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義
中國的教育產業,正逐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整個中國的受教育人口達到3億人,從整個規模上看,世界領先。從發展的速度上看,我國1.6億適齡兒童實現免費就學,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三千萬人,也都見證著中國教育產業的發展。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國教育經歷了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數字教育的理念的沖擊,職業教育的快速進步,民營教育機構的蓬勃發展。基于此,我們可以斷言中國教育行業蓬勃的發展趨勢,將伴隨著全球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步伐。
教育產業的蓬勃發展,預示著教育出版行業將從一個內容性產業變成一個服務性產業。在過去的傳統出版的領域,出版社的編輯從事的工作是在現有的資源里選擇最優秀的作品提供給讀者,這是一種單向的內容生產和供給的過程。近幾年來,隨著出版集團的發展和變革,讀者對信息化的需要、對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模式不能滿足今天讀者的需要。未來的教育出版機構可能會像軟件商那樣成為教育服務的提供商,在數字化的時代,最需要的是個性化的學習解決方案,而教師最需要的是適量的內容資源、易于掌握的知識、便于分享的交流平臺,要做到這些,要求傳統的教育出版商具備整合多方面資源的能力,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
教育出版成功的關鍵,不僅是硬件系統的先進與普及,更重要的是教育內容的創新和系統化,即為受教育者提供比傳統教育形式更有價值、更有效的教育服務。在國內,諸如一起作業網、中文在線等企業,已經在教育領域從事著這方面的工作。作為傳統的內容提供商,中國的教育出版企業自然愿意和他們開展合作,為他們提供服務。媒體融合時代,中國的教育與全球教育產業的溝通全面加深。雙方的合作,已經從出版商之間的合作,從最早的進口書籍、引進版權發展到今天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說華爾街英語遍布北京街頭,都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如何把傳統機構的資源優勢和新興出版的技術結合起來?
拿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來說,集團公司和所有的成員單位都研究定制了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發展規劃。我們借鑒國際上知名教育出版集團的數字化的轉型升級經驗,以加快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形成集團數字化業務的頂層設計。特別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內容聚合、核心技術、教學應用和平臺建設等關鍵環節上尋求突破。
我們加強與各級各類相關學校、科研院所、教育專家的合作,同時建立互利共贏的機制,快速聚合國內外優秀數字化的核心技術。打造技術先進,應用廣泛,開放共享的數字化運營平臺,成為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面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支撐力量。
如何轉變教育出版產品的運營方式,推動形成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
國內的教育出版領域近年來已經涌現出了一些成熟的商業模式。在基礎教育領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建設的人教網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在高等教育領域,慕客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我們在移動學習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運營著三個很好的平臺,其中愛課程網,截止到2014年底已經出版國家精品課程上千本。中國大學生在線,也建設成了和幾百所高校共同建設的網絡。教師發展在線,已經形成了線上自主學習的平臺。
如何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加快教育出版的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
資本市場的充實是閱讀文化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很強大的資金的支持,“互聯網+”就不會實現。雖然教育出版集團做傳統出版并不缺錢,但如果做更大的事情,跨地區跨國跨媒體就需要更大量的資金。拿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來說,我們股改上市的工作實施了三步走戰略:成立集團公司,成立股份公司,實現上市融資。在此基礎上,我們解決了股權發展的多元化問題。通過對公司的多元化的股權的改造,也有利于促進集團下一步的融合發展問題。
(作者系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