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冬 黃代起 任東陽 何綺嵐 葉楚恩 劉月秀 邱冠文
摘 要 通過對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的調查,分別對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內部優勢、內部劣勢、外部機會以及外部威脅進行分析,進而得出當前家庭農場的發展既是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之一。提出加大家庭農場的推廣力度、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創新融資方式、員工培訓以及土地流轉等建議促進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家庭農場;SWOT模型;東農實業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F324.1;F2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6--03
1 家庭農場的概述
1.1 家庭農場的研究背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系統提出“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作為現代新型農業經營實體,它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和科學管理。它通過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將部分土地集中,組建家庭農場,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合理內核,又繼承了家庭承包經營產權激勵的優點[1]。
1.2 家庭農場的必要性
1.2.1 家庭農場的發展適應社會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我國農村的基本政治制度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力飛速發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立于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水平之上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生產關系已不能適應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逐漸成為了限制我國農業生產力繼續發展的桎梏。
1.2.2 實施家庭農場的優勢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農業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而家庭農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了農業的發展。高強等認為,家庭農場兼有家庭經營和企業經營的優勢,一方面實現了決策者和生產者的同一,有利于提高農業產量;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的農業法人化經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經濟中[2]。岳正華、楊建利認為,我國家庭農場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3]。
1.2.3 國外成功家庭農場的啟示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家庭農場是其主要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孫時雨認為,美國農業的成功除了與其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有關外,更加得益于其經歷百年的歷史演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所形成的農業的組織結構和經營機制有關。朱博文則認為,美國家庭農場具有土地所有權的私有化,經營規模化和組織方式多樣化,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兼業經營程度高等特點[4]。
法國既是一個工業發達國,又是一個農業發展強國,法國的農業在歐盟乃至全世界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朱學新認為,法國農業的成就離不開其對家庭農場的大力發展[5]。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但是日本的農業發展水平依然很高。楊昊認為,小規模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的相結合是日本家庭農場的主要特征[6]。屈學書認為,農場經營規模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全和土地利用高效化是日本家庭農場的發展特點[7]。朱博文則強調了農協這種服務于農業的半官方組織是日本家庭農場得以持久良效發展的重要原因[8]。
2 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2.1 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的基本情況
廣東東農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雖然是公司為經營性質,但從其出資、經營思路、發展特色以及人力資源,其本質上是以家庭為主體的現代化農場,是以家庭種植大戶為主要生產者、經營者和注資者,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參與者。該公司發展迅速,目前,該公司已擁有優質糧食、蔬菜等種植示范基地約400多hm2,其中,肥水一體化蔬菜種植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80 hm2,并購置了水稻烘干機及一批先進的種植設備,年產水稻近3 000 t,蔬菜6 800 t,年產值超過2 000萬多元。該公司先后被評為“廣東省菜籃子蔬菜基地。公司通過實施“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經營模式,通過公司提供種子,肥料和無公害農藥,集中周邊的農戶參與種植,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和產品監控,收獲季節以高于市場價的協議價格從農戶手中回購產品,從而帶動周邊近萬畝水稻田作為優質原料供應基地,初步解決本鎮和周邊地區種糧農戶面臨的“加工貴”“賣糧難”“儲存難”等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有效促進當地增產增收。
2.2 東農實業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2.2.1 優勢和機會
東農實業有限公司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調查發現,其在發展過程中有著顯著的優勢和機會。首先,在農產品的種植上,因為該農場處于亞熱帶地區,降雨充沛,水資源豐富,土養肥沃并且采取了輪作的耕種制度,大規模的種植不僅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益。其次,在農場的管理上,通過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并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農場的發展。另外,當地良好的土地流轉方式使該農場在發展過程中奠定了物質基礎。
2.2.2 劣勢和威脅
該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雖具有很多優勢和機會,但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該農場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還具有很多威脅家庭農場發展的因素存在。該農場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制度建設不完善,在發展過程中的很多環節并沒有實施規范化;同時,該農場在基礎設施上投入的資金大、土地開發難度大以及生產技術低下等使該農場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種種磨難。另外,由于我國家庭農場的起步較晚、國家對家庭農場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其他農業的生產模式的沖擊、農民經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都在威脅著該農場的發展。
2.3 東農公司家庭農場發展的成效與啟示
東農公司集優質糧食作物生產、加工、倉儲和銷售及研發于一體,擁有生產土地共400多hm2,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其中目前共有水稻266.67多hm2,蔬菜66.67多hm2,另還有66.67多hm2未開發的荒地。擁有技術管理人員30人;為促進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帶動農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種植基地每年雇傭長期工人200人,季節性工人300人以上,其中貧困農戶48戶;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建設種糧基地、糧食加工基地和設省重點菜籃子基地,深加工廠,擴大倉儲物流中心,完善銷售網絡體系,建立農產品會計研發中心。該公司還與廣東省的各大超市簽訂意向性協議書,實現農超對接,為公司生產的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從而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同時,加大對生產基地的投入,引導基地農戶種植優質、高產、適銷的新品種,為公司提供穩定產品供應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的檔次,實現品牌帶動效益,傾力打造企業的品牌產品,為廣大的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營養、健康的農產品力爭建成省內前十,國內一流的糧食作物生產、加工、銷售和研發的龍頭企業。
東農公司在自身家庭農場的發展中,實行“規模化種植、現代化噴灌、集約化育苗、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等的生產經營模式都極為富有特色,模式很先進,并且很接地氣。例如,采取與農戶簽訂保底價格供貨合同的方式,保障了農戶的基本利益;直接與大型農貿市場、超市和餐館等消費終端建立緊密的供應關系,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經營成本;這些都具有較好的特色,可謂是“溫氏模式”在種植業的一種延伸,特別是其生產經營模式,值得一些有意向把家庭農場做大、做強、做出特色的農場主借鑒。
3 對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若干意見
3.1 完善農業社會的服務體系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優化現行的農技推廣體系,改善基層農產品推廣人員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條件,以提高其推廣農業科技的積極性和深入基層服務的主動性。推動家庭農場的信息化建設,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家庭農場的組織管理、生產、經營等各方面。政府也應盡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設立專門的家庭農場服務部門,實現種類齊全的農業生產服務,特別是在專業生產中迫切需要的農機、植保、購銷等服務。如相關的農業服務機構為家庭農場提供農業生產機械租賃服務,農場將能夠節省大量資金,降低生產成本。
3.2 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家庭農場資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投入需要的資金很多,而這需要國家在家庭農場的發展過程中去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幫助改善農村的道路問題,一個地方即使土地資源豐富,但如果難以與外界聯系,外面的技術、人才、信息難以傳遞進來,那也是廢墟一片,所以國家應該加快完善我國農村的基礎社會建設,幫助解決道路,水資源供給,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3.3 創新融資方式,完善政府的扶持政策
資金短缺是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必須加強對家庭農場的相關政策扶持,不斷改善創新融資機制。鼓勵銀行對家庭農場開展流轉土地經營權、機械設備及訂單等方式進行擔保抵押貸款。另外,政府也應該增加家庭農場的各項財政補貼,減免稅收,降低貸款利率,提供高額補貼等政策措施,幫助家庭農場解決資金短缺,周轉困難的問題。
3.4 加強對農民技術的培訓教育,培養新型農場主
家庭農場從業人員是家庭農場發展的源動力,因此政府應該要加強農民的培訓教育,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社會主義農場主,提高農場主的綜合管理水平。首先,應該積極引導農民參加培訓教育,對農民的文化知識以及技能水平進行培訓,提高農場主的文化素質以及經營管理水平;其次,應該大力宣傳法制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食品安全意識、權益意識、市場意識等;最后,國家應該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大量的文化水平高、技術水平能力強、法律意識強的年輕人回鄉務農,支持高等學校的學生返鄉貢獻,帶動農場從業水平提高,提高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水平。
3.5 規范土地流轉制度,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土地保障
要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和機械化水平,就要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轉,并且完善土地的流轉的相關政策,采取例如置換、協調等方法將與農村集中土地交集相對較多的土地合理處置,增大可利用土地面積,避免土地浪費。在土地的流轉制度實踐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放棄面積較小的土地,要積少成多,根據實際情況穩步提升土地經營的實際面積,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轉,實現土地的適度集中,形成土地劉莊的狼嚎格局。同時,還應完善土地的流轉的相關政策,通過政策來規范土地的流轉制度和法規,落實好玩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土地流轉雙方的正當權益,促進我國家庭農場經營機制的發展。此外,要明確土地流轉對象及流轉時間,明確流轉給家庭農場的土地使用時間具有長期性;同時,要保持閨蜜的穩定性。我國農業部門還應該明確家庭農場進行工商注冊的基本條件,保證家庭農場可以通過工商局的注冊,保證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艷琴.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困境與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淺述[J].農業與技術,2015(13):158-160.
[2]高強,劉同山,孔祥智.家庭農場的制度解析特征發生機制與效應[J].經濟學家,2013(6).
[3]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7)
[4]朱博文.美法日家庭農場發展的經驗與啟示[N].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30).
[5]朱學新.法國家庭農場的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村經濟,2013(11).
[6]楊昊.家庭農場釋放農業勞動力模式的國際經驗比較研究[J].林業經濟,2013(6).
[7]屈學書.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8]朱博文.國外家庭農場模式[J].湖南農業,2013(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