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弘
今天的咸寧和我們現有的生活狀況是由三五年前乃至更早時候的選擇決定的,而三五年后的咸寧生活則是由今天的選擇所決定。“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歸根結底是對未來三五年咸寧的城鄉生態、形態、業態及居民生活狀態、品質進行謀劃,作出決策。正確的決策對咸寧未來的發展極其重要,極為關鍵。決策的本質是選擇,選擇勝過努力,而選擇往往又是很艱難的。
從國家宏觀發展大局及湖北區域發展格局來看,影響、制約、促進咸寧的發展走向、歷史方位和板塊結構、行政建制的因素很多,利弊兼有,機遇和挑戰并存。我們需要研究和把握的問題也很繁雜,而統管全局、牽涉進退、統領未來的關鍵,我認為是全市上下必須清醒認識到今天的咸寧處在歷史罕見的大變局中,必須組織動員市內外乃至國內外一切資源,大力推進“四集同步”,理性認識研究、科學處理好“兩大關系”。“四集同步”,即規劃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區及縣城集中、產業項目布局向優勢資源集聚、支柱產業向集群化發展、扶持政策向支柱產業集團傾斜。“兩大關系”,即咸寧與武漢的關系、咸寧中心城區與周邊各縣市的關系。
在新常態下,未來城市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各地對優質資源的爭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大戰,呈現同步、同時、相向發力的特點。百舸爭流,百業俱興,不進則退,需要干的事確實太多太多,但時間卻有限,而且我們能夠整合利用的資源并非十分豐富,因而只有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整合資源,聚焦壓強,形成突破性合力,進而發揮差異優勢,深挖人文內涵,爆發超常能量,實現咸寧全面小康和綠色崛起。
也許有人問,人口向中心城區及縣城集中,咸寧需要嗎?科學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的問題是事關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問題,人氣是財氣之源,人流是物流之本。“縱觀中外城市,都是在人口集聚中走向繁榮,在人口凋敝中走向衰敗。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人口增加了,而經濟社會走向衰落,也沒有一個城市人口減少了,而經濟社會走向繁榮的。”
宏觀上觀察我國人口總量、結構和政策,特別是對人口凈流出、低生育率水平、目標人群低生育意愿、快速老齡化帶來的白發浪潮、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等指標綜合分析,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未來城市人口競爭主要是適齡勞動人口特別是年輕人口的競爭,這將決定一個地方的興衰。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人口的不斷集中和集聚,將是無法回避的歷史趨勢,何況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期階段(40%-60%),各地城市化勢頭依然強勁。目前咸寧的短板固然不止一個,但作為中等城市的中心城區,都市核心區人口總量偏少、首位度偏低、龍頭效應弱、人口城市化明顯落后于空間城市化。全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長江大橋、碼頭等現代化交通網絡的形成和完善,對于產業城市化和文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咸寧城市核心區,非但不是一件好消息,反而相當不利,因為在大交通的強大流通力、大武漢的強大吸納力和縣市強勁擴張力的綜合作用之下,城市核心區正面臨被邊緣化甚至有被掏空的傾向。這是經濟、交通、人口、歷史沿革慣性及國家治理現代化等種種因素交織之下咸寧中心城區的二律背反,對咸寧城市形態的發育定型和行政區劃走向都具有重大影響。
從微觀上分析,幾個數據也印證了上述判斷。近年來市區和縣市房地產銷售數據、購房人戶籍統計表明,2013年至2015年市區售房總量與縣市總量基本持平,武漢人購房年均占比不到13%,嘉魚等5個縣市及外地人在市區購房占16%,購房主體仍是本地人占大多數。
市統計局《關于“十三五”時期咸寧經濟轉型升級的建議》指出:“勞動力投入貢獻率呈波段式下降,勞動力投入的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咸寧消費率從“十一五”時期的48.1%降到近幾年30%的水平,且消費彈性系數也有所下降。
從人口統計數據看,2009年至2014年全市戶籍總人口和市中心區人口徘徊不進,始終沒有突破300萬和30萬。按照位序—規模原理,正常的二城市指數應該是2,四城市指數應該是1,而咸寧與赤壁首位度2009年為1.158,2014年為1.159,5年內幾乎沒有增長且大大低于2;與赤壁、通城、崇陽及通山的首位度僅為0.30,遠遠小于1。
綜合研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咸寧城市人口集聚度非常低,城市發展要素在城市核心區的集中程度非常低、支柱產業不顯,市區吸納武漢、外地特別是所轄縣市人口的比例遠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值得從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供給規劃和戶籍政策、吸引措施等角度深思。在“十三五”時期,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有力把握、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咸寧在未來城市版圖上將會扮演一個特別尷尬的角色。中國人口總量雖是龐大的,但能為所用的人總是稀缺的。為了中等城市咸寧的美好明天,我們在做“十三五”規劃時,務必把人口集聚發展戰略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上,防止“見物不見人”的一廂情愿式構想,加快研究中心城區吸引武漢、吸納縣市及外地人口的“組合拳”,以遷移性、流動性人口增長取代機械性自然增長。特別是有針對性地從房地產土地供給、戶籍社保政策、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研究出臺吸引投資型人口、創業型人口、就業型人口、發展型人口、享受型人口及養老型人口的政策和規劃。吸引在外打工的幾十萬咸寧人回歸家鄉、優先落戶于中心城區,要吸引武漢幾百萬大學生在咸寧樂業安居,吸引在本市讀書的上10萬大中專畢業生留在溫泉地區就業創業。以上各點,市高層領導均應提高到戰略優先層面思考,同時全方位地落實到戰術項目上來。
產業項目向優勢資源集中,就是向得天獨厚的綠色資源集中,盤活做大綠色資產,匯成強大綠色資本,形成綠色文化核心競爭力。在生態文明和“互聯網+”時代,天賜祖傳給咸寧的良好生態本底和富庶物產,是我們發展產業的極好基礎條件。我們既然可以無中生有,為什么不可以錦上添花呢?“十三五”時期,咸寧的產業規劃要“集中優勢兵力”,集聚著力點,避免分散化,優先發展資源型產業,把竹產業、茶葉和油茶產業、桂花產業、其他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把色彩變成產業、把村莊變成景區、把民居變成旅店)作為咸寧產業布局的重點方向,加快要素集聚和支柱培育,跨界跨行政區域組建茶葉、油茶、桂花、楠竹、鄉村旅游五大特色產業集團,形成咸字號的羊群、獅群和雁隊,促進支柱產業向集群化發展;在發展新興產業上,優先選擇,培育能夠與武漢產業對接配套且利于鏈條化、本土化的高新技術項目及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加快集團化發展;政府主導的財政、金融和稅收、土地優惠,扶持政策優先向產業集團傾斜,不撒胡椒面,不打冒不起泡泡的水漂。
處理好咸寧與武漢的關系,實質上是合作共贏、借力用勢、共建共享問題。咸寧對待武漢的態度,不能再搖擺不定或含糊不清。因為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地位還是史緣、地緣、業緣、人緣看,武漢對于咸寧不可替代,咸寧注定離不開武漢。撇開武漢謀發展,不是明智之舉。因此,咸寧要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緊靠武漢、對接武漢、滿足武漢、服務武漢、撬動武漢、開發武漢,把武漢變成咸寧最大市場,更多分享武漢的現代文明和大都市風情;還要把咸寧建成為武漢周邊最美的四季大花園、休閑大公園、健康新家園、創業新樂園,吸引更多的武漢人特別是大中專學生、中產階層、企業家、藝術家及其他知識分子在咸寧工作、居住、休閑、旅行,讓武漢人在咸寧找到家的感覺,分享咸寧的生態文明和田園風光。把這種吸引,落實到基礎設施項目、產業項目上,比如在市區規劃建設有視覺沖擊力、令人震撼的大彩道(至少10公里長、色彩絢爛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大百花園(單個占地至少幾百畝以上)、大濕地公園、大桂花園(至少1000畝以上)以及一批五彩田園、一批美麗鄉村等,落實到具體優惠政策、措施中,如外籍人在市區購房和創業者的戶籍、社保、教育、金融優惠政策等。
對于武漢,咸寧人非去不可。而對于咸寧,武漢人則不一定非來。所以,咸寧的吸引力就是未來的競爭力,我們務必下定決心,志在必得,終會功到自然成。
處理好咸寧中心城區與嘉魚等5縣市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擺正中心和周邊位置問題。在這些關系處理過程中如果主輔不分,平分秋色,沒有優先和倚重,那么,不僅中心城區難以崛起,而且整個咸寧會面臨“三國”之虞。要像省委省政府支持武漢率先發展的理念一樣,有力度,有強度,有定力。首先要從心態上支持市區優先發展,人口集聚優先、資源配置優先、政策措施優先、房地產用地供給規劃優先。對縣市新增房地產項目用地予以調控,通過與武漢的合作、嫁接甚至撬動大武漢省會城市功能的轉移,大力發展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優質醫療衛生、優質房地產,大力建設魅力文化、美麗產業、優美生態環境,吸引各縣市城關鎮及各鄉鎮人口向大溫泉地區也就是中心城區集聚,帶來投資、消費持續的增長。咸寧發展不能南腔北調,更不能東扯西拉,要有鮮明的主旋律。至于市區已出現的局部堵車問題,可以通過對商業網點規劃布局的調整、城市路網結構調整和道路密度的增加、駕乘人員文明素質教育的提高等系統措施逐步予以解決。
赤壁大戰以弱勝強的戰例似乎在暗示,咸寧這個地方,聚則興盛隆起,散則無足輕重。眼光決定未來的風光,“十三五”的巨大發展契機,咸寧不容錯過。
[責任編輯:彭 亮,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