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1日下午,記者在駐地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重慶市科協副主席、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潘復生。作為科技界委員,他就產能過剩、科技創新談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關于產能過剩,潘復生認為,一定要區分“真過剩”和“假過剩”,產能過剩有時候并不是真正的過剩,而是技術實力和產品競爭力不足,高端產品稀缺,低端產品不能滿足要求,這就是假過剩。國家在化解產能過剩的舉措中,應該對產能過剩的本質進行深入評估和研究,不能搞一刀切,簡單按照規模來砍,是不科學的。在整合重組過程中,必須從產業的區域性布局上進行合理安排,既要考慮產能和市場需求,又要考慮環保、技術先進性等綜合指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要發揮好“計劃”這個國家職能,不能把一切問題推向市場。
潘復生認為,有色金屬行業要想走出當前的困境,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現在很多創新之所以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是因為“創新”二字僅停留在口號上、文件上,而沒有落到實處。平心而論,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材料領域的創新和研發,在國際上是有地位、有影響的,有好的技術積累,近年來海外的科研人才回歸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如何把創新落到實處?要綜合考慮資金投入、人才保障、硬件設施、體系銜接等一系列因素。
潘復生指出,創新首先是管理創新。管理的思路、方法、途徑等一定要科學化,比如,在加大科技人員的獎勵力度方面,過去實行的工資總額承包,就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平均分配的話,調動不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傾斜的話,又有可能造成不團結、不和諧的因素。所以,管理創新就需要突破。
過去,有色行業有一些研究院所在科研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后來經過轉制,實行市場化運行,他認為,科研院所不應該完全市場化,必須有穩定的投入和穩定的人才隊伍,讓科研人員安心投入科研開發中。
潘復生建議,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應該組織專業化的技術研發平臺。目前,在中國的有色金屬行業中,缺乏高端、專業、國際化的科研大平臺。比如,在鋁加工行業,很多企業都設有技術中心,但是比較散、小,實力不強,重復設置。在鎂行業,更是一個典型的反映,鎂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的形式存在,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本身沒有實力去搞技術開發,只能委托大學來進行。單一讓企業去創建科研平臺,首先要建立固定的隊伍,投入設備和檢測平臺,投資大,風險高,企業承受不起。建議國家或者行業協會組織一個共性的專業化、國際化的產業技術研究聯盟,通過協會、聯盟發揮引導作用,聯合企業、大學、院所進行產學研的深度結合,建立知識庫,拿出科研成果讓業界共享,這樣,科技創新就有了活力之源。如果在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內,這種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能夠運行成功,對其他傳統行業來說,就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將帶動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