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紹明 楊桂強



摘 要 就梧州市水稻質量安全生產應用HACCP模式進行質量控制試驗實踐,根據對水稻生產影響質量的關鍵危害因子分析,制定預防與控制措施。結果表明,實行HACCP模式對推進梧州市水稻產業向著優質安全、生態高效方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水稻;質量安全;HACCP模式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6-0-02
1 梧州市水稻質量安全生產HACCP模式的實踐與探索目的意義
水稻是梧州市優勢糧食作物,全市水稻種植面積近12.67萬hm2,產量近80萬t,提高水稻生產綜合配套生產技術,增加糧食總量、保障糧食有效供給以及大力推廣水稻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提升水稻質量安全水平和經濟效益,是梧州市糧食生產的重點和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著梧州市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科技、經費投入的增加,肥料以及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量也逐步增加,由此而引起的生態和環境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如全市僅每年稻田施用的肥料、農藥流失總量就近3 000 t。此外,有約7萬t的秸稈廢棄、35萬t的秸稈焚燒,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再加上工業區、礦區開發而造成的粉塵和重金屬污染等也對梧州市的水稻質量安全生產帶來了挑戰,因此,當前形勢下如何保障梧州市水稻質量安全,是梧州市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試驗旨在結合梧州市藤縣照明水稻專業合作社致力于發展綠色、有機優質大米的產業發展思路和目標規劃,通過借鑒應用國內外食品行業普遍采用的最嚴格的質量安全控制模式,即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模式及其基本原理,開展水稻質量安全生產HACCP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食品質量管理標準要求水稻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從而減少農藥化學肥料和重金屬等污染,實現水稻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生產目標,滿足和適應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高的消費需求,這對今后梧州市水稻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保障質量安全具有十分積極意義。
2 梧州市水稻質量安全生產HACCP模式實踐的主要內容及技術措施。
本試驗自2012年開始主要在藤縣水稻照明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開展。重點抓住水稻質量安全生產中化學農藥、肥料和重金屬這些關鍵影響及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特點、規律,制定好相應的防控策略措施,實現從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質量控制,其主要內容及技術措施如下。
2.1 做好產前基地環境質量監測調查
試驗堅持稻田生態環境基礎條件至少要符合國家無公害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嚴格控制工業及生活污水及廢氣物排放到田間,灌溉用水要經檢測分析合格才能使用,必要時進行產地環境凈化;防止砷、鉛、鎘、汞和氟等重金屬超標和殺蟲雙等農藥殘留超標污染危害。
2.2 做好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措施落實
試驗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原則,綜合運用農業、物理和生物等綠色防控技術來控制水稻病蟲害;堅持通過采用高抗性水稻優良品種減少病蟲害發生;應用振頻誘蟲燈控制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害蟲;實行稻鴨共作防蟲、防稻紋枯病和抑制雜草等措施;必要時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藥劑或植物性農藥)輔助防治。此外,重點做好田間農藥安全、科學以及合理使用監管,減少農藥殘留污染,同時確保所使用農藥的質量,防止假冒偽劣農藥對水稻品質安全的影響。
2.3 做好肥料質量控制
試驗堅持以使用以腐熟雞糞、腐熟花生麩、沼液肥料等有機肥料為主,利用冬種作物秸稈還田、冬種綠肥來提高稻田肥力;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化學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投入成本和污染機會。同時,做好肥料質量監督監測,需要時施用正規廠家、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的商品有機肥,防止重金屬或其他污染物超標影響稻米質量衛生安全。
2.4 做好稻米貯藏工作
試驗在稻谷采收期間重點預防可能出現的霉變、外源物污染等問題而影響其后稻谷加工和品質安全。試驗僅對稻谷采收至曬干階段的質量控制,其后的稻米加工包裝以及貯藏運輸階段質量控制措施不作探討。
3 梧州市水稻質量安全生產HACCP模式實踐試驗效果與評價
3.1 試驗稻田基地環境質量安全分析與評價
3.1.1 強化對基地稻田灌溉水的質量監測
對影響質量安全的9項主要的參數指標進行多次抽樣監測,如結果所示灌溉水質能符合NY/T391-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條件》、NY/T1054-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規范》的要求,見表1。
3.1.2 強化對基地稻田土壤的質量監測
對影響質量安全的7項主要的參數指標進行多次抽樣監測,如結果所示土壤能符合NY/T391-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條件》、NY/T1054-2013《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規范》的要求,見表2。
3.2 試驗基地稻米質量安全分析與評價
通過有資質和權威檢測機構對影響稻米最主要的農殘及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分析,其結果數據顯示能符合NY/T 419-2014《綠色食品 稻米》標準要求,見表3。
3.3 試驗基地水稻產量以及效益評價
本試驗實踐主要在蒙江鎮那塘、雙德等生產基地實施,面積30 hm2,2012-2014年試驗區3 a水稻平均產量為1 012 kg/667 m2,超過年平均產量1 000 kg/667 m2的預期目標;同時,由于稻米質量安全符合綠色、有機大米標準要求,自該合作社獲得廣西食品優秀企業、水稻基地獲得有機稻認證后其稻米價格比普通大米價值增加兩倍以上,667 m2增加利潤超2 000元。
4 結語
試驗通過借鑒應用國際上通過的食品行業普遍采用的質量衛生控制模式,開展水稻生產HACCP質量控制模式試驗實踐,分析產前、產中和產后中影響質量的關鍵危害因素,進行預防和控制,確保最終產品最后的質量安全,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于解決當前水稻生產中存在質量安全隱患,推動梧州市水稻產業向安全優質、生態高效方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值得進一步擴大試驗和應用示范。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