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陶
為了及時接軌互聯網,教育O2O已經被唱響很久,一方面傳統教育行業爭相想要成為線上教育的先驅者,另一方面互聯網行業也瞄準了教育行業這塊蛋糕。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了824.9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965.2億元,在接近千億元級別的市場前景中,創業者與資本不斷涌現。
然而,在今天“互聯網+”的時代,究竟該如何重新定義好老師?究竟什么才是用戶思維?究竟如何把找好老師和用戶體驗這兩件事兒干成一件事?
搭建教育O2O平臺
從傳統教育培訓行業轉向互聯網教育領域的陳向東,給自己的企業起了一個非常互聯網化的名字—跟誰學,一個立志于成為“O2O找好老師學習服務的電商平臺”。2014年6月成立,2015年3月獲得5000萬美元的融資,截止到12月,平臺入駐老師超過40萬人,機構近5萬家。
很多人看來,教育O2O似乎更是個偽命題。其實教育O2O作為一種模式和方式,并無法解決資源問題,也無法解決單一場景的問題。它所能做的是,利用一切移動互聯網高科技手段將資源做最好的連接,利用線上線下融合互補的優勢打造出最適合學習的場景,給每一個用戶以真正合理、優化私人訂制學習方案。
在做教育O2O的思考時,陳向東認為,做一個O2O找好老師學習服務電商平臺,其中的O2O應該有四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就是線上找到老師,線上完成教學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線上教學;第二重含義就是線上找到老師,線下完成教學過程,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多,這是線下場景;第三是線下找到老師,線上完成教學過程;第四是線上線下混合完成教學過程。可能有時候是在線上,有時候是在線下,連接而構成整個互聯網的邏輯。
然而,一個教育平臺,如果沒有數據,一切都是白搭。從用戶和老師的角度來說,數據也是必不可少的。跟誰學通過對入駐老師評分的機制,保證了進入平臺的每一位用戶,都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結果,從而收獲優質用戶。
關于評分的標準,跟誰學首先要通過認證體系來打分;隨后,還會通過用戶的評價互動來打分;第三是跟誰學有專門的線下團隊走訪。跟誰學平臺不修改任何一個老師的評價,甚至設置了差評一項,就是為了能最真實地、全方位地展現老師的實力。
從定位上來看,跟誰學為老師與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老師通過身份、職業資格、從業經歷等信息審核后入駐平臺,用戶根據自身需求在平臺選擇教學資源并付費,交易完成后對老師予以評價,整個環節類似在線教育的“淘寶”。
老師與用戶通過平臺直接對接,突破時空限制,通過碎片化時間學習讓在線教學方式在用戶群中得以普及。然而,隨著培訓機構轉戰線上、第三方平臺越來越多,用戶面臨著內容同質化嚴重、選擇方式多樣化等問題。對于用戶而言,平臺老師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其消費決策與體驗。

?“跟誰學”年輕的創業團隊重新定義教育。

合理分配鏈接者利益
跟誰學的本質是一個教育全品類的在線中介,吸引優秀老師入駐是頭等大事。
目前,跟誰學并不面向老師收費,而想要吸引老師顯然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如果學生和家長通過搜索獲得的大多是機構或者是機構提供的學習課程,走進機構時面對的是課程顧問,并且每家機構都說自己是最好的,將會最終導致無法與老師直接交流,更無從知道誰來教、教授水平怎么樣。
除了為老師個人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跟誰學也讓上課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可以實現老師上門、視頻授課、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形式。跟誰學給老師提供了很多互聯網工具,比如在線直播工具等。
跟誰學想要把家長、學生、教師、培訓機構等多方和服務連接在一起。陳向東給了“連接”三重定義,第一重定義就是“連接”,把人和人連起來;第二重定義是“聯接”,把每個人和每個人聯合起來;第三重定義是“鏈接”,把每個人和每個人捆綁起來。大家一塊捆綁,一個人會走得很快,但是走不長遠,一群人會走得慢,但是會走得非常平穩,把一幫人捆綁起來,就會創造出非常偉大的場景。
但這在推廣過程中,說服機構并不容易。如果平臺不夠具有吸引力的話,連機會都不會給。而三四線城市的機構對這類的平臺產品接觸少,所以更容易參加活動,就是它們在接受新事物要稍微慢一些。
這時,能否吸引生源,成為機構加入與否的重要考量。
機構有擔心也很正常,因為它們會擔心平臺與機構不是合作而是競爭關系。
但是,在跟誰學看來,兩者之間只有合作關系。首先關于價格。老師拿到的工資一般是機構報價的30%~40%。在跟誰學的平臺上,老師的報價會比機構報價低,但是老師的實際收入會比在機構多。不過,這也引發了機構對老師流失的擔心。
優秀的老師會有單干的動機,所以機構應該選擇讓他們以機構老師的身份入駐平臺,這樣一旦老師跳槽,機構可以選擇把該老師的信息下架。因為入駐時需要登記手機號和身份證號,如果是非正常解約,意味著這位老師是無法以獨立的身份進駐跟誰學的平臺。其次,就是機構本來是給自己引流,萬一老師“跳單”與家長達成私下協議怎么辦?
這方面跟誰學早就考慮到了。個體老師在平臺上可以直接與家長交流,如果家長要與機構老師交流,由機構的咨詢人員,比如老師的助教進行。這樣可以通過確定某位機構的老師是不是家長和學生喜歡的人來確定報名上課,通過平臺的支付系統把學費打給機構,再分給老師錢。跟誰學認為,“跳單”是線上還是線下都難以避免的情況,但是它們保證實現學生第一次從線上接觸機構時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此外,跟誰學面對模仿者的態度是不怕模仿,它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創新,讓模仿者永遠跟不上其前進的腳步就行。
但隨著2014年資本與巨頭的進入,在線教育領域的布局也趨于明朗化,行業即將迎來洗牌期,眾多平臺也遭遇轉型的陣痛以及倒閉的危機。不難發現,瘋狂燒錢、盈利模式堪憂是在線教育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是眾多平臺倒閉或轉型的原因之一。作為創業企業,在歷經團隊組建、產品打磨、模式驗證后,盈利模式成為接下來的思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