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社聯課題組
[提 要]大余縣、尋烏縣、寧都縣、吉安縣、井岡山市、廣昌縣等地圍繞脫貧攻堅奔小康這一目標,以產業扶貧為著力點,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產業發展思路,敢闖敢試,走出了新常態下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扶貧開發新路子。“十三五”時期,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整合資源,動員全社會支持參與脫貧攻堅;創新舉措、破解難題,做大做強扶貧富民產業。
[關鍵詞]脫貧攻堅;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精準;產業扶貧
[作者簡介]組長:熊 建(1957—),男,江西省社聯副巡視員。成員:劉清榮(1964—),男,江西省社聯《老區建設》雜志社主編;曹彩蓉(1968—),女,江西省社聯《內部論壇》編輯部主編;劉忠林(1980—),男,江西省社聯《老區建設》雜志社編輯;程文燕(1986—),女,江西省社聯《老區建設》雜志社編輯。(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2014年)規劃項目“精準扶貧研究”(14YJ10)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討論時殷殷囑托,要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剛剛閉幕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年來,江西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希望和要求,把脫貧攻堅當成“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那么,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好總書記的希望和要求,基層群眾對確保江西省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有什么期望和要求?帶著這些問題,江西省社聯調研組以產業扶貧為切入點,選擇了大余、尋烏、寧都、吉安、井岡山、廣昌等6個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縣(市)為重點,通過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探訪貧困戶等形式進行了一些調研。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來,各地圍繞脫貧攻堅奔小康這一目標,以產業扶貧為著力點,堅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產業發展思路,敢闖敢試,走出了新常態下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一)大余:旅游扶貧,讓貧困地區煥發生機與活力
大余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游、生態游、文化游和鄉村游,旅游扶貧遍地開花,開辟了一條“建基礎、美生態、惠百姓、早脫貧”的扶貧新模式。全縣旅游示范點達23處,今年上半年,接待國內外游客97.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
旅游扶貧產業的發展壯大,推動了貧困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貧困戶收入水平不斷增長、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全縣58個貧困村建設道路34.8千米、水渠46.4千米、橋梁16座、文體設施61套,并按鄉鎮現有人口每人每年40元的標準建設環境保潔設施,鄉村面貌明顯改觀。全縣3.5萬余人依托旅游扶貧產業直接或間接受益,戶均增收近3萬元。該縣大龍山旅游扶貧示范點按照“景區+黨組織+專業合作社+基地+扶貧戶”的運作模式,從增加土地流轉、林地流轉、臨時建設用工、固定公益崗位、開農家旅社、開農家餐館、銷售農副土特產等七個方面入手,為大龍山村48戶貧困戶172人提供了新的穩定收入來源。
(二)寧都:電商扶貧,讓農產品“e路”暢銷
從2014年開始,寧都縣搶抓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有利時機,運用“互聯網+扶貧”的思維,堅持扶持+孵化+服務,促進電子商務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通過直接幫扶到戶(直接幫助貧困戶開辦網店成為網商)、參與產業鏈發展(幫助和吸引貧困戶參與由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等構建的電子商務產業鏈發展,實現完全或不完全就業)、分享溢出效應(貧困群眾不直接參與,間接分享電商發展成果)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電商產業,不僅使農村電商“活”起來,更讓貧困群眾借電商“富”起來。
如今,占地100畝的寧都縣電商孵化園被列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已入駐138家企業和商戶;建成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郵政“e郵”、 京東幫、飛天買光光等4個縣級運營中心及95個村級服務站,建成2個網上“寧都館”,打通了貧困戶農業小生產與電商大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臍橙、黃雞、白蓮、大米、茶油等農業優勢產業,借“網”實現了標準化、規?;a,打響了寧都品牌。全縣有各類土特產網店近500家,有81家農業企業、2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輻射帶動貧困群眾800余人從事電商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可年增收6000元以上。如竹笮鄉賴沙村260多戶1000多人中主要以低保戶、五保戶及深山移民戶為主,今年已吸引20多家電商企業入駐創業,成為寧都第一個“電商村”。
(三)尋烏:金融扶貧,讓群眾脫貧致富路更寬
尋烏縣緊緊抓住“產業扶貧信貸通”試點工作的有利機遇,堅持把金融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抓手,積極推進金融扶貧試點創新,初步摸索出一條“政府搭臺、銀行唱戲、貧困戶受益”的金融扶貧工作路子。截止目前,尋烏縣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兩個金融機構共發放“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5172.5萬元,預計全年可以發放1.3億元,金融扶貧貸款覆蓋了15個鄉鎮、172個農業村,扶持龍頭企業13家、合作社56個,貧困戶2671戶。
金融扶貧使財政扶貧資金的小錢放大為金融扶貧扶持的大錢,增加了扶貧資金總量,擴大了扶貧覆蓋面;降低了貧困戶貸款準入門檻,破解了信貸抵押的難題;減輕了貧困群眾的負擔;突顯了群眾主體的作用。該縣文峰鄉富民養兔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62名,其中貧困戶40名,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前不久,扶貧辦為其提供了200萬元的“產業扶貧信貸通”貼息貸款,進一步擴大規模,擴建完工后可吸納集中養殖戶60戶,帶動分散養殖戶200戶。通過金融扶持,既壯大了合作社,又降低了市場風險,還解決了貧困戶發展養兔無場所、無技術、無資金、無銷路的“四無”問題,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更寬。
(四)廣昌:對口扶貧發展特色種養產業,讓百姓增收有依靠
廣昌縣按照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堅持市場化運作,創新產業經營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積極探索和實行“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特色種養產業扶貧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協議形式確立聯結關系,建立“公司連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帶農戶”的產業鏈,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產業布局、統一種源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收購銷售的一體化運營模式,整合了農戶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的優勢,增強了農戶(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戶(貧困戶)持續穩定增產增收。
2014年,廣昌縣整合各類資金5600萬元,大力發展肉牛、大棚蔬菜等特色種養業,新建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50個,發展大棚蔬菜規模種植基地8個,發展牛蛙養殖合作社10個和火龍果種植基地1個。白蓮種植面積8.5萬畝,產量達680萬公斤;烤煙種植面積2.2萬畝,產量5.88萬擔,產值7275萬元;全年新造油茶林1350畝,油茶種植面積超過11萬畝;茶薪菇種植規模達2.2億筒,產值5.28億元。
(五)吉安縣:“四個一”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有了自己的“搖錢樹”
吉安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全力推進可復制、可推廣,最具群眾基礎、最具帶動能力的“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致富工程,即“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確保每個貧困戶找到一個致富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每年有1萬元以上的產業收入。
目前,吉安縣井岡蜜柚種植面積達到4.6萬畝,千村萬戶老鄉工程1.67萬戶,其中貧困戶4556戶,戶均3.5畝,畝均收入約1萬元;橫江葡萄種植面積近5萬畝,覆蓋19個鄉鎮、4000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551戶、戶均2.8畝,畝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全縣每年出欄肉雞穩定在3600萬羽左右,帶動貧困戶962戶、戶均1.2個雞棚,每戶每年收入在4萬元以上;全縣共有8200多個貧困群眾在園區務工,每人每年務工收入均在3萬元以上。“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致富工程,推動貧困群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成功轉型,使貧困群眾有了自己的“搖錢樹”。
(六)井岡山:資產收益扶貧,讓重度貧困者從此高枕無憂
脫貧攻堅越到后面越困難,井岡山市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方式,是扶貧開發沖刺期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超常舉措。以投資支持貧困戶參與扶貧項目為實施內容,以幫助貧困戶直接獲取資產收益為扶持方式,著力提升貧困戶穩定保底持續增收的托底水平,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標任務的全面落實。
井岡山市在尊重貧困農戶意愿的基礎上,整合各類扶貧資金,按“紅卡戶”每戶10000元,“藍卡戶”每戶5000元的標準,幫助貧困群眾入股扶貧富民產業,并確保其實際年收益率不低于15%。廈坪鎮廈坪村有26戶貧困戶,都是老弱病殘,為了讓他們脫貧,村里想了不少辦法,但總是“救一時救不了長久”。今年村里引進井祥菌草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公司+貧困戶”模式,把所有貧困戶納入進來,他們可以在這里做事,另外扶貧有1萬配套資金,入股保證他們有20%的收益,無論產業經營的如何,首先要保證貧困戶20%的利潤,有的貧困戶還可以以土地入股。貧困戶朱友來的妻子患了尿毒癥,家里經濟困難,村里幫他把扶貧資金放到公司入股,每年有2000元分紅,他在公司打工每年也有2萬元工資。資產收益扶貧確保最窮最弱最難辦的貧困戶也能有收益,破解了特殊貧困難題。
二、經驗啟示
實踐證明,大余縣、尋烏縣、寧都縣、吉安縣、井岡山市、廣昌縣等地立足實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推出的一系列扶貧工作新理念、新辦法、新舉措是成功而有效的,為“十三五”時期各地進一步推進精準產業扶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找準路子是前提
理清思路、找準路子是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理清思路、找準路子,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各地的扶貧產業之所以能夠逐步壯大,做出品牌和影響力,就在于其能從實際出發,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敢于探索實施旅游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特色種養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新模式、新辦法。吉安縣、廣昌縣等農業資源豐富的地方,發展了井岡蜜柚、橫江葡萄、肉雞、廣昌白蓮、肉牛、大棚蔬菜、牛蛙、烤煙、油茶、茶薪菇等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特色農業;大余縣、井岡山市等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大力發展旅游產業,鼓勵和支持當地群眾經營“農家樂”、“鄉村旅館”;寧都縣、尋烏縣緊緊抓住“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產業扶貧信貸通試點縣”等有利時機,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產業。
(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提升產業發展參與度和受益度是關鍵
擺脫貧困并不只是物質上的脫貧,更重要的是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扶貧開發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群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各地通過建立企業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公司+基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充分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實現“以企帶村、以村帶社、以大戶帶貧困戶”,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產業參與度和受益度,確保不落下一個貧困戶。廣昌縣明確規定特色種養產業的專業合作社吸收正式社員,必須最大程度吸收貧困戶。大余縣旅游扶貧帶動建檔立卡扶貧對象達1800多戶7000多人,占總貧困人口的30%以上。井岡山市把最優質的資產——井岡山旅游發展總公司在九銀村鎮銀行入股的600萬,讓給最困難的紅卡戶。通過有效參與和從中受益,貧困群眾改變了以往“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樹立了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新觀念。
(三)強化教育培訓,提升貧困群眾素質是根本
提高貧困群眾能力素質,是治貧脫貧的根本之策。為此,各地立足實際,整合“雨露計劃”和農民工培訓等各類培訓資源,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貧困群體,分類制定和實施教育培訓計劃,確保每個有條件的貧困家庭勞動力都能掌握1項以上就業創業技能。寧都縣自去年10月份以來,共開辦電商培訓班45期,幫助近千名貧困戶、殘障人等掌握電商技能。該縣對坊鄉殘障人貧困戶廖竹生,去年12月參加電商培訓后開設一家“布潮行”淘寶店,月網銷額逾7000元,純利潤2000余元;固厚鄉寧勇軍,年幼喪母,家境貧寒,屢次創業不成,去年4月通過電商培訓后注冊了一家專銷寧都土特產品的“永香和農家鋪子”網店,目前實現網銷額50余萬元,盈利2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