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菊
[摘 要]“傳道、授業、解惑”自古以來就是教師最重要的責任與使命,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既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體會,探討在“環境學概論”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教育、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教育、環境法制教育、警示與安全教育、通識意識教育等“傳道”過程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環境學概論;傳道;專業課程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1-0167-02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痹诟叩冉逃小皞鞯馈敝饕概囵B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健全的人格?!笆跇I”主要指教師專業知識的傳授?!敖饣蟆敝饕附處熥鳛閷W生的引導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五四”重要講話中指出:“青年人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薄皞鞯馈痹谶@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關系到我們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只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傳道”,而忽視了專業課程中的“傳道”;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授業”與“解惑”,而對“傳道”元素挖掘不夠,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探討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傳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環境學概論”教學中的“傳道”的必要性
“環境學概論”是地理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課程,扎實掌握環境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基本技能。除此之外,本課程更注重指導學生對周圍實際環境問題的關注,注重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正確的環境政策法制觀、環境道德理論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明確自己的責任、義務、價值以及權利。大學生群體是對環境問題最為關注的人群,而且大學生群體擔負著一個國家未來建設者的使命,其環境意識、法制觀念等的培養和提高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在“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對基本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講授的同時注意“傳道”,提高學生對周圍環境以及相關問題的關注程度,強化其環保意識。
二、“環境學概論”教學中的“傳道”滲透
(一)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的滲透
教學中始終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念,把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維護人類生存基礎作為人類道德準則,把人類道德觀念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則使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不斷地向自然界索取、排放,由此導致了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的產生,此道德倫理觀愈來愈多地受到人們的批判和反思。在談到全球環境問題之一——“生物多樣性被損害”一節時可以加強學生這種道德觀念的培養,通過一系列案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內外在價值的重要性,深切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人文精神表現為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的價值以及關切人的命運,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高度重視人類遺留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播放“人類星球”、“環境與人”等紀錄片使學生認識到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命運的深刻關系,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關懷意識。
(二)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的培養
現實中一些大學生具備了科學的基礎知識,但缺乏相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在講解主要污染物氟化物時,提醒學生天然飲用水中含有少量的氟對人體是有益的,尤其有助于防止兒童齲齒,但由于氟有一定的毒性,假如長時間攝入高劑量的氟,有可能導致神經性疾病、內分泌系統功能失常甚至癌癥之類的后果,因此為防止齲齒而攝入氟的方式很有講究,通過這一案例讓學生體會到“過猶不及”的哲理。再如講解臭氧時,可培養學生的科學辯證思維。從臭氧的性質來看,它既可助人又會害人,它既是上天賜予人類的一把保護傘,有時又像是一劑猛烈的毒藥。由于臭氧具有強的殺菌效果,所以與人類活動密切的對流層中若存在少量臭氧,可對空氣起到凈化作用,使人們倍感爽快。當然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氣層中的平流層,它能夠強烈地吸收太陽紫外線,保護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免遭紫外線的傷害。但當環境中臭氧濃度偏高時,臭氧又是一種環境污染氣體,是溫室效應氣體之一,殺滅細菌的同時也對人體細胞造成了損傷,所以在打印機或復印機旁應注意通風,避免臭氧濃度過高引起的毒性效應。
無神論是科學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內容。近幾年經??梢钥吹阶诮掏降拇笠幠5姆派顒拥膱蟮馈H欢茖W家并不主張大規模的放生行為,放生的物種,可能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或緊迫、傷害等而生病或死亡,活存下來的物種,亦可能形成生態污染。尤其是不能隨意放生外來物種,否則會對原來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這些典型案例是“傳道”的良好載體,在課堂上講授這些案例既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還可通過“環境學概論”課程實驗教學來進行。“身教勝于言傳”,首先,教師要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各實驗環節操作規范,給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甚至還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其次,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各實驗環節每一步操作都會影響到實驗數據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到實驗結論的可靠性和實用性,因此要嚴格要求學生實驗全過程中任何一環節都不能輕視、懈怠,要認真做好實驗記錄,并進行科學分析?!笆∈浅晒χ浮保绻Y果不理想,指導學生認真檢查并改進實驗過程,直到實驗成功為止。通過實驗課程的教學可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優良學風。
(三)環境法律法規教育
環境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環境倫理道德來規范和調節人們的環境行為,另一方面還需要約束力更強的法律形式來強制人們的各種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各種矛盾。自1979年至今我國已制定了30多部資源環境方面的法規。
事實證明,現代的許多環境問題的發生無不與人們缺乏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有關。在“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根據課程講授進度適時介紹我國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有關大氣、水、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防治法,各種環保標準及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條約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法規和政策。課堂教學中還可對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因環境污染而受到處罰的企業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識,明確環境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提高大學生的環境意識及環境法制觀念。
(四)警示與安全教育
環境中很多污染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險性。教學中通過個別案例的講解能夠給學生以警示功能。在重金屬污染物教學時,通過列舉某些美白化妝品因為其中汞含量較高而導致使用者中毒的事例,讓學生感覺到環境污染時刻圍繞在我們身邊,應該提高警惕。
在講授全球環境問題時,通過闡述相關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耗竭、酸雨危害、全球變暖、危險廢棄物越境轉移以及生物多樣性破壞等環境問題,對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影響程度和范圍以及所帶來的危害,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分析,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已經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這樣能給學生以警示作用。
(五)通識意識教育
通識教育起源于19世紀的歐美,針對當時大學學術分科過多、知識被割裂的情形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增強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認識,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最終成為全面發展的能獨立思考的人。環境科學的研究需要多種學科的基礎知識,從研究的對象來說就涉及了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部分,研究手段更離不開基本的數學工具,又由于大多數人類活動都受到了環境問題的影響,所以環境科學研究也運用了法律、經濟以及社會科學知識。在“環境學概論”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只需稍作點撥和提示就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綜合的重要性,如在“大氣污染防治”一節中,通過設置題目“如何防治大氣污染”,讓學生從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角度展開充分討論,以此鼓勵學生拓寬知識廣度,加大深度,開闊視野,使自己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三、結語
“傳道”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且能使學生成為我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環境學概論”內容豐富,肩負著環境素質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學中,要根據環境知識的特點,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注意“傳道”,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發揮專業德育功能。上述內容是筆者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幾點“傳道”體會,然而“傳道”的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我們仍需不斷探索,把“育人”工作做得更好。
[ 參 考 文 獻 ]
[1] 顧永才,何佰洲.專業課教師也要注意“傳道”[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
[2] 汪青松.論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能力的提升[J].中國高教研究,2007(12).
[3] 張春生.芻議科任教師在“授業解惑”中的傳道功能[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1(21).
[4] 陳清碩.環境科學的人文精神[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5).
[5] 楊凡,李蓓.淺談通識意識在高等教育中的積極意義[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6] 陳震,曹曉群,等.大學專業課程“有機化學”教學中的“傳道”[J].中國電力教育,2012(28).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