的毛主席。趙開義后悔自己的木訥,主席說了很多話,而自己在主席面前沒說上幾句。
一個月后,趙開義難舍難分地把劉太行交給了康克清,劉太行隨后入讀楊家嶺幼兒園。
回到河北駐地的趙開義,被劉伯承要求繼續回到延安,進抗大學習,共產黨人文化知識不能少。但趙開義說,自己是放牛娃出身,不喜歡讀書,就喜歡打仗,不想離開部隊和劉師長。無奈,劉伯承只好讓趙開義繼續留在戰區。
新中國成立后,趙開義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先后任武漢中南建筑局華中區總務科長、武鋼大冶鐵礦行政科長,1958年調任大冶冶煉廠行政科長。
1961年5月,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到大冶冶煉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前身)視察。
在冶煉廠視察時,陳毅問身邊陪同視察的冶煉廠黨委書記趙寬銘:“劉帥有個姓趙的警衛員是在你們單位嗎?”
趙寬銘連忙回答:“是的,他叫趙開義。”
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陳毅當即向身邊工作人員指示,要擠出時間見見趙開義。當天下午,在廠招待所里,陳毅親切接見了趙開義一家。
聽說陳毅元帥要見,趙開義連忙帶上妻子張福果、兒子趙宜富趕到招待所。一進屋,陳毅就急忙站了起來,緊緊握住了趙開義的雙手。
陳毅問道:“你有什么困難沒有?”
趙開義說:“沒有什么困難,一切都挺好的。”
陳毅又問:“說實話羅,有什么困難大家幫你解決。”
趙開義想了想說:“就是沒有酒喝。”
原來,趙開義特別喜歡喝酒,并且酒量不小。行軍打仗時,只要條件允許,他都要在自己的軍用水壺里裝上酒,這是劉伯承和司令部的人都知道的。

趙開義生前在照相館照的軍裝照

趙開義在冶煉廠工作時的照片
這次簡短的會見結束后,趙開義家里的生活逐漸發生了一些改善。黃石市委組織部根據中央和湖北省委精神,陸續出臺了一些幫扶困難老紅軍的政策。從1962年起,趙開義有了一本《老紅軍特供證》,每個月可以領到數量不等的酒、肉和糧票等。幫扶老紅軍的政策里還規定,各級地方政府要關心老紅軍的生活,每年春節一定要上門看望和慰問,不能忘記這些用生命換來新中國今天的時代功臣們。
1963年,中央在全國開展“四清運動”,工作組對趙開義進行政審,并派出專人赴趙開義的四川平武老家調查。
1964年,工作組就政審情況對趙開義進行通報,稱經過組織調查,趙開義同志的政治是清白的、歷史是清楚的,原籍貫含糊不清的問題也得到解決,現為四川省廣元縣三堆區井田公社魚洞大隊。
令趙開義沒有想到的是,工作組還向他提供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信息:在這次去四川審查中,發現趙開義父親趙武詳還生活在魚洞大隊的山上。工作組希望趙開義馬上趕赴四川父子團聚。
原來,趙開義自從參加革命以后就與家里失去了聯系,新中國成立后,趙開義多方打聽父親及其家人的下落,均沒有任何音訊。屈指一算,趙開義離開父親和家人已經有30多年了。
得到工作組的這一消息后,趙開義喜出望外,急忙向公司請假,遠赴四川見失散多年的父親。黃石市委組織部也出具了專用《介紹信》,要求沿途各組織各單位給予支持。
1964年7月的一天,趙開義帶著大兒子趙宜富踏上了開往四川的火車。在廣元火車站下車后,趙開義搭乘公共汽車趕往三堆區,中途又步行30多公里,才千辛萬苦來到魚洞大隊。
這是一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他在這里出生、長大、勞作、征戰,這是他的根之所在。這里既是他遭受無數苦難和屈辱的傷心之地,也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大山還在,鄉音無改,舊社會變成了新社會,當年慌不擇路的他回來了。他文化不高,不知道什么叫鄉愁,背不出“少小離家老大還”的詩句,也沒覺得自己是什么衣錦還鄉,但他對故鄉有著與常人無異的親切感。
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趙開義在半山腰一處農房里見到了分離30多年的老父親。父子倆在小院的禾場里緊緊相擁,趙開義突然覺得時間停止了,只有幸福和酸楚將自己緊緊包裹。
見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兒子趙開義,還見到了自己的親孫子趙宜富,趙武詳老淚縱橫、激動不已。
“老紅軍趙開義回來了”,整個村子沸騰了,整個大隊、公社都轟動了,人們奔走相告,一撥又一撥的人爭相來到趙開義的家中打探消息:
“你看到我的丈夫沒有?”
“你見過我的大哥嗎?”
“你知道我的兒子在哪里了嗎?”
面對一雙雙熱切期盼親人的眼睛,趙開義只能一遍遍地安慰他們:“再等等吧……等等吧……”

1984年,趙開義(前排右五)在公司老年體協成立大會上合影
據陪同前往三堆區的領導介紹,戰爭期間,這里有200多名青壯年跟隨紅四方面軍出發,到目前為止,只有三個人回來了,其中包括趙開義。
幸福的日子總是很短暫,陪著父親住了近一個星期,趙開義準備返程回冶煉廠上班。頭天夜里,趙開義與父親促膝談心,希望父親好好保重身體,他會經常回來看望老人家的。
第二天早晨,就在趙開義向父親告別時,發現父親安詳地躺在床上,已經離開了人世。
沒想到父子闊別三十余載的第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遺憾之余,趙開義或許會想,幸虧有了這唯一的見面,讓他們父子終于知道了彼此的過往,沒有留下更多的遺憾。
1986年的一天,一封加急電報從北京發到大冶有色金屬公司:“請趙開義同志速來北京,汪榮華”。汪榮華是老首長劉伯承的夫人,趙開義連忙帶著夫人張福果、兒子趙宜富和兒媳婦、孫女等人,連夜趕赴北京。
接待他們的是劉帥的老部下,時任商業部副部長、全國供銷總社社長的程啟光。程啟光安排趙開義一家在商業部招待所住下。第二天早晨,劉伯承的兒子劉太行帶著家人來到招待所接上趙開義全家,直奔中國人民解放軍301總醫院,劉伯承在這里治療。
在劉伯承病房外的會客廳里,趙開義一家和程啟光等被工作人員安排等候。不一會兒,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來到客廳,一眼就認出了趙開義:“趙開義同志,40多年沒有見面了吧!”
40多年后的相見,讓趙開義十分激動,他強忍著淚水,緊緊握住了汪榮華的手:“我十分想念您和劉帥啊!”
汪榮華叫來劉太行,鄭重地說:“太行啊,這是你的趙叔叔,當年冒死送你去延安,不要忘記了趙叔叔。”
身穿便裝的劉太行連忙來到趙開義面前,叫了一聲“趙叔叔好!”然后深深行了一個鞠躬禮。看到40多年前的小娃娃如今長大成人,趙開義感到十分欣慰。
不一會兒,工作人員來請趙開義、趙宜富、程啟光等進病房看望劉伯承。
走進劉伯承的病房,只見曾經叱咤風云、橫馬立槍的劉大統帥躺在病床上,面容清瘦,趙開義的眼圈紅了起來。窗外明媚的陽光透過房間,輕輕灑在潔白的被褥上,顯得十分安靜和溫暖。
汪榮華說,劉帥從1973年開始身體就一直不好,大半時間是在病床上度過的,如今病情愈來愈重,呈昏迷狀態了。
趙開義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輕輕彎下腰叫了一句:“師長,趙開義來看您來了!”話還沒有說完,趙開義的眼淚就奪眶而出。
同行的老戰友程啟光也跟著說:“師長,你幾次要我的腦袋,說打不贏仗就提腦袋來見,可是你都沒有要到啊!”
革命戰火熔煉的真情可以感天撼地,躺在病床上的劉伯承嘴角出現了微微的顫動。旁邊的醫護人員連忙扯了扯趙開義的衣服:“會見到此結束,首長要休息了。”無奈,兩位老戰友只好對著劉伯承深深鞠上一躬,強忍淚水輕輕退出門外,在會客廳號啕大哭,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趙開義作為探視劉帥的特殊客人,被汪榮華留下來在吃午飯。一大桌子菜端了上來,汪榮華說:“老趙啊,知道你喜歡喝酒,今天我代表師長請你喝上一杯。”
看到汪榮華斟上的滿滿一杯四特酒,趙開義卻怎么也喝不下去。
臨別時,汪榮華叫來劉太行對趙開義說:“老趙啊,以后有什么事情,就跟太行打電話吧。”
但是,趙開義從未打過這樣的電話。
1990年2月26日,趙開義在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總醫院安然離世,享年87歲。
趙開義生前經常跟子女們說,“人”字的一撇一捺不能動,一動就不是“人”了,要學會做人,在往前走時還要回頭看,不能忘了來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