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58年在甘肅河西走廊發現了金川鎳礦,到1959年金川公司成立,拉開了金川鎳礦開發建設的大幕。
金川鎳礦是一座多金屬伴生的大型硫化銅鎳礦床,以鎳礦為主,伴生銅、鈷、鉑族金屬等二十多種有價元素。然而,在開發建設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由于科技、管理等因素的制約,金川的鎳產量始終沒有突破萬噸大關。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金川公司被列為全國礦產資源三大綜合利用基地之一。
自1978年至1986年的9年時間里,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曾八次親臨金川。1978年8月5日,方毅同志第一次來到金川,金川的發展從此發生了歷史性轉變。
1983年鎳產量首次突破萬噸大關,1984年1.5萬噸,1985年達到兩萬噸,成功邁出“三年三大步”。1989年金川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3年金川鎳閃速熔煉爐建成投產,標志著中國鎳冶煉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從方毅同志第一次踏上金川這塊熱土,金川的發展就緊緊與方毅的名字凝結在一起,就緊緊與科技創新聯系在一起。長達近十年時間,方毅同志親自組織全國50多個科研院所和生產單位的專家、學者,持續抓金川科技聯合攻關,才實現了金川發展的突破,同時為金川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依靠科技進步推動金川發展,成為金川文化中最具個性、最具特色的內容,金川人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沒有方毅同志親自引領的科技進步之路就沒有金川的現在,沒有對這種科技創新精神的持續傳承也不會有金川的未來。
今之金川如何負薪構堂,含弘光大,繼往開來,在薪火相傳的發展浪潮中書寫新的一頁?這是當代金川人值得深思的歷史使命。
世濟其美,方毅同志之于金川,絕不僅僅是當年的科技聯合攻關,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