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和韓國出版學會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中韓學術交流年會在韓國首爾舉行,本期年會主題是“出版學的國際化、現狀與展望”。來自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及韓國圓光大學、大田科學技術大學、時間的紡車出版社等百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探討中韓出版界的版權貿易及數字化等相關議題。
聚焦版權貿易 探討國際競爭力
韓國圓光大學教授金善男分析了韓國的海外進出口現狀,他說,近年來韓流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韓國出版產業的圖書版權進出口也不斷加大。韓國出版產業占韓國文化產業的1/4比重,但前景并不樂觀,出版產業應該在迅速變化的文化產業中找到生存戰略。中國是韓國最大的版權出口國,韓國需要結合國內出版物的海外出口狀況制定有效策略。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市場發行研究所所長兼調查統計中心主任張曉斌則通過2000-2011年的數據統計得出初步結論,認為不論是經營單位層面還是全國層面,中國出版圖書的貿易競爭力較差,且處于連年下滑態勢,因此,也需要國家及行業共同制定有效競爭策略。
隨著中國圖書版權貿易的快速發展,翻譯出版的圖書品種越來越豐富,2008年至今,共有263家中國出版社引進過韓國圖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政策法規研究所所長趙冰認為,韓國圖書的翻譯出版主要集中在大眾消費、流行文化領域,中國讀者對于真正代表韓國文化的經典作品知之又少,韓國出版界應有重點地進行海外推介;此外,中國的翻譯出版還應該以更加多元、有序的姿態迎接國際化的挑戰。
構建閱讀設施 推進全民閱讀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閱讀傳統的國家,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數字出版的熱潮,使得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的國民閱讀調查情況,他指出,中國相關政府部門連續多年發布全民閱讀文件,采取多項措施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包括構建更加廣泛的全民閱讀服務設施,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積極推動全民閱讀立法,開展全民閱讀調查等。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印刷研究所所長張羽玲則著重從中國實體書店的改革創新舉措,談到了實體書店對推進中國全民閱讀的重要貢獻。她認為,實體書店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不斷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會呈現更好的增長態勢。
關注融合發展 交流數字產品開發
數字技術深刻地改變了現代出版業,數字出版將是世界出版業的發展方向,是不可逆轉的潮流。韓國數字出版機構多樂園的代理李喜珍分析了線性世界中的媒體形態——電子書和智能學習產品。她認為,在出版產品的國際化趨勢下,多種出版產品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而流通。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參考雜志社副社長李建紅則介紹了中國國內的數字教育產品案例,她認為,專業出版由于其資源獨特,不可替代,一旦選對產品形態和贏利模式,往往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此外,韓國大田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鐘國回顧了十九年來中韓學術交流的歷程,韓中大會的目的在于“通過出版學術交流,對兩國及國際間的出版學與出版文化發展做貢獻”。韓中大會是在出版與出版學的經驗與見解共享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也唯有此,中韓學術交流年會才能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