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瑜
摘 要 目前,現代農業中的農機化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有機結合農機與農藝不僅與突破機械化發展聯系密切,還對適用的、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加快實現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應用對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有重要意義。以達州市通川區碑廟鎮為例,從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表現入手,探討優化農機與農藝結合應用的策略,希望為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農業;農機;農藝;結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6--02
碑廟鎮位于達州市通川區北部,離通川區縣城52 km,與通川區的安云鄉、梓桐鎮、金石鎮、青寧鄉相鄰。全鎮轄區14個村125個村民小組,幅員面積62.36 km2,耕地面積1 258 hm2,5 803戶,人口27 810人,農業發展情況良好。隨著現代農業進程的持續加快,碑廟鎮也開始逐步推廣應用農業機械,而如何與農藝技術之間的結合應用研究對于提高碑廟鎮農業機械生產的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表現
農機與農藝結合應用的實現存在2種觀點:一是農機必須與農藝的要求相適應,為現有的農業耕作制度、技術等提供服務;二是農藝的改革必須符合農機要求,如果農藝技術不能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便利,那么它就是落后的。尤其是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等高產經驗與農業機械化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這是傳統以人畜力手段為主的農業生產技術在轉變成以機械化手段為主的農業生產技術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的客觀現象。
隨著科學技術與機械化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表現越來越突出,二者的依賴關系也將愈加密切[1]。當前,從碑廟鎮農業發展情況來看,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表現主要體現在農機與農作物品種之間,農機與農業栽培技術之間,農機有限的適用范圍與農藝的多樣化條件之間,農機固定的功能與農藝多變的規范之間,農機有限的作業效率與農事適時性的作業之間,時代性的農機技術與傳統性的農藝技術之間等。為有效解除這些矛盾,碑廟鎮必須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應用。
2 現代農業中優化農機與農藝結合應用的策略
2.1 科學制定結合規劃,實現農機與農藝一體化發展
新時期,農業承載著重擔,碑廟鎮務必要規劃好發展農業的方向,尤其要科學制定農機與農藝的結合規劃,促進農業穩定、健康發展。因此,在制定農機與農藝的結合規劃時,應嚴格遵循相互適應、全程結合、發揮優勢的基本原則,貫穿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形成一套完善的結合應用農機與農藝的生產模式及技術體系。農機部門要主動研究新農機,不僅要與現代農業技術相適應,還要與農藝要求相符;農業部門不僅要研究能促進農機發揮作用的農藝、農技,還要時常針對生產單位、農機部門提出與新農藝相適應的新型農機課題。
農機與農業的適應性不僅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更是發展農業機械的方向。隨著碑廟鎮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實現農機與農藝的相互依存、促進和一體化發展已非常緊迫。因此,碑廟鎮發展農藝需以良種為切入點,緊緊圍繞節地、節水、節能、節藥、節肥和先進機械技術等重點內容,將節本增效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大力推廣、普及節水灌溉、機械深松、經濟實用型育秧、水稻機插秧、秸稈粉碎還田、等適用的以及先進的農機技術,在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糧食單產。同時,利用先進的農機技術引領創新農作物制度及農藝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實現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2.2 協調好地位與作用,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相互配合
在農業產生里,部分農作物品種需要機械化去適應農藝技術,而部分農作物品種又需要農藝技術去適應農機,碑廟鎮只有適時調整,因時、因地、因事做出改變,協調好農機與農藝的地位與作用,才能促進二者的結合應用。
農機與農藝結合廣泛涉及技術推廣、農機的開發與引進、農藝技術科研和農資供給等,需要相關部門的領導干部、科學技術人員等建立協調參與組織,引進、推廣與農藝相適應的新式農機具[2]。特別是碑廟鎮基層農技部門,在推廣、引進農機具時,應以適應農藝要求為前提,并按照當地已經定型的農機具形式、性能等對農業種植布局進行規劃。如以當地現有的適用且先進的農機具為對象,統籌考慮耕、耙、播、收割和植保等主要環節,制定合理的農機與農藝相互匹配的方案,并從現代農業生產要求出發,逐漸改變落后的農作物栽培方式,合理選擇機械栽培模式,促進農機與農藝相互適應,完善建立適應當地農業發展實際的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另外,碑廟鎮應適當增加投資農機的力度,幫助農機部門實現改善與更新,定期在購置適用農機方面給予專項資金補貼,促進提高地方農機裝備水平,促進農機與農藝實現和諧發展。
2.3 促進農田整治工程,推動農機農藝科學合力研究
農田是農機、農藝離不開的作用對象,對實現二者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但碑廟鎮農田的平整度并不一致,使農機作業面臨困境。所以,農業部門需加快標準化整治農田的步伐,治理、改造土地,為農業作業提供便利,并通過促進農田整治工程,為統一農藝制度提供更優質的條件,幫助農業生產提高標準化、規模化程度。當然,科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科學研究合力也能在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應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為此,農藝工作者在研究農藝時不僅要確保碑廟鎮農作物的產量,還應確保機械作業的方便性、可操作性[3]。一是改良農作物品種,提高其物性與生物特性之間的統一度;二是引導農民大膽創新,改變套作、間作等不適宜實現農機作業的傳統種植方式,使農機作業得到落實。通過農藝技術的改進,農機作業的適應性也能得到提高,以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機作業。農機工作者也應研究與農藝要求相符的機械,通過收購、合并等手段提高農機企業的集群度,從而實現生產資源的優化整合與綜合利用,增強企業生產、研發現代農業機械的能力,通過合力研究優化二者的結合應用。
3 結語
通過結合應用農機與農藝,需深刻認識到農機不能只提供服務,還應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提出農藝技術面臨的問題,并相互交流、協商,改進現代農藝技術,從而進一步融合農機與農藝,推動現代農業取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來慶霖.農機農藝結合推廣農機化新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5):42.
[2]蔡飛龍.農藝與農機結合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農技服務,2014(6):247.
[3]萬平.基于農機農藝結合的玉米生產機械化系統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14):21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