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主要特點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于動蕩中求穩定,于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
圖一是莊煜翔同學首次臨寫的作品。已寫出了《曹全碑》工整穩定的氣質,其中“士、官、寺、庶、者、欒”臨寫得尤其到位(如圖)。但也有些需要提高之處。首先,字形的準確度。《曹全碑》的字形多取橫勢,且橫向舒展,而圖一的字形顯得縱向比較舒展,尤其“之、閔、縉、紳、開、而、使”等字被明顯拉長。其次,有些基本筆畫的收筆處理需要細細打磨。如“不、君、乃、寺、學、李”等字的撇畫、鉤畫的收筆都和原帖有差距。另外,《曹全碑》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煜翔同學首次臨寫的作品“秀美”與“挺拔”的“味”不足。
圖二是莊煜翔同學第二次臨寫的作品。與首次臨摹相比有了較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一、字形準確了許多。《曹全碑》扁平舒展的結構特點得到了體現。其中“之、而”二字進步特別明顯。二、字大小參差變生動了。如“士、縉、寺、而、欒”這一行,字大小長扁富有變化。三、有了幾分骨力,感覺“挺拔”了。如果再多關注一下字的斜正就會更上一層樓。

對比兩次臨寫,我們不難看出臨帖時應注意:運筆要穩,起收筆要慢一些,注意表達每個筆畫起筆收筆的不同細節;觀察要準,要用心揣摩原帖中字的長短、斜正、粗細、轉折、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分析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原帖的風格;持之以恒,每天堅持不懈地認真臨寫,仔細讀帖觀察對比,不斷地改進,才能學有所成。
點評: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 趙立新
臨寫: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六(5)班 莊煜翔
責任編輯 汪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