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2015年銅工業雖然總體保持平穩,但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明顯,礦業投資積極性減弱,進出口貿易額下降。2016年,行業運行面臨嚴峻挑戰,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杠桿、補短板、加快行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將是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銅工業發展的重點。
2015年,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銅工業雖然總體保持平穩,但受價格大幅回落的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明顯,礦業投資積極性減弱,進出口貿易額下降。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使得銅工業結構性矛盾日顯突出,行業運行面臨嚴峻挑戰,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杠桿、補短板、加快行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將是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銅工業發展的重點。
2015年中國銅行業整體經濟效益下滑明顯。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8萬億元,同比下降2.4%,占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的35.9%;實現利潤474.9億元,同比下降14.3%,占有色金屬企業實現利潤的20.1%。銅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為2.5%,比全行業的4.5%低兩個百分點。從產業鏈來看,采選和冶煉利潤大幅下滑,加工利潤保持增長。
2015年中國房地產行業處在下滑階段,空調制冷行業表現也不佳,整個行業去庫存壓力依然極大;此外,其他用銅行業銅消費量僅為平穩的低速增長,這些均給銅消費帶來不利影響。雖然電力行業投資額對銅消費有一定的支撐,但難以改變銅消費疲軟的整體態勢。綜合進出口、生產和消費等方面來看,2015年中國精銅表觀消費量達到1143.0萬噸,同比增長4.6%,增幅同比減少7.4個百分點。

圖1 2006-2015年中國銅工業主營業務利潤率變化圖

表1 中國精銅供需平衡表
近幾年國內精銅消費增速保持在相對較低水平。2015年中國人均消費精煉銅接近7千克,是全球人均消費量的兩倍,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2倍,精煉銅單位GDP消費強度約是美國8倍。“十二五”期間,中國的銅消費增速已呈現出放緩的趨勢,預計消費量累計增長幅度在33%左右,較“十一五”回落了57個百分點。單位GDP消費強度由“十一五”期間平均13千克/萬美元,下降至2015年的8千克/萬美元左右。伴隨著我國發展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業逐步向外轉移和技術進步產生的用量減少都會影響單位產品對銅的需求,因此可以預見,中國的銅消費總量即使還有上升空間,但已距消費峰值不遠。另外,從目前數據看,同樣作為基礎原材料的粗鋼消費已經出現回落,2015年中國粗鋼消費約7億噸,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左右,可以預計中國銅消費峰值期可能會提前到來。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銅價的上漲、我國對銅的需求快速增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驅動下,冶煉和加工投資大幅增加,產業規??焖贁U張。從上下游產能的增長來看,“十二五”期間銅工業仍處于產能增長的高峰期,礦山、冶煉和加工產能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了70%、100%和50%。銅冶煉投資雖然已經趨冷,但目前還有大量在建和即將投產的項目,這些產能的釋放,會加劇原料供應緊張的局面。另據了解,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和企業仍有繼續新上或擴建銅冶煉的欲望,冶煉產能仍有繼續擴張的可能。而下游加工行業因產能過剩引發的洗牌正在進行,受市場疲軟的影響,目前中小銅加工企業開工率明顯不足,已經出現停產和倒閉的情況。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連續頒布了多項與有色金屬產業相關的環保政策。2013年2月工信部頒布了《關于有色金屬節能減排的指導意見》;同月環境保護部頒布了關于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2013年12月環保部發布了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國標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頒布了新的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對冶煉企業環保也提出了具體要求。行業勞動力、財務費用等不斷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環保治理投入,中國銅產業過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對比較競爭優勢已不復存在。
銅產業供給側改革核心是控制產能。2015年11月28~30日,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召開了會議,聲明表示“各企業一致同意,2016年將采取減少精銅產量35萬噸,以及其他為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當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已出臺或擬出臺一批“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措施。就銅產業目前的情況看,在銅消費增長放緩已經既成事實,而未來5~10年全球其他新興經濟體又很難完全接過中國剛性需求的接力棒,因此中國銅工業產能過剩已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消費增長來化解,而是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實際,設定銅冶煉產能總量“天花板”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其核心就是不能再新建產能,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或綜合利用為名擴大產能。
當前我國銅礦山的主要問題就是“資源稟賦條件先天不足造成的缺乏國際競爭力”。尤其是在2015年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能夠盈利的銅礦山企業寥寥無幾,資源稟賦的短板日益凸現。雖然銅價格下跌總體上有利于國家發展,使我們可以以更少的外匯購買更多的資源。但如果我國銅礦企業在短期內出現崩潰,不僅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安全,而且可能會引發新的“四礦”問題,因此要高度重視。一是要盡快研究國內礦山產能安全底線及相關扶持政策,通過債轉股、減稅清費、提高勞動生產率多種手段,保護好這些產能;二是大力推進礦業規?;_發。我國銅礦山小礦山多,大礦山少,這中間既有先天條件所限,也有后期人為因素。因此借助礦價低迷時期,通過經濟手段,積極推動礦業整合,使有條件的銅礦山得到規?;?、集約化開發。三是暫緩生產成本高,環境壓力大的新礦山的建設,既保護現有資源,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
隨著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國際化市場競爭,中國銅企業正逐步完成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學習技術”到“技術輸出”;從“實體收購”到“資本市場運作”的蛻變,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跟蹤掌握的數據看,截至2015年,中國在境外實施的33個重點礦山項目中,獲得銅金屬資源量達1億噸以上,已經超過了目前國內現有銅資源量的規模,預計到2016年年底將形成礦山產能120萬噸,冶煉產能55萬噸。同時“一帶一路”將給中國銅工業的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尤其在冶煉和加工產能的轉移方面提供了很好機遇,但是要嚴防“轉而不移”的情況,避免加劇全球范圍內的冶煉和加工產能的過剩。
與西方傳統銅消費大國不同,中國銅消費主要來自電力建設,約占消費總量的50%,另外空調制冷行業約占到15%,交通運輸行業約占到10%,而僅有8%用于建筑。雖然銅在傳統消費領域達到或接近峰值,但并不代表沒有潛力可挖。一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入。據了解,一輛新能源汽車用銅量比傳統汽車用銅量高出約80千克左右。按照中國的規劃步驟,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總量將達到500萬輛,可累計新增銅消費40萬噸。二是擴大在傳統建筑領域的應用。在醫療建筑、重要公共設施建設等相關領域,要加強這方面的標準與規范的制訂,推動相關領域的應用。三是在新材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國銅基合金加工材仍是短板,每年需要進口20萬~30萬噸來滿足國內需求,而這些產品附加值高,利潤率是傳統銅加工材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加工企業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可以做到在降產能的同時提高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