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發展戰略的成敗,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被擺在首位,這體現了黨中央以創新理念引領“十三五”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思維。
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直是熱點話題。李克強總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強調萬眾創新的“萬眾”也包含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他們的成果需要轉化。要讓科技人員以自己的發明創造合理合法地富起來,激發他們持久的創新動力。正因如此,黨中央高度重視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部署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最近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至少有4次議題涉及科技創新,其中2016年2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一攬子措施。
可以看出,黨中央對于創新創業的高度重視以及創新創業對于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意義。結合當前的經濟轉型來看,中國對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應用的要求極為迫切。今后,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方向,將會向科技創新以及形成產業能力傾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于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5年11月的全國有色金屬科技工作會上,國務院參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黨委書記陳全訓在講話中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面臨新的重大挑戰。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有色金屬產量第一大國,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增強等矛盾愈加凸顯,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特點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其中動力轉換最為關鍵。從國際經驗看,二戰后只有少數經濟體從低收入成功邁向高收入,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了現代化,他們的一條重要經驗在于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競爭的新優勢,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當前,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群體性技術突破、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我國有色金屬工業既面臨趕超跨越的難得歷史機遇,也面臨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更主動的態度不懈創新,才能更有力、更有效地推動創新,創造一個新的更長的增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