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偉大征程中,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力量,理應勇立潮頭拿出更大的作為。筆者認為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創新的內容很多很廣,但最關鍵和應持續發力的是理念與戰略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后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又進一步闡述了創新驅動對引領新常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意義。在這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偉大征程中,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力量,理應勇立潮頭拿出更大的作為。
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創新的內容很多很廣,但最關鍵和應持續發力的是理念與戰略創新、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理念和戰略創新,核心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真正按照產業和企業發展的規律來謀事辦事。
一是創新理念本身要創新。
創新是一種信仰,是一種態度,信仰堅定才不患得患失、敢闖新路,態度端正才不急功近利、虎頭蛇尾。
創新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總是伴隨著失敗和挫折,并不能處處鶯歌燕舞。只要畢業證書不談交學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要有投入就必須有成果,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也不符合辯證法。要鼓勵國有企業不斷增強、提升經受失敗和承擔創新風險的能力,什么時候我們的企業能夠一億元、十億元、百千億元大投入搞研發搞創新而不擔心創新之外的問題,我們的創新驅動戰略才算扎下了根。各級政府、各企業主管部門要拿出足夠的戰略耐心,不能以短平快、立竿見影的思維看待創新。廣大工程技術人員要能忍受十年冷板凳,拿出數螞蟻、水滴石穿的精神投身創新。
創新的成果是一個多面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檢驗創新成果的唯一標準,但這個“實踐”的內涵是豐富的。一篇好論文是成果,一個好發明是成果,一次開創性的失敗、一次關鍵性的試錯也是成果。在創新的崎嶇山路上,登上高峰是勝利者,那些為勝利者墊腳鋪路的人也是英雄。
二是資產價值度量理念要創新。不能簡單用原值、重置成本、折舊攤銷等會計概念和靜態的會計數字來衡量資產的價值,要從流轉、交易和市值的角度衡量價值。落后的產能、過剩的產能、不能創造經濟增加值和環境增加值的產能,不能通過關停并轉實現新生的產能,其價值都等于零。
三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理念要創新。資產物理形態完好完整以及功能維持,不是保值增值的全部;要把企業的活力、創新力、競爭力和成長性的高低優劣作為保值增值的核心指標。
四是企業戰略要創新。要把新的發展理念作為企業戰略的核心和引領,全面審視調整企業的戰略思維和方向目標。要確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不盲目追求資產、產量、營業收入大盤子和高速度,不貪圖以營業收入為杠桿的世界500強虛名,不追求贏者通吃、壟斷經營、絕對霸權的境界。要鼓勵做行業最強、隱形冠軍,做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升級發展、綠色發展,推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生力軍、領頭羊。
技術創新是國家創新戰略的核心,決定著企業生產力的先進與落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企業的技術創新曾經有過輝煌的成績,也走過彎路。面對新常態下國內外復雜的競爭態勢,如何盡快有效地打開技術創新的新局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1.要抓大帶小
對一個產業和行業來說,技術創新主要是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是關鍵技術、重大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在鼓勵萬企萬眾創新的同時,要汲取過去舉國體制的有益經驗,通過賽馬的方式、市場的機制(包括公開招投標),集中一省一部一行業甚至全國的優勢資源,攻破一批對產業和行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課題,創造更多像“四大發明”、“兩彈一星”、高鐵一樣的世界級技術成果。
2.要選準突破口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倒逼機制、補短板找到技術創新的穿插路線,哪里最需要炮火就集中火力往哪里進攻。
二是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技術創新的主陣地。我們不能照搬一些發達國家用高端產業來完全取代傳統產業的道路,而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兩手抓,通過新舊產業的交互作用、融合滲透、逐步創造出全新的產業體系,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眾多傳統產業而言,研發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改造提升,是一項戰略性任務。如有色金屬行業,盡管我們從資源勘查到開采、冶煉已經掌握了一大批先進技術,但我們的資源消耗仍然過大,清潔生產仍處于低水平,精深加工仍然在低檔次,整個產業仍然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大力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開采、清潔生產、精細加工,實現全產業鏈、價值鏈的提升,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
三是抓住邊緣結合部,著力技術創新的融通效應。產業與金融結合、產學研結合、軍民融合、產業化與信息化互聯網結合,以及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區域產能合作等是大趨勢,也是很多企業亟待突破的短板。如通過核心技術、拳頭產品的發散延伸,把先進的生產理念、產品設計、質量控制從后端向前端延伸以及從上游向下游拓展,把礦山變成高端制造的“車間”,把終端用戶變成工廠的“設計師”,以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和價值。通過相關產業高新技術移植嫁接改造方式,推出新工藝新產品。通過“互聯網+”,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礦山、工廠,以及從礦山到終端用戶暢通互動的物流信息流,將帶來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大變革。
3.要重視培育和發揮行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示范作用
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對企業更多的是關注營業收入、利潤、稅收等指標,世界500強也有了很多中國面孔,以至有了“宇宙銀行”說法。這些東西很重要,但作為一個國家戰略應站得更高、立意更遠。作為國有企業,要把更大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帶好頭,領好跑,做企業創新發展的樣板。
如中國恩菲的“氧氣底吹冶煉技術”,使我國鉛銅清潔冶煉走在世界前列。江鎢控股集團與中南大學、北礦院等院所合作,引進氧化鋁生產理念研發出了世界領先的廢水零排放鎢冶煉新工藝,研發出世界領先的火法與濕法相結合的鎳鈷精煉工藝,現已投入產業化推廣。這幾項世界級的技術成果一旦大面積產業化成功,將對中國和世界稀有金屬行業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
“十二五”以來,國內行業、企業在平臺建設上已經形成了體系,但整體上還是松散的,缺乏市場機制的連接,也就缺乏了活力。要改變面貌,關鍵要引進市場機制以共享發展的理念創新各種平臺的建設。
創新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國有企業要善于利用行業龍頭地位,積極帶頭組建各種開放式產業聯盟,重點解決基礎性與關鍵共性技術的瓶頸制約,化解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中存在的技術標準不一致、基礎設施不完善等障礙。科研院所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要擴大向國有企業開放。支持聯盟各單位,通過出人出錢出力、提供條件、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以市場機制、利益共享增強聯盟的緊密度和活力。各級政府促進科技進步的各種資源,應優先向協同創新平臺傾斜,獎優罰劣。
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要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尤其要調動院所、企業、社會各類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大力發展建設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信息網絡中心、科技咨詢服務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吸引凝聚信息、技術、資金、人才等社會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
創新技術融資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政府引導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專門為科技創新服務小額貸款擔保公司等非金融機構,讓企業科技創新能夠從社會上找到錢。強化各級財政和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四大銀行的支持引導作用,要把支持技術創新項目融資作為重要任務,突出創新“援助”的特色,創新專項基金、特種國債、長期免息、低息貸款等融資工具和融資方式,并在利率、擔保、呆壞賬核銷等方面采取更靈活政策,確保國家每年有一塊剛性增長的投入用于科技創新。減少政府的保姆式審批與監管,降低門檻,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率先實行注冊制上市融資,讓科技創新直接面對市場的選擇,直接從社會融通資金。
創新大國資創新平臺。國務院國資委等各級機關,要發揮管資本的職能,打破條塊分割、行業分割、軍用與民用分割,強化對央企、地方國企科技平臺的整合創新,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國家隊,并輻射到民營企業。
制度和模式創新是決定創新內生動力的要害,是調動千百萬科技人員積極性,解放生產力的根本。
一是要創新企業評價制度。創新型企業肯定離不開專利、研發投入、先進裝備、利潤等量化指標,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在新工藝、新產品、新企業價值和新利潤增長點方面的探索和作為,看其對產業、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的推動作用。這如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也許對其單位和團隊無法帶來巨額利潤,但對社會貢獻巨大。
二是要創新人才評價制度。不能被學歷、論文、職稱等東西捆住了創新的激情,遮住了創新的眼睛。要引進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評獎機制,榮譽屬于那些經過時間檢驗并對人類有大貢獻的人。建議政府部門退出企業人員職稱評聘和管理,還權于企業,讓市場說話。
三是要創新技術成果分配機制。創新技術成果在轉化為社會財富的同時也轉化為個人財富個人價值的機制。要創新科技成果評估作價出資入股、分紅和股權激勵方式,創新職務發明個人利益分享機制,給予科技成果轉讓、技術出資分紅所得稅減免等政策優惠,讓廣大有成果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帶頭富起來。
四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議實施“五個一工程”:所有重點大學都要辦好一所應用技術學院;央企和省屬工業集團都要辦好一所職業技工學院;每個省(市區)必須辦好(包括聯辦合辦)一所職業技術大學,通過多層次辦學興學,大量培養訓練高技術高技能領軍人才和產業工人;工程師以上的技術人員每五年內必須接受一次系統的工程技術的繼續教育培訓;地市級以上政府分管工業經濟的部門,必須有一名有企業工作或科技工作背景的負責人。
五要創新知識產權制度。要通過法律法規的立廢改,升級國家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法治水平,打破西方國家的專利包圍和專利壁壘并把好國門,更好地維護中國技術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中國科技進步。要大力優化知識產權稅費環境,如大幅減免專利申請費、年費,大幅減免技術轉讓所得稅。要創新專利技術許可制度,對長期不使用不實施的國家授權專利,允許國內企業無償許可使用。
一是要適應新常態,創新對外開放合作模式,提升國際合作創新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策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支持國有企業加大以項目建設、技術服務、技術貿易等為載體的技術出口,加大與沿途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合作創新,把創新延伸輻射全球。
二是要適應萬眾創新大趨勢,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打造出千千萬萬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企業主體。要把科技創新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擴大對內開放,引進民資民智,特別是要大力推行科技骨干人員持股計劃,增強體制機制活力。
三是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科技成果產業化一直是制約我們國家生產力跨越發展的戰略性短板,這一問題解決不了,我們就無法躋身世界強國的地位。
要著力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協同的產業化機制。產學研相結合喊了多年,但一直格局依舊,關鍵就在于各自的目標與著力點不聚焦。要從國家專項資金、經費、補貼的申請、使用和成果考核獎勵入手,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突出企業實體的孵化器主戰場地位,突出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益化這一指揮棒的作用,以制度和政策的力量推動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經濟效益和社會財富轉化的體制與流程障礙。
要大力推進科研院所的企業化改革,面向市場打開院門。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工程中心應更多地放在企業。要改革事業單位、事業編制對科技人員的身份束縛,支持科研人員員工化。
四要創新政府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戰略主導作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風險性事業,沒有政府作后盾,單靠個人或國有企業很難做到。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的戰略主導和兜底作用必不可少。要完善政府采購科技成果政策體系,采取撥、投、貸、補、獎、買等多種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采取政府兜底風險、政府買單、應用示范保險等多種方式給予支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